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

2016年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

2016年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团队名称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徐丽春所在系(部)机电与信息工程系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的参评资格。

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成果等,截止时间是上一年年底。

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各系(部)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成员1.团队带头人姓名徐丽春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9民族汉政治面貌党员高校教龄21年最终学历(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工作年限0年职称/职务教授/机电一体化专业主任职业资格维修电工高级考评员社会兼职贵州航天安全培训中心联系地址、邮编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系(563000)办公电话移动电话189********电子邮箱896750505@主要学习、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1991.9~1995.7学习于西南科技大学攻读电气自动化学士学位1995.9~2008.10工作于遵义航天工业学校从事机电一体化教学,时任专业主任,负责机电专业的建设工作。

2004.8~2007.7学习于西南大学攻读教育硕士2008.10~至今工作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课程教学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1.承担的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和省级教改课题的负责人,徐丽春同志负责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积极和相关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制定了各个教师的发展规划。

研究团队建设机制及管理制度,强化教育教学研究。

组织团队教师制定了各相关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改革方案,并在多门课程中实施教学改革研究。

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以及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团队成员的教学、教研和科研能力。

2.取得的成效近年来团队成员共出版教材/著作2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4项;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

(1)本人2011年-至今一直和团队主讲教师冯文颖、谭晓东、黄泽界共同建设《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这门课程,这门课程在2012年3月相继通过遵义职业学院和贵州省省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并于2013年通过贵州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立项,并于2015年完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2)本人于2012年7月主持的贵州省省市合作的课题《高智能脉冲电镀电源的研发应用》自申报通过以来,通过校企合作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教师谭晓东、李家军、黄泽界、李清江等致力于产品研发、生产和调试,现产品已研制成功,现高智能脉冲电源已成功应用于航天精工厂电镀车间,提高了产品的电镀质量,解决了厂里电镀产品发黑的难题,创造了年产500万的生产产值,得到了厂里的一致好评。

(3)本人于2012年5月主持的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组态王6.5在PLC 控制技术中的应用》自申报通过以来,和专业教师谭晓东、黄泽界、李清江等致力于在组态王6.5和宇龙仿真软件上仿真项目的研发、并将仿真项目应用于课程的实训教学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上,进一步丰富了机电专业的教学资源。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院级、省级科研课题的开展,提高了团队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了团队教师的成长,李清江老师和黄泽界老师相继通过了副教授的职称评审,冯文颖老师通过了讲师的职称评审。

2.团队成员。

本教学团队共14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8人,占%,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6人,占%。

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职业资格高校教龄企业经历或工作年限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徐丽春1972年9月女硕士研究生教授电工高级考评员21年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累计4年《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等、机电一体化专业主任(780学时/年)2谭晓东1969年8月男本科副教授家用视频设备维修工考评员23年0年3黄泽界1977.02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高级维修电工10年3年《单片机应用技术》(72学时)、《电子技术》(72学时)、《传感器及检测技术》(72学时)、《电路分析基础》(72学时)、《电工电子技术》(72学时)4冯文颖1983.8女大学本科讲师9年电机及电力拖动72学时电工电子技术72学时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72学时5李家军1963.1男本科副教授电焊工高级考评员13年21年6李清江1976.12男研究生副高电焊工考评员10年2年《CAD/CAM应用技术》《Pro/E应用技术》《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力学》720学时/年7杨莹1984.女本科讲师8年8蒋莉1985.09女硕士学位3.5年《机械基础》《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序号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职业资格所在单位从事的技术领域及工作岗位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1冯发叶1971.7男本科电气工程师维修电工考评员贵州航天电器厂设备维修工厂电气控制72学时/年2覃广林男技师贵州天马机电公司机床控制电路及实训72学时/年3刘远智男高级电气工程师贵州科技公司电气自动化设备研发PLC应用技术72学时/年4曹永金男技师贵州天仪厂机械制造技术72学时/年5王庆1973.9男硕士6许勇1956.9男高级电气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二、团队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10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电工电子技术冯文颖2010~2015约1400学时电机及电力拖动冯文颖2010~2015约1200学时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徐丽春2010~2015约1200学时单片机应用技术徐丽春2010~2015约1148学时C语言程序设计及单片机应用技术黄泽界2010~2015约2500学时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黄泽界2010~2015约1616学时电工电子技术黄泽界2010~2015约800学时电子技术黄泽界2010~2015约222学时电子CAD黄泽界2010~2015约1400学时CAD/CAM应用技术李清江2010~2015约1200学时Pro/E应用技术李清江2010~2015约1200学时数控编程及加工技术李清江2010~2015约1148学时建筑材料李清江2010~2015144建筑力学李清江2010~2015108机械基础李家军2010~2015约1148学时建筑力学谭晓东2010~2015约1148学时机械制造技术杨莹2010~2015约800学时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使用和编写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机械基础》李清江语文出版社2014.3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建筑力学》李清江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徐丽春校本教材2012.3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遵义职院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说课比赛三等奖2013贵州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机床维修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2013贵州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机床维修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2013贵州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机床维修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2014《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院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院级及省级精品课省级20124.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高智能脉冲电镀电源的研发及应用》220,000元省市合作2012至2014《组态王6.5在PLC控制技术中的应用》10,000元院级科研课题2012至今《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院级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11,000元学院2011至今《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省级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80,000元上海援建2013.至2015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错峰用电节能控制装置研究75,000元省级2015-2017《电动机的“点动”控制》微课建设1,000元学院20155.教学改革特色:(如: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特色、资源建设特色等)1.团队设置特色: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汇集了机电与信息工程系主要骨干教师,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特色鲜明、影响良好,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成效的教学团队,包括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均为“双师型”高素质的教师,他们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又有在企业多年的实践经验。

师资结构特色鲜明。

其中有硕士学位5人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3人。

教师按照一专多能、复合型培养,针对学院的授课场所和课程设置要求,团队教师都是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讲授实验和实训课程,团队有教授1人、有副教授3人,讲师称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人,校外行业专家3人。

团队由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教师组成,由改革创新思想活跃的省级优秀教师徐丽春教授负责组织团队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实施改革创新方案,有纪律性强、团结合作性好、积极进取性高的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主攻方向。

2、教学改革及课程特色:(1)基本思路: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强调为企业的订单式培养,着力构建职业教育新的学科教学结构和策略;从提高对机电一体化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2)改革目标:构建增强团队协作性能、活跃团队科研氛围、提高团队教学水平的和谐环境,创建保障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条件。

(3)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上,团队教师基本上都把教材进行了处理,结合市场的需求提炼课程特色、把学科式、篇章式的教材按项目式的课题来进行开展,而且课证结合,比如在上《电器控制和PLC应用技术》时,在教学设计是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以“行动”为导向、服务于专业教学体系设计和工作岗位,以“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能力,就可以进行维修电工的中级工和高级工考证,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丰富教学方法外,还把教室搬到实验室,理论-实操相结合,团队徐丽春老师、谭晓东老师、冯文颖老师、黄泽界老师经常都在电工电控和维修电工高级实训室进行授课,结合实训设备随时给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李家军老师也是经常在机房进行授课,李清江老师、杨莹老师结合上海援建的实习车间和数控设备进行专业课教学,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性教学特色及资源建设特色:机电一体化的实验室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本课程的实训教学需要,我院建有与《机电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配套的实验实训室有5个,一个维修电工实训室、一个专业PLC实训室,一个机床电气实训车间,一个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一个PLC虚拟实训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