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
父谞,吴黄门郎。
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
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
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
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
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
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
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
以母忧去职。
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
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
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
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
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
永宁初,出为郏令。
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
迁绥远将军。
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
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
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
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
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
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
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
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
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
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
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
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
卒于家。
赠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B.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C.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D.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
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
州举孝廉,郡举秀才。
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
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 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
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
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 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
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
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 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
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 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
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②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答案】(1)B(2)A(3)B(4)①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何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②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解析】【分析】(1)本题中,“‘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这段话是说“‘谚语说人与人的差距如同九牛毛(那么大),难道真有道理吗?’华谭回答说:‘古代许由和巢父推让天子之贵,而市井小人却在争半钱之利,其间的距离,何止于九牛毛呢”,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谚”“九牛毛”“谭”“许由”“巢父”“此”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宁……乎”是固定句式,“难道……吗”,不能断开,D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D项;“何啻……也”也是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不能断开,AC两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这两项,故选B。
(2)A项,“州举孝廉,郡举秀才”错误,应该是“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故选A。
(3)B项,“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错误,文中说的是“访果立功名”,这是说“周访果然立了功名”,而其他人怎样,文中并没说。
故选B。
(4)本本题中,第一句中,“引”,荐举;“为”,动词,担任;“引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引之为”;“其”,代词,他的;“才器”,才能和器局;“待以宾友之礼”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宾友之礼待(之)”,“以”,介词,用。
第二句中,“素”,平素,平常;“善”,好,交好,“不善”,关系不好;“因”,就;“收”,逮捕,拘押;“下……狱”,关入监牢,关进牢狱。
故答案为:⑴B;⑵A;⑶B;⑷①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何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②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百禄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
第进士,又举才识兼茂科。
熙宁中,邓绾举为御史,辞不就。
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
熊本治泸蛮事,有夷酋力屈请降,裨将贾昌言欲杀以为功,百禄谕之不听,往谓本曰:“杀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孙。
奈何容骄将横境内乎?”本矍然,即檄止之。
与徐禧治李士宁狱,奏士宁荧惑童妇,致不轨生心,罪死不赦。
禧右士宁,以为无罪。
执政主禧,贬百禄监宿州酒。
哲宗立,迁中书舍人。
司马光复差役法,患吏受赇,欲加流配。
百禄固争曰:“民今日执事,受谢于人,明日罢役,则以财赂人。
苟绳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将充塞道路。
”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改吏部侍郎。
议者欲汰胥吏,吕大防趣废其半,百禄曰:“不可。
废半则失职者众,不若以渐消之,自今阙吏勿补,不数岁,减斯过半矣。
”不听。
都水王孝先议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禄行视。
百禄以东流高仰,而河势顺下,不可回,即驰奏所以然之状,且取神宗诏令勿塞故道者并上之。
大防犹谓:“大河东流,中国之险限。
今塘泺既坏,界河淤浅,河且北注矣。
”百禄言:“塘泺有限寇之名,无御寇之实。
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先帝明诏具在,奈何妄动摇之。
”乃止。
俄兼侍读,进翰林学士。
为帝言分别邪正之目,凡导人主以某事者为公正,某事者为奸邪,以类相反,凡二十余条。
愿概斯事以观其情,则邪正分矣。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不许。
经数月,复为翰林学士,拜中书侍郎。
禄曰:“此三代之礼,奈何复欲合祭乎?‘成命’之颂,祀天祭地,均歌此诗,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岂为一祭哉?”争久不决,质于帝前。
薨,年六十五,赠银青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范百禄传》列传第九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B.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C.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D. 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僚吏欲以圄空闻/百禄曰/千里之畿/无一人之狱/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龙图阁学士,宋代官名,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是“加官”“贴职”,一种虚衔,荣誉称号。
B. 流配,指流放罪人于远地。
流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把罪人流放到远方;配也是流刑。
C. 赭衣,古代囚犯所穿的赤褐色的衣服。
赭,赤褐色。
文中的赭衣即指赤褐色的衣服。
D. 先帝,本朝在位皇帝的亡父。
先,已故的。
先妣指已故的母亲;先君子指已故的父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范百禄有见识,敢于直言。
他在任江东路提点刑狱官时,熊本手下一个副将想要杀降报功,范百禄对熊本说明利害,熊本下令制止了此人的行为。
B. 范百禄执法严,注重实际。
他在和徐禧一起审理李士宁案时,认为李士宁罪当死,不能赦免;而在对司马光想用重法一事上,他却不主张这样做。
C. 范百禄不盲从,坚持己见。
有人想要裁减官吏,吕大防要去掉一半,范百禄认为这样做不行,应采用逐渐减少、缺官不再填补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D. 范百禄重实际,为帝谏言。
他巡行考察黄河,认为不能按照王孝先和吕大防的意见使黄河回归故道;兼任侍读时,建议皇上驱逐朝廷中的奸邪之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
”遂已。
②借使河徙而北,敌始有下流之忧,乃吾之利也。
【答案】(1)C(2)D(3)D(4)①司马光醒悟(明白)说:“如果没有你所说,我真是不了解(知晓)。
”这项工作于是就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