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万年。
好诗已几乎被唐朝诗人写尽,宋人只有另辟蹊径。
于是又一朵奇葩——宋词在中国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上绽放,与唐诗争奇斗艳。
【作者简介】1.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南唐李璟第六子。
徐州人。
北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五代的南唐战乱较少,经济发展较快,但因统治者沉湎于宴乐逸安致使国势危殆。
李煜即位后即向北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穷奢极欲,政治上既不甘心应命入朝北宋,又无治国良策,反而听信谗言,诛杀直言进谏的潘佑、李平等人。
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李煜被俘。
环境和身份的急剧转变,深刻影响了李煜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悔恨、怨痛、想挣扎而又无能为力的内心矛盾。
以亡国为界,李煜的创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之词,多反映帝王的荒淫生活和颓废思想意识,风格绮丽柔靡。
国亡后,在“日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所谓的苏、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础,成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
2.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7岁能属文,真宗景德初年(大约14岁)以神童召试,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
“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得到皇帝赞赏,赐同进士出身。
仕真宗、仁宗两朝,历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宰相。
他的诗词当时声誉很高,文字典丽,音调和谐,承袭南唐风格。
他的诗文追崇“西昆体”。
晏殊词主要表现富贵人家的景致气象及闲愁闲绪,承南唐传统,为北宋初期一大家,尤承冯延巳深婉含蓄的风格。
3.柳永(?~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于宋仁宗朝,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此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改名后,方于景祐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制了大量的慢词。
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
4.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其词风格低回婉曲,凄苦深邃,艺术成就很高,是著名的“词家三李”之一。
【背景探寻】1.《虞美人》的作者李煜是位亡国之君。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金陵城失陷,南唐后主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
从此,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
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写下了这首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2.宋初百余年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一个暂时的承平盛世。
晏殊早年显达,诗酒成为他生活的中心。
晏殊的词作善于造语,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苦心刻画而又不显斧凿痕迹的丽句,在他的词中多见。
他在写景方面具有特色的作品比较多,影响较大。
相传,昔年陈州有一女妖,自称为孔大娘,每至昏夜入于鼓腔内与人言,她尤其知道未来的事情。
晏殊在陈州时,刚刚写好一首小词,还没有修改出来,而孔大娘却已能歌咏了。
此事类似神话,但足以说明晏殊诗词艺术的魅力。
3.《雨霖铃》一词是词人柳永中年漫游江南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他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词的词牌名《雨霖铃》,是取唐时旧曲翻制的。
据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勾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也写作《雨淋铃》。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牌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可谓尽情尽致地写出了委婉凄恻的离情。
4.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后南渡;志趣相投的丈夫病逝;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其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
【文本素材】千古愁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
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
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有独自一人愁。
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
她曾有过幸福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但转瞬就破碎了。
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
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
三是寻觅自身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那时人们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甚至连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人愁。
是啊,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课外链接】白岩松:解读“幸福”的人10年前,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出版,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痛并快乐着”这5 个字不仅仅是白岩松心情的写照,也是当时人们的普遍感受。
10年之后,他的新作《幸福了吗?》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如果说10年前《痛并快乐着》透出一种乐观和坚定的态度,那么10年后《幸福了吗?》就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郁。
深谙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历史潮流密不可分的白岩松,作为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了10年来发生在每个中国人身边的大小事情,以及“名利场”中的冷暖百态。
改革开放30余年,最初的20多年,目标很物化:温饱、小康、翻两番。
每一个中国人都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但是到了最近10年,随着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甚至暴力因子充斥在各个阶层的人群之中。
人们似乎除了幸福什么都有,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到的。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他试图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解读“幸福”这个看似简单却重大的命题。
白岩松担当着这个时代热忱的发问者和冷静的思考者的角色。
我们也能从他的讲述中看出时代前进中的某些欣喜与无奈。
幸福人生思考者痛苦与快乐【美文欣赏】斜风细雨不须归管它满城风絮也好,风浸纸窗也好,斜风细雨不须归。
走在雨雾氤氲的街道上,踏着潮腻的路面,拥抱纷扬的雨丝,亲吻一颗静谧的心。
我们生活在城市的繁碌与匆忙中,在万千的呵护、期许之下寻找一条心灵的出路,家与学校的两点本就可以构成我们生活的全部,然而我们还需要一处心灵的栖息之地,终日禁锢在钢筋混凝土的牢笼中,生活在这机械的生活中的疲惫的我们,真的需要一份宁静的恬然。
我们注定了无法逃离这个社会,不可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于是我在雨中寻觅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喜欢在细雨的夜晚独坐一方清池的旁边,看雨水将水中的灯的倒影打碎,泛起层层涟漪,渐次扩散开去,传递一份久远的呼唤,那来自心底的呼唤。
喜欢信步在微雨的巷道,脚尖敛起些许水花,体味着雨点纷舞的悠闲与落地的欢欣,用面庞去迎接雨的祝福,感受那传遍全身乃至透彻心灵的一丝清凉。
也喜欢独倚小楼,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无限的永恒。
在“落日成夕凉,开轩卧闲敞”中拒绝“风撼云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的豪迈。
雨是从容的,它让我们的心在它的引领之下失去了往日的烦躁与焦躁,充盈的是漫溢的希望。
在无限膨胀的升学压力下,我找到了一方可以释怀的天空,可以豁然的清泉。
窗外的雨还是淅淅沥沥地飘,教室里的我还要奔向远方。
手中的湿巾俨然可以挤出水的空旷。
安静的考场里,空气随手一抓,都是一种紧张。
雨,依旧飘扬。
风,继续吟怀。
让心灵沉浸在雨中吧,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到处铺撒着美丽。
在这斜风细雨中栖息,洗去泪的苦涩,荡去心的忧郁,天空中没有留下雨的痕迹,飘洒的是涤净的心灵的气息。
在这斜风细雨中,迟些归去。
点评我们所说的“意境深远”,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有情境,二是典型性,三是有情感。
此文都具备。
本文的意境正如夜晚清池泛起的层层涟漪,清纯静谧、恬然优美,作者用了一系列精致的意象精心构筑了这个意境,令人忘俗。
细雨的夜晚,独坐一方清池;独倚小楼,聆听雨点美妙的韵律;还有坐在教室里,静看窗外下着的雨等等,“象”与“境”得到了和谐的融合,诗情画意,意境幽远。
正如一个撑着油纸伞漫步在江南雨巷中的清纯少女在向你娓娓倾诉,让你不忍拒绝她那柔柔的情丝和直白的心意。
你看,在“安静的考场里,空气随手一抓,都是一种紧张”的氛围里,她还幽幽地说“雨,依旧飘扬。
风,继续吟怀”,你难道不心旌摇荡?读罢此文,那泪的苦涩,心的忧郁,都在这细雨中涤净。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1.为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①虞.美人( ) ②李煜.( ) ③雕阑.( )④玉砌.( ) ⑤槛.菊( ) ⑥彩笺.( )⑦骤.雨( ) ⑧凝噎.( ) ⑨暮霭.( )⑩乍.暖( ) ⑪憔悴..(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堪湛勘戡②⎩⎪⎨⎪⎧阑谰澜斓③⎩⎪⎨⎪⎧恋峦挛孪④⎩⎪⎨⎪⎧砌沏⑤⎩⎪⎨⎪⎧槛滥⑥⎩⎪⎨⎪⎧笺栈⑦⎩⎪⎨⎪⎧噎懿⑧⎩⎪⎨⎪⎧账帐3.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虞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雕阑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槛.菊愁烟兰泣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罗幕..轻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明月不谙.离别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雨霖.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骤.雨初.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都门帐饮....无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留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⑭兰舟..催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⑮竟无语凝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⑯暮霭沉沉..楚天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⑰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⑱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⑲便纵有千种风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⑳凄凄惨惨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乍.暖还.寒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怎敌.他、晚来风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雁.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旧时相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初步感知1.试概括《虞美人》上、下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