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心”的读书人——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2020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张贵勇的著作《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一书,结合自身现状,感触颇深。
这是本描写12位名师成长历程的书。
虽然他们个性禀赋、成长经历不同,但他们最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令人尊敬的名师。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诀?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细细品读了此书。
其实这里面的秘诀就是:读书。
首先,读书很重要。
古人云:“书犹药也。
”可见从古至今,读书都很重要。
书中的名师需要读书,结合自身我们一线教师更需要读书。
这是为自己读书。
一方面,每次读书我们都能进入到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
在增长见识、获取新知的同时认清自我;扩展你看到事情的宽度、高度和深度;改变你处事的方式方法,使之变得多样、灵活。
不仅如此,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能把别人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观点,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何乐不为呢?另一方面,因为读书,你有了积累,有了底蕴,在课堂中就更加自信、从容。
不仅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能应对自如,而且对公开课、评优课等你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更为你的专业化成长添砖加瓦。
其次,“有心”读书更重要。
其一:要坚持不懈地读书。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在老师的敦敦教导下成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等这类至理名言我们再熟悉不过,为何我们没能取得人家那成就?结合名师,回顾自身,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坚持。
读一本书很容易,但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地读书就很难。
难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当读书成为你的一生活方式,就会跟你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就不愁没有时间读书。
其二:注重“积累——反思——实践”的过程。
书中的名师有着自己的一系列读书的方法。
细读之后,我把它归纳为“积累——反思——实践”。
当你坚持阅读时,你就有了一定的积累。
有积累并不代表你会读书,这时你还需要反思。
反思包括共鸣、内化和质疑。
首先,你的积累和你的学生、你的课堂、你的生活经历是否有联系?这即为“共鸣”。
其次,当有了“共鸣”之后你还要“内化”。
这时你尝试着吸收养分、融入机体,成为自己的血液。
最后还需质疑:这适合我吗?对我的有帮助吗?需要怎样修改才能更符合实际需要?当这一切都成为积累,你就需要实践,去学以致用。
实践的方式有许多,譬如同行的交流、写小结等。
当完成这一过程,在这“一静一动”中你有了一次新的积累,获得了一次新的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其实像这样的过程我们都经历过,只是我们不记得去积累,去反思、去实践。
当我们“有心”后,这一切就容易多了。
我就曾经“有心”过。
记得看过一案例,教师利用在空中画弧线、走路、在黑板上画旋律线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乐句的划分。
我很惊讶,这教师的做法很有意思。
他能遵循《新课程标准》,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感受、多欣赏歌曲,从而自主地学习。
在肯定之后,我也有质疑,这方式我适用吗?我教的对象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空中画弧线、律动的方式值得肯定,那在黑板上画旋律线的方式我觉得值得商榷。
因为这样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画旋律线,效果并不好。
思量许久之后,我决定借助多媒体(白板)设备。
借助白板,以半拍为一格,
结合歌曲中音符的数量制作了一表格。
我运用了(白板)的写字功能,带领学生边唱旋律边画出旋律线。
当4条旋律线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这歌曲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
在画旋律线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乐句的划分,还对音程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象而又直观。
学生边看边哼边划,充分地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之“全身心参与”。
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专注,有效提高了音乐感受力。
我尝试着写把这写进文章。
在文章中总结亮点和不足,并请教同组老师,力求再次突破。
在“有心”努力后,那文章还取得了小小的成绩。
不仅仅是看书,听课、观看录像,只要“有心”都可以让我们离名师更进一步。
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上的是×××切分节奏知识点。
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
她却用乐理的知识去解释,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遵循《课程标准》理念。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呢?想了许久,还是要从艺术与生活这方面入手。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节奏无处不在。
我创设了运动场上裁判员发令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生活经历。
明白切分节奏和裁判员发令的节奏是一样的,从而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一知识难点。
做个“有心”的读书人,尝试从现在开始。
从一个字到几个字,从一段话到几段话,从一篇文到几篇文,从一本书到几本书,慢慢地积累、细细地体会、小小地总结,这都能让自己离目标更进一步。
只要“有心”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