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2011年年鉴全年完成农业产值761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5元。
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5.73万亩,产量8.70万吨。
果树面积7.8万亩,水果产量8040吨。
茶叶14.9万亩,产量950吨。
2010年豆腐皮生产企业12家,产量1100吨;2010年红心地瓜种植面积3.69万亩,年加工红心地瓜干2000吨;2010年全县蔬菜生产面积6.54万亩,总产8.87万吨。
【粮食生产】一是建立高产示范片,以点带面辐射生产。
认真布局选点,在里田、灵地、龙津、长校、嵩口等乡(镇),建立水稻和大豆2个万亩示范区、4个千亩高产示范片、10个百亩示范点(示范面积2.032万亩),每个乡(镇)都相应建立1-2个百亩高产示范片。
经省、市专家组实割验收,水稻万亩丰产示范片亩产654.07公斤,比增33公斤,增长5.2%。
县级高产示范片总增粮食336.93吨,辐射全县推广6.55万亩超级稻,每亩增产28公斤,增长5.05%,总增粮食1834吨。
11月2日,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嵩溪镇塘凤国家大豆新品种示范项目(国示范豆201003)及福建省农作物良种推广7333项目“夏大豆新品种桂夏豆2号示范推广”现场验收,示范片桂夏豆2号亩产达215.4kg,在同一示范片内对照埂青82折合亩产137.5kg,亩产增77.9㎏,增产56.7%,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选择优质食用甘薯“广薯87、泉薯9号、福薯8号”及加工型甘薯“早73”等品种,在清流县绿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坊村良种示范场扩大示范种植。
9月15日经实地验收,优质食用甘薯新品种鲜薯平均亩产2800公斤,按当时产地商品薯收购格每公斤0.8元计,亩产值达2240元,甘薯新品种示范获得好收成。
嵩口再生稻百亩示范片,干谷亩产313公斤。
今年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产量目标。
二是全面落实水稻保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抓住我县今年被列入水稻种植保险实施县的契机,大力宣传,发动农民参保。
加强农业、财政、保险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做好登记建档及灾害损失核实、出险理赔等工作,提供优质服务,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全县14.5万亩耕地中,参保水稻面积14.085亩,占水田耕地面积14.42万亩的97.7%,总保费169.2万元,其中农户承担保费33.8万元。
6月份发生洪涝灾害后,农业、保险部门及时深入灾区定损理赔,全县定损面积2595.12亩,累计理赔金额50.08万元,区域涉及94个行政村。
9月份针对病毒矮缩病等病虫害较重的实际情况,农业、保险部门认真深入田间定损,全县定损面积2000余亩,理赔金额48万元。
【发展优势产业】一是茶叶产业形成规模。
紧紧围绕“稳定面积、适当发展,提升品质、提高效益,建设品牌、拓展市场”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在全县形成了以明前茶、绿茶、红茶为主的林畲(苏福公司),以龙井茶为主赖坊(大丰山茶场),以乌龙茶为主的长校、林畲(向阳茶厂)三大茶业生产基地。
其中苏福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规模6000亩,同时建成了3000亩标准生态茶园。
第六届海峡两岸林博会,我县苏福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梦园红茶2,经省内知名茶叶专家评选,荣获市优质茶奖。
二是水果产业品质提升。
根据我县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梨、早温蜜、萘等,重点发展早熟梨。
加快推广420、518、翠冠梨、白玉油桃、日南一号等新品种推广速度。
从目前来看,518梨品种具有果面美观,座果率较高,品质优,作为后续推陈出新的品种,提升果品质量。
三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围绕我县的红心地瓜、豆腐皮、花生等大宗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今年总投资2000万元的福建省三毛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薯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主要加工“昌昇”牌红心地瓜干为主的系列农副产品,可年加工红心地瓜1万吨,带动农户种植红心地瓜3万亩。
公司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参与发展红薯产业,为清流县红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同时利用市农超对接的机遇,清流县嵩溪镇爱珍豆腐皮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与三明市恒昌有限公司和三明市新华都有限公司;清流县嵩溪农产品有限公司分别与三明市阿妹有限公司和永安恒胜贸易有限公司举行了签约仪式,签约销售豆腐皮数量338吨,金额765万元,取得了可喜成效,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业基础设施】一是组织实施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重点抓好龙津1200亩、投资110万元的标准农田建设、灵地嵩溪投资320万元的粮食产能项目和投资100万元的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建设。
二是扎实抓好农村户用沼气示范建设,新建200口户用沼气池和20个联户沼气池(200户)及华利种猪繁育基地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
同时综合利用“三沼”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社会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
三是认真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全县种植紫云英4万亩,完成旱作和山垅田600个土样的采集和化验,发放施肥建议卡,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科学施肥水平。
【科技推广】一是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围绕我县水稻、果树、茶叶、特色蔬菜、黄羊产业五个主导产业,在全县范围内遴选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特别是注重遴选种养大户当示范户,种养大户占示范户的比例达35%。
同时建立了十大示范基地,按农时季节组织示范户到基地观摩学习,取到了很好的带、邦、传、引的作用。
全县共举办培训班70多期,培训科技示范户2100多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98000多份。
二是积极组织农业高、中级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下乡、上街咨询服务活动,全年科技下乡共18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3万余份。
三是充分发挥“农业155”服务中心作用,创新服务形式,加强“农业155”服务网络建设,真正为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科技信息、政策咨询服务,为民排忧解难。
今年全县共接待咨询11848人次。
其中来电4503人次、来访8276人次;县中心接待来电来访182人次;专家现场指导2456人次、专家现场咨询9679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97期,参训12646人次。
挽回经济损失286.09万元,新增经济效益 340.99万元。
四是全面推广农业“五新”,提高科技含量。
今年除承担国家大豆新品种示范外,还承担了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大豆生产试验、大豆新品种展示,省、市水稻新品种试验,试验新品种80多个,筛选出南农32、南农31、Y两优7号、谷优2173等高产新品种8个,为清流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品种保证。
同时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大面积使用水稻专用肥和商品有机肥;推广机械化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经营效益;大力推广甲氨基阿维菌素、丁硫吡虫啉、噻嗪酮等新农药以及开展病虫害机防和综防。
【农业生产安全】一是强化农业综合执法。
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特别是对边界邻近外县外地区的乡(镇)农资市场作为监督重点,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我县坑害农民。
全县共开展执法行动8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5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点256个/次,整顿农资市场3个,检查农资375余吨,货值370余万元,承办各类案件1起,罚款0.06万元;对鼠药实行专营,实行实名制购买造册登记,指导企业建立生产、销售档案,实行可追溯管理。
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为引导农民、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我县加大对品牌宣传的力度,经常邀请省、市绿办专家到我县给农民、企业授课,提高他们对品牌的认识,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
到2010年底清流农副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2个、无公害产品标志8个。
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开展农残取样抽检,及时上报检测结果。
一年来,共检测蔬菜、水果样品78个,合格率达100%。
四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防控。
一年来,共发出病虫情报12期3000余份。
全县水稻病虫草鼠发生面积25.7万亩次,防治25.7万亩次。
经济作物各种病虫草鼠发生11.25万亩次,防治11.25万亩次。
【落实惠农政策】一是认真落实种粮补贴。
今年全县种粮耕地14.34万亩,补贴种粮面积25.26万亩,省下拨资金1288.26万元(每亩51元)。
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的第一批基数补贴按每亩30元标准,在5月份已补给种粮农民;第二批种粮补贴实行谁种补谁,按每亩21元标准发放给种粮农户。
良种补贴按省财政核定的“早季水稻和玉米每亩10元,中、晚季水稻每亩15元”的补贴标准,以农户当年实际种植面积发放,申请省财政补贴面积19.31万亩,补贴金额270.39万元。
二是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工作。
我县紧紧围绕“项目促流转,流转促项目”的经营权流转方式,走出一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路子,初步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
目前,全县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为6.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1%。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是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全县已发展豆腐皮、蔬菜、柑桔、早熟梨、苗木等一村一品专业村25个,其中种植业11个、林业(含苗木、花卉)7个、畜牧水产业5个、农副产品加工业2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2%。
嵩溪镇阳坊村余坊村的蔬菜专业村、龙津镇大路口村的柑桔专业村、嵩口镇沧龙村的渔业专业村、立新村的苗木专业村等都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经营,农民收入收入60%以上来自主导产业。
到2010年止全县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88家,其中农业种植业20家;畜牧养殖业17家(养猪4家、养羊7家、禽类等特种养殖6家);鱼业15家;林业17家(苗木花卉11家、油茶4家、竹业2家);农机服务业18家;农产品加工业1家。
注册资金18702.10万元,社员1205人,带动14272农户。
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加强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全县没有发生涉农负担恶性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和造成重大影响的其他案(事)件,查处涉农乱收费案件1起,涉及金额2.3万元,构建了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全面推行“三资”监管和农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7月2日,召集了各乡镇经管工作的负责人在县农业局集体中,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农村三资监管工作再次进行部署,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进行清理,按照农村“三资”监管实施方案的要求,规范做好农村“三资”监管。
结合“三资”监管对全县13个村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的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审计总金额821.6万元,查处违纪金额4.47万元,目前已全部清退。
全县111个行政村财务100%实行了网络监管,为全县村集体节省办公费用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