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高考复习策略与备考经验交流、高考的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高考的解题技巧等。
地形一.课标、考纲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在应用)二.与其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相联系的内容1.地形、地势、地貌的概念、类型等2.聚落:聚落的概念、类型、发展变化、分布、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交通运输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三.重难点指导:㈠.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不同的地表形态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密度、空间形态、聚落内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聚落发展变化等产生不同的影响⑴.地形条件对聚落的影响①.对聚落类型的影响城市聚落多分布于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而乡村聚落在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地形区均有分布。
从小区域来看,聚落多分布于沟谷、河谷、山间小盆地、山间台地等地形平坦的区域。
②.对聚落规模、密度的影响平原、盆地等地形区聚落规模大、密度大;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区聚落规模一般较小,密度也较小。
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聚落呈零星的点状分布或集中分布在水井、河流等水源地。
在丘陵、山地地形区,山间盆地则是聚落的最佳区位。
如四川盆地水热充足,人口密集,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
又如在云贵高原的低山丘陵的小盆地就是聚落密集之处,被当地人称为“坝子”。
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平原、盆地等地形开阔区域,聚落易于向多个方向扩展,形成集中式、团块状的聚落形态,如成都市、北京市;在山地、丘陵区的山谷、沟谷区,由于受地形限制,使得聚落沿山谷方向延伸,呈现典型的带状聚落形态,如我国的兰州市、宜宾市等。
高原区的牧民,由于逐水草而居及其每个牧民家庭为了占有足够面积的草场,聚落呈稀疏的散点状分布。
在山地、丘陵等地区的聚落,由于地形等阻隔,使得聚落被分割成片状,形成组团式的聚落形态。
④.对聚落内部建筑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影响依山势而建的聚落,高低错落有致,体建筑视野开阔,个体建筑间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
如重庆市的城市建筑依山就势,沿山坡布局一大片聚落,形成一道独特的山地城市景观。
再如,黄土高原区的居民沿山坡平整出阶梯状,再沿黄土壁凿洞成窑,由山脚到半山坡层层排列,蔚为壮观。
在山西省的平陆县,由于地势平坦,而修建窑洞需要借助黄土崖壁,因此当地居民就掘地为坑,又在坑壁上凿壁成窑,形成了独特的地窖式窑洞院落。
再如我国南方山地区的吊脚楼,这种木楼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依山就势,用木桩搭起一个平台,再在平台上建房。
这样即充分利用了地形,有利于木楼通风散湿,利于排水,而且也可充分利用木楼底部的空间储物、饲养牲畜等。
⑤.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平原区由于聚落密度大,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交通较为便利,聚落的发展变化迅速。
山地区由于地形阻隔,交通不便,保存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区。
2.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局部气候、河流、地下水的分布等其它自然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一般来说,向阳背山的地方成为聚落分布、住宅建设的首选之地,因此,在北半球,东西走向的山地南坡,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尤其是北方地区,山地南坡向阳的小盆地区,由于可以躲避强冷的冬季风,往往是住宅分布密集的地方。
对水分的依赖,使得人们喜欢居住在降水较丰富的山地迎风坡或山腰处。
如我国云南元阳县哀牢山地区的哈尼族人就居住在哀牢山的山腰地带,从西南、东南方向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在哀牢山的迎风坡上升冷凝形成降水,山顶的森林涵养了水分,变成涓涓溪流沿山坡而下,流入哈尼人的梯田中,滋润了一片片稻田。
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上,由于地下水较丰富,河流灌溉便利,土壤比较肥沃,是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
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的山脚下,分布着一片片绿洲。
在山地沟谷、盆地及高原河谷区,由于地势较平坦,水热条件较好,人们聚居在河流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
在平原区,聚落则集中分布在沿河、沿湖的平原区。
3.地形不仅直接影响聚落,而且通过影响人口、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因素进而影响聚落。
人口密集、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必然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
最早出现聚落的地区,便是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的地区。
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也是起源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平原区。
本部分的内容结构㈡.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运输的方式、交通线路的密度、交通线路的走向、道路建设成本等。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交通运输方式多种多样、道路密集,尤其以铁路的密度为大,因为平原区人口、城市密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大,且平原区道路建设的成本较低。
平原区的交通线路走向比较灵活,因其受地形限制较小,道路连接了主要城市。
由于人口密度大,公路路面较宽阔,等级较高山地、高原、丘陵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且密度小,路面较窄,等级较低,人口 地形 气候 地表形态 聚落交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因素聚落风俗习惯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类型规模分布发展五.高考命题趋向及设题原则本部分的高考命题内容,主要是围绕水资源利用展开,整合水体补充与排泄、水循环、地下水资源、气候、降水、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地表植被、工农业生产用水、地下水的矿化度、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及植被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水污染与防治等生态问题等内容进行考察。
侧重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熟练应用的考察,侧重对地理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的普遍应用的考察,侧重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的内容的掌握程度、运用的熟练程度的考察。
本部分的高考设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问答题与读图题,也可能出现填绘图题型。
设题要求一般是:能够掌握基本的识记、熟悉并理解相关内容,正确读图与填绘图,明确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原因及措施,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水资源利用的措施。
设题原则重在考察具体案例的应用。
⑴.概念: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⑵.分类: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
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聚落聚落(settlement)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
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
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概况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分类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20年代以来,城市分类研究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乡村聚落分类的研究,尤其是在职能分类方面更为突出。
自1921年美国的M.奥鲁索提出定性描述的分类以来,经历了一般描述、统计描述、经济分析以至多变量分析的过程,其中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代表是1943年美国的C.D.哈里斯的分类和1955年H.J.纳尔逊的分类,多变量分析则是60年代计量方法应用于城市地理研究后的产物。
直到目前,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①乡村聚落。
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
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条状聚落(路村、街村)、环状聚落(环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