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思想史书本笔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书本笔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课本笔记总论:【格外重视】(主线:1、从内外部两方面把握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发生背景。

2、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特点和演进过程。

)一、外部:西方的扩张和“西方的分裂”:1、如何看待扩张?“历史的进步性”+“手段的残酷性”“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落后“道义”←→先进“特权”激起了思想界的涌动2、“西方的分裂”指什么?资本主义经过早期发展的黄金阶段,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矛盾。

引发了西方“精神的分裂”。

代表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矛头指向私有制;科学社会主义;出现新的思想体系:如国家主义、工团式的改良主义、民粹主义、文化有机体论、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

二、内部:动力与障碍1、阻碍:传统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背景环境(大一统、一元、专制、相对独立、小农经济、闭关自守)2、动力:(1)传统思想本身有一些与西方观念相似的因素。

如儒家否定专制、强调民本和个人独立,儒家“外圆内方”,既入世又出世。

(2)传统思想中的进化、变易与革命观念对近代思想变革产生重要影响:肯定社会进步、憧憬美好的政治秩序构成近代政治思想变革的主要条件和动力;强调“更命有德”;强调“经世致用”。

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特点:1、以关注民族危机为基本焦虑:爱国主义,救亡图存。

2、从传统到现代过渡性:“并存交融”。

3、“不究虚礼”的现实关怀与实践性格:思想家≈政治家4、内容的复杂性与快速多边性。

四、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1、从重大历史事件看:①鸦片战争后(技术层面)→甲午中日战争(技术破产,学日本改良思想)→戊戌变法失败(改良破产,反满兴起)→辛亥革命(革命、民主、共和)②一战(否定资本主义)→巴黎和会无视我国利益(进一步怀疑资本主义)→十月革命(看到希望)2、从宏观上看:三阶段三层面:“师夷长技”→制度变革→民族精神、国民思想变革第一章魏源、洋务派的思想一、魏源思想1、看待社会政治问题思维方式的转变:(1)重提“体用不二”,提出“道存乎实用”。

(2)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各种思想,重义崇利。

2、主张:承认不如西方,学习技艺,以反抗入侵,师夷长技以制夷3、魏源思想评析:(1)相对于传统认为西方技艺是“奇技淫巧”和传统的“以夏变夷”的思想具有进步性,跳出圣学,触动了封建专制的思想基础,平衡了感情和理智。

(2)维护传统体制和仅仅认识到技术层面具有局限性。

二、洋务派思想:1、洋务派思想的政治启蒙价值:(1)主张积极应付变局,改变统治方式。

(2)自强求富,中体西用,攘外安内。

2、洋务派思想的破产及其影响:(1)是中国思想演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符合顺应近代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发展潮流。

第二章太平天国领袖的政治思想一、基本思想内容:1、天国理想与平等正义思想:借用上帝的绝对权威树立自身权威;借用基督教原义“原罪”这一平等观念,引申为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将天国理想搬到人间。

2、《天朝田亩制度》:(1)经济制度:平均主义的土地所有制;(2)社会政治制度:集农业军事教育政治功能于一体。

3、后期《资政新篇》:正视西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长处,向西方学习。

上承洋务派思想,下启戊戌维新,涉及技术物质,又触及制度。

二、评价:1、近代性与革命性:“平等”、“天国”思想彻底决裂与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否定儒家思想、伦理纲常,具有批判精神。

2、独特性:第一次利用异质文化来论证革命的合法性。

3、宗教精神:利:神意具有不可验证性,利于凝结力量,树立权威;弊:不可实现性导致怀疑和不持久;解魅和世俗化有难度;神性与人性本身存在冲突:绝对权力让人腐败。

4、对儒家文化既反叛又路径依赖: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对人的强大塑造力;也是维护自身权威的需求。

第三章改良思想——康有为一、改良思想的社会背景: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失败;谈西学已蔚然成风;资产阶级壮大。

二、早期改良派的主要观念:1、鼓吹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如胡礼垣、何扁提倡民权)2、主张体用兼学,采用君主立宪制度。

(如张树声、薛福成)3、主张商战固本、增加国家经济实力。

三、康有为思想的形成:1、《大同书》的完成,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体系渐成熟。

2、上书变法,创办万木草堂:改良思想产生。

3、托古改制:破旧以立新。

斥古文经为伪经,将保守孔子改造成改革的孔子。

四、康有为思想的哲学基础:1、宇宙观:以“元”为本,“变为天道”2、社会观:人心为“仁”,仁是社会本“元”。

3、人性论:天生平等、独立、自由。

哲学观对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元为本的宇宙观看到了万物的统一性,为构建大同社会奠定了哲学基础;“变为天道”推导出改良变法和社会发展的思想;“仁”强调人的平等,反对专制,也导致温和改良的思想。

五、康有为的思想:(一)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论”:1、借用了传统公羊学派的“三世进化说”,即所传闻世、所闻世和所见世。

2、康有为的“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将孔子塑造成历史的立宪者,这三世说是将来圣王变法的依据。

肯定社会是变易进化的,由低到高渐进的,大同社会(即太平世)是极乐世界,这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政治上的发展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

3、评价:(1)局限性:体现在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区别上:①对历史阶段的划分不科学;②只讲渐进,是庸俗进化论;③浓厚的宿命论和迷信色彩,将孔子描述成是万世的立宪者,而自己本身也是圣人。

(2)进步性:①肯定社会的不断进步;②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障碍;③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为改良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

(二)康有为的大同思想:1、揭示社会的种种苦难和不平等。

如人生之苦(又分投胎之苦)、天灾之苦、人道之苦(如孤独、贫困、贫贱者之苦)、人治之苦、人情之苦、人所尊尚之苦等。

2、大同社会的景象描述:①财产方面:公有制。

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效率高,人无私产,皆求长生。

②人人独立平等,皆为“天民”;人人自由;毁灭家庭,共妻制,社会养育婴儿。

③全世界只有一个由议员组成的公政府,无国家、军队、刑罚。

3、实现大同社会的步骤:去“九界”(国界、类界、家界、种界、形界、级界、产界、苦界、乱界)4、评价:①代表了中国空想乌托邦思想的顶峰;②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③明显的空想性和内在矛盾:理想和行动,抑制人的无限可能性。

(三)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1、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变为天理”,现实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但人类社会是以“仁”为本,不能革命。

2、变法的手段方式:渐变。

在维护君主制度的前提下,以小康之义行维新。

3、变法的内容:全变,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都要变。

第四章改良思想——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一、梁启超的思想:(一)自由民权的思想:1、对专制制度批判,主张“兴民权”→“兴国权”的途径,而专制制度阻碍了这一进程。

批判包括:①专制制度摧毁人的廉耻心,导致人格卑下,国家成为“无耻之国”;②专制摧毁人的政治能力;③专制摧毁人的责任心与公益心。

2、民权方面,主张人民参政,“以群术治群”,制度上主张君主立宪。

3、自由方面,认为自由与奴役相对,认为最重要的自由式民族自由和政治自由。

带有明显的被压迫者的色彩,认为要敢于争取权力而取得自由。

从爱国主义为出发点,自由式强国手段,重视团体自由。

(二)现代国民教育思想:1、“欲兴民权必先开民智”、开民智只能靠教育。

2、培育新民,梁启超的新民观:①有新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由落后的部民到国民水准;“对于一身、朝廷、外族、世界都要知有国家”;②有正确的群己观和权利义务观。

首先人要独立,要懂得利己和利他,有合群之德和公共之心;③有起码的政治道德和政治能力。

(此处提到了中产阶级)(三)维新变法思想:1、全变、尽变的变法思想:①变法的哲学基础:进化论。

内容上梁启超接受了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但又提出“三世六别”,即,第一阶段是多君为政的时代,分为“酋长之世”和“封建及世卿之世”两小阶段;第二阶段是一君为政的时代,相当于据乱世,分为“君主之世”和“君民之世”两个小阶段;第三阶段是民为政的时代,相当于太平世,分“总统之世”和“无总统之世”。

②批判洋务派:只变技术,舍本逐末;只知变法不知变人;只知稍变,不知全变。

③宪政思想:君主立宪符合国情。

(国会、选举、政党)二、严复的政治思想:(一)对经验论与进化论的介绍:推崇经验论和归纳法,注重实证;严复的进化论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赫胥黎的社会进化论,认为西方民智发达的主要原因在与竞争,竞争又是由于地理环境决定的(西方地势零碎),为了避免淘汰,应该“与天争胜”。

(二)政治自由观: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自强保种,提高国民素质的先决条件在于提倡平等自由、尊重个人独立,培养独立的人格和个性;主张通过教育开民智,新民德;反对全面改革,连维新、君主立宪都不赞成。

三、谭嗣同《仁学》的政治思想:1、哲学基础:“以太”和“仁”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

“仁”即为通、变,从“仁”的角度出发,得出否定一切伦理纲常和专制制度的结论。

同时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崇俭。

2、思想内容:政治关系上强调民贵君轻,以民为本。

主张绝对平等自由的社会,是一种激烈的颠覆性的绝对理想,倾向于彻底变革,思想实际上已经走向了革命和反满的道路,认为民主不是西方所独有的,而是中国应办之事。

3、评价:①思想来源广: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中国传统的儒家“天人合一”“大同”思想、宋明理学“万物一源”思想、墨家道家佛教思想等;②彻底的批判精神;③比较矛盾驳杂。

第五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邹容,章太炎一、邹容《革命军》1、鼓吹革命,宣传自由民主思想,批判专制的腐朽黑暗和专制制度下国民的劣根性(也就是奴性:无主性、无国性、无种性);提出革命成功之后需要进行国民教育彻底改造这种劣根性;2、批判专制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毫无灵气;3、热情歌颂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理,阐述了革命的政治纲领:仿效美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国。

二、章太炎思想:(一)一生多变,从维新到革命,民族主义是其基本主张,后又转入消极,倡导尊孔读经。

主要思想有:1、反满革命思想:认为异族入主中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刻危机,暴力革命是标本兼治的良药,能开民智,去旧俗,不能害怕流血牺牲;2、悲观主义的“俱分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善与恶,苦与乐同时进化;3、个人主义的国家观:个人对于社会无义务,是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

否定国家的合理性,主要观点有:①个人是实有的,而国家是虚有的,无“自性”(即实在性和独立性);②国家的产生没有合理性,是由于某些人“个人的私事”而产生,国家也不神圣;③任何政府都是恶的力量,无高下之分;④“爱国为迷妄,建国为悖乱,救国为猥贱”,爱国救国建国这些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因为国家本身都是虚无的;⑤提出取消国家的“五无境界”:无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4、反对代议制,主张直接民主制: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议院、直接民主、经济平等、注重法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