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题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年级
八年
主备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根据哪条规律成像的3、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活动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上,这时调整光屏,在光屏上已经看不到蜡烛的像(思考为什么?)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
活动7:如图5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之内,同时用眼睛观察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汇报展示、教师点拨
物距的范围
像距的范围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正立/倒立
实像/虚像
同侧/异侧
u>2f
u=2f
f<u<2f
u =f
u<f
分析上表的记录,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凸透镜的有关,并随的变化而变化。
关于物距有两个位置是影响成像性质的关键点:
u=f是成像的分界点;
u=2f是成像的分界点;
活动2:利用平行光源粗测凸透镜的焦距。移动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的亮斑最小最亮为止,测出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在“光具座”上标出透镜中心、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所在位置。 用平行光汇聚法测得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cm
活动3:如图2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之外,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6.照相机照相时,物体离照相镜头比较远,成的是、的像。
7.投影仪投影胶片时,物体离投影仪比较近,成的是、的像。
8.放大镜看物体时,物体离放大镜很近,成的是、的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照பைடு நூலகம்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不同,可能与有关。
2.要完成该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3.在该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和实验现象呢?
活动4:如图3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二倍焦距上,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活动5:如图4所示,将物体(点燃的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放在距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同时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最清晰的像。将像距和观察到的像的性质(大小、正倒、虚实、物像同异侧)填入下表一中。
巩固拓展,能力培养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实验前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为什么?。
由实验可知,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是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你将看到屏上的像向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实验过程中,用黑纸将凸透镜遮掉一半,像的形状_______(填“变”或“不变”),但像的亮度将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
一、交流预习情况
1.同座或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自主学习中3个问题的答案。
2.展示光具座、凸透镜、光屏等实验器材,请学生认认它们是什么?并尝试说出实验步骤与方法。
二、合作探究
活动1:按右图所示顺序将平行光源、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他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三者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立的,虚像都是立的。(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成像。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像,它的应用是。
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靠近时,光屏的位置是逐渐(选填“靠近”、“远离”),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逐渐(选填“变大”、“变小”)的。(物近、像远,像变大)
学习重点
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习难点
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研读课本,自主预习
1.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
2.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用f表示。
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用u表示。
4.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用v表示。
5.实像由光线会聚而成,能在上呈现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相交而成,(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6.尝试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做出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课后反馈,强化训练
作业一
作业二
自我反思,自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