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机制,即积极拓宽党内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保证下级组织和党员的意见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上级组织,从而保障党员的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其三,重大决策征求意见机制,就有关党员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让党员展开充分讨论,各表己见,充分尊重党员的利益诉求,从而保障党员的决策参与权,使党内重大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其四,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责任追究,党的各级组织、纪律检察机关和领导干部中须切实履行自身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各级组织必须首先担当保障党员权利的主力军,受理有关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检举、申诉和控告,对那些严重践踏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责任人必须严惩不贷。
其次,必须大力发展党内程序民主,为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行使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党内民主包括党内实体民主和党内程序民主两大部分。
党内实体民主,主要是指党内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设定与规划。
正如前面所说的,目前必须要深化、精化党内实体民主的发展,作为民主在制度层面上的设定与规划,党内实体民主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构建其制度“细化性、合理性”的构架,优化制度设计,保证民主在制度设计层面上的合理性与全面性。
党内程序民主,则是把关于党内实体民主的制度性规定具体落实为实践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和顺序等具体的过程。
就我国党内民主发展的现实境况来看,我党的党内民主发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发展脱节的问题,这就成为今后我党加强建设和发展的着力点。
因此,必须在发展党内实体民主的同时,更加注重党内程序民主的发展,使得党内民主能够在实际中切实的表现出来,真正的使党内民主从制度层面上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过程之中,使其现实化。
再次,必须强化监督,建立“全程化”监督机制,对党内权力的运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
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对领导干部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是阻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因素。
“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
党员的批评权、检举权、控告权、罢免权等诸多民主监督权利不能落到实处,致使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流于形式,这在客观上使集中由于没有民主的约束而变成高度集权,党员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尊重和党员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7]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党员监督的主体地位,增强党员在党内监督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还“监督权”于党员,打破监督主体缺位的局面,从而激发党员监督权利实现的内在主体动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监督环境,打造党员监督的长效机制,瞄准党员监督的重点对象,构筑保障监督者权益的制度防线,搭建党员监督的实现平台等,实现党员监督权的全方位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R].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2]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3.[3]邓小平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8.[4][6]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课题组.党员监督权利实现条件、问题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5]商志晓.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的辩证统一[J].理论学刊,2008,(10).[7]黄明哲、赖路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经验、教训与启示[J].学习与实践。
2009,(6).责任编辑李秀华2009年是世界经济运行状况极为艰难和复杂的一年。
金融海啸的扩散与深化重创了世界经济,各国的反危机措施迅速出台,世界经济触底后显示出缓慢复苏的迹象。
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
中国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人民币在危机之下越发显示出其稳定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
为应对经济衰退,一些国家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中国因外贸依存度很高而深受其害。
出口增幅下滑的内在压力和国际大宗商品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外部动力,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金融危机也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使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在世界金融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此次金融危机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来的。
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包括:美联储过度宽松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卫兴华武靖州(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对2009年国际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
这些问题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主权财富基金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3-0031-05[作者简介]卫兴华(1925-),男,山西五台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资本论》研究会顾问。
武靖州(1980-),男,河南台前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的货币政策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持续的流动性过剩,监管缺位背景下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而美国基准利率的重新上升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触发了次贷危机。
从世界范围看,这次金融危机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为全球持有,但其发行量由美国独家掌握,这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也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同时埋下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金融投机盛行的隐患,这些隐患一旦突破平衡点,必然造成美国经济剧烈波动,进而引发全球危机。
有的学者提出,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过分地追求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
过去20年来,美国一方面不断降低利率,导致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和债务负担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推进金融自由化,结果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赌博性行为,加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些学者从制度层面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
此次金融危机呈现出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只是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的差别。
从危机的根源看,它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没有脱离生产相对过剩这一根本原因。
旨在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与扩大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和危机的爆发。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条件下,危机实质的新特点是新型的生产过剩,即生产过剩已不仅是物质生产、实体经济的过剩,而且是虚拟经济、服务行业特别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行业的过剩;危机原因的新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表现为世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世界人民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泛滥成灾引起的。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学者们认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有: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和全球金融业;削弱了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加剧了通胀压力,从而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推动了新一轮的并购战和财富争夺战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的重新组合;造成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悲观预期。
危机从消费、投资与出口三个方面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冲击。
在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中,欧洲金融市场率先受到传染,进而冲击到实体经济。
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下降,通过进口渠道影响发展中国家,进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降。
金融危机还通过对美国进口的抑制作用和对美国出口的刺激作用,改变美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收缩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将会受到削弱。
这意味着过去10余年来的国际收支格局将被迫进行调整。
(三)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大致可分为十类: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严禁卖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担保;直接向实体企业提供融资;对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开展救助;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提供贷款担保;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IMF向新兴经济体和中小型经济体实行援助。
美国的反危机政策主要特点有:一是重在帮助金融业解决流动性问题,以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二是实施大范围的经济刺激计划,提振消费者信心;三是短期救急的同时也致力于长期意义的制度性改进;四是力图矫正美国的贪婪文化。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使用了可以使用的所有手段,但到目前为止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从当前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加大救市力度,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的信心,有助减缓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但金融机构的信用萎缩状态并没有消除,经济体内在调整也尚未完成,这些措施难以阻挡经济衰退的趋势;一些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大部分停留在金融机构,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会构成对商品的现实购买力,但会造成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危机的救助过程是市场不断退让、政府作用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过去30年来过分依赖自由市场竞争的校正过程,也是应对危机国际协调行动逐步加强的过程。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学者们提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但不能低估:给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存在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受危机影响的外国金融机构变现其持有的各类资产对我国的经济形成冲击;导致外需明显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下行压力。
金融危机也给我国提供了较多的机遇:减缓了世界供求紧张状况,全球石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为宏观调控提供了空间;加快了世界金融、经济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我国提前进行全球布局;可利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相对地位。
面对危机,我国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把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
有的学者指出,危机的影响明显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市场依赖过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对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解决问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