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教学内容:《岳阳楼记》《登岳阳楼》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谪zhé属zhǔ浩浩汤汤shānɡ霪yín霏fēi 樯qiánɡ薄暮bó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汀tīng 怒号háo 楫jí冥mínɡ偕xié皓月hào甫fǔ坼chè乾坤qián kūn 戎马rǒng 凭轩xuān 涕泗tì sì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4. 词语谪:贬官,降职。
具:通“俱”,全,都。
增:扩大。
属:通“嘱”,嘱咐。
作文:写(一篇)文章。
夫:指示代词,那。
怒号:大声的号叫。
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
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
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
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
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
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
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
“岸芷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
而或:或者,有时。
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
影:月影。
璧:圆形玉。
偕:一齐。
把:端。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或许,或者。
物:外物,这里指环境遭遇。
庙堂:指朝廷。
江湖:僻远地区,这里指不在朝做官。
进:做官。
退:隐退。
微:没有。
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天地。
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马:战争。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栏杆。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眼泪。
泗,鼻涕。
5.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两岁丧父,和母亲随继父(为小官吏)四处迁徙。
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任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他的诗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抓住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2. 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会文中蕴藏的情感。
(三)写作能力目标写一篇游记,看看是否也能从游山玩水中获得某种人生哲理的感悟。
(四)思想教育能从文章的语言文字着手,理解思想内容。
三、教师建议《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什么比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能打动、激励人?原因为:既承认个人的欢乐,更愿奉献牺牲,又抱负于救助天下,后民而乐,无限的责任是无限的忧国忧民,其精神更为崇高,胸襟更为博大,悲壮情怀突出。
语言工整中有变化,意味较丰富,节奏更舒展上口。
并随名篇《岳阳楼记》而流传。
详见练习一、二、三。
《登岳阳楼》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四、课文讲解《岳阳楼记》(一)文章主旨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
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二)文章思路《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三)重点语句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本段是全篇的重心。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
作者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令人感叹。
(四)写作特点1.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本文全篇仅368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如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带过无数叙述,以“然则”一语引出“览物之情”,以“或异二者之为”展开议论话题,等等,千回百转,层层推进,叙事言情都入化境。
2. 句式骈散结合。
这篇记文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散句骈句的运用,依文章内容而变化。
如开头结尾的叙述文字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语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语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履行了这一信念。
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第二题: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第三题: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六)1. 嘱托我 2. 大概会有 3. 被贬离京 4. 志同道合《登岳阳楼》(一)文章主旨这首诗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感触。
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兵荒马乱,诗人北望长安,忧国忧民,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二)文章思路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深沉的感慨;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三)重点语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这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
“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
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
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
(四)写作特点雄浑阔大的意境。
此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比孟浩然又高出一筹。
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
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
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诗人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宏伟壮丽,的确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意念,就是:称赞人的精神美,认为人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天下大事。
(五)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
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
《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