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导读:本文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篇一: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的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

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

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而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一,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目的。

和谐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反对“物本”的倾向。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信念,从而把异己的客观力量变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谐的实现才有可能。

第二,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

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

而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

“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观的体现。

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

第三,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

利益的分配要讲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着眼,还要考虑生态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不能使少数人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的成本。

资源和环境都是全社会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

并且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今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就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造成的。

所以,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第一,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建设造成的。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提倡全面发展。

正因为如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始终注意“四位一体”的协调统一,而不能顾此失彼,搞“单打一”。

第二,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条件。

目前依然存在的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等,使速度、结构和效益不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突出。

要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和谐平衡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

人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因为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子孙后代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XX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篇二: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全面贯彻学习十七大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

共产党员是先进分子,理应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和模范,努力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

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始终把发展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位置,并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毛泽东同志重视发展。

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命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保存并发展了革命力量,实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强调调动一切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赶超战略。

但是,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干扰,在很多方面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没有很好地解决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同志重视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发展问题。

首先解决了发展的指导思想问题,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全面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坚定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统一了全党思想,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提出并坚决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们所做的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江泽民同志重视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发展提到了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新的发展观点,努力纠正邓小平指出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不良发展现象,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胡锦涛同志重视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践行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一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广大党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能不能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党员个人的理论素养有直接的关系。

理论素养也是一种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理论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学习把握新理论的能力,才能利用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水平。

践行科学发展观需要不断提高共产党员的道德水平。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追求利润,利润一方面调动了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也诱发了部分人的贪婪欲望。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颠覆,进步的思想文化遭嘲弄,似乎唯有金钱至上至尊。

面对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共产党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胜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净化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操。

由此可见,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提高共产党员自身的素质是不行的。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识到: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须特别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实践、贯彻于实践、指导于实践。

【篇三: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有一种感动,在无影灯下传递;有一种精神,在手术刀上演绎。

徐永清,这位部队医务工作者,以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为基层官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经历,生动书写了把赤诚丹心奉献给边疆的人生华章,展现了***人的时代风范。

徐永清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

从他身上展现出了部队医务工作者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精神风貌。

他把对部队的热爱化为干事业的激情,用行动诠释了对科学发展观的实学实干、真信真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