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的高中留学经历及攻略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的高中留学经历及攻略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的高中留学经历及攻略主持人开场白Cinnie小妮算是我认识的较早一批小留学生之一,2004年她,从盛产美女的淅江来到枫叶国多伦多,入读私校,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双学位,海归又回流,还是和学校打交道,从事留学生服务工作。

我把她邀请来同家长、同学分享,因为她从国内普通高中来到多伦多中学读12年级,一年之内,Cinnie要修完八门功课,完成40个小时义工,还要备战大学所需托福成绩。

如果没有坚决的毅力、周密的规划和超人的勤奋,Cinnie是不可能成功的。

她告诉我,留学第一年,她学会坚强、重拾自信、勇于尝试!从Cinnie来加拿大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又受到什么启发呢?各位家长大家好,我叫Cinnie我是2004年6月27来加拿大多伦多,至现在整整12年了。

从刚来留学到后来进入大学之间的那一年,是我人生最难忘的日子。

如何进行学业的衔接和生活的适应的,今天我接受朱博士的邀请,上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我是“被留学”的,父母背着我已早安排妥我国内高中刚一结束,从寄宿学校回到家,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说你要去加拿大留学,我们已经把所有的手续都办妥了,机票也买好了,你要来加拿大多伦多留学读12年级。

当时,我听了没太惊讶,因为我从小就习惯被父母安排,我是个挺听话的“乖宝宝”。

回想起来,当时我似乎没有什么太多感觉。

2004年出国留学的人不多,来读中学更加少。

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没有一个出国的。

所以对于我去加拿大读高中这件事情,我感觉非常陌生,不知道留学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将来会独自面对的是什么。

你可能会有疑问,在办留学的过程中为什么我会毫无知觉,因为当时我读的是私立高中,我读的中学是一家很远,坐火车三个多小时,是寄宿制,每一个月回家4天时间,我父母背着我安排的,安排的过程中我一点都不知道。

妈妈的安慰和陌生老太太的陪伴,让我在泪水中学会了坚强2004年6月27日,那天发生的每个场景现在都还能历历在目。

我们从浙江去上海浦东,一家三口很难过。

,我第一次见到爸爸哭,我以前从来没看到过爸爸哭,我妈妈进入机场后就消失了,我也不知道她去哪里了,估计她不愿意面对分离那一刻。

那天,在泪水和揪心中,我们一家三口道别了。

那会儿还没有到多伦多的直飞,十个小时飞到温哥华,移民局换取学生签证,再转机飞五个小时到多伦多,加上晕机,一路在吐,抵达多伦多后我已疲惫不堪。

虽然我有个叔叔在多伦多,我很小见过,不太熟悉。

那天,我虽然身体很累,但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还有时差,第一晚上我无法入睡,给妈妈打电话,我哭着说我要回家。

我妈妈也说她很难受,她也哭。

但是我们心里知道也不可能改变什么,不可能买了机票再回去。

我妈妈一直对我的教育都是要坚强,当时她给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也挺对的。

当时我们俩都很难受,然后我妈就说其实这些难受只要熬一熬都会过去的。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我妈的“狠心”。

熬一下,忍一下,没有太不了的事。

人生,就是要有一份的坚持、一种的忍耐。

当时,我也对自己说,咬咬牙,坚持几个月,我一定会坚强起来的!当然,在内心难忘,孤单思念时,要有东西替代,要有事做填满空虚。

越是难受更要自己忙碌起来。

很快,我报名学习托福。

忙碌中难过情绪还是有的,加上上课我也不太听得进去,常常下课后就跑到楼下偷偷地哭。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上课的时在下大雨,下课后我站在上托福办公大楼下面,对着大雨,我啕啕地大哭起来。

刚好有一位白人老太太路过,她微笑地问我,“Are you ok or not?”她在问我发生了什么事。

我当时英语不好,不懂解释,只是独自一个人哭,老太太她一直站在我身旁。

我们俩没说太多话,但我心里感觉到一点安慰,虽然她是个陌生人,却带给我一种温暖。

加拿大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各式各样人种都很多,本地人也不会觉得说自己身为本地人,像欧洲比较重的歧视现象在加拿大来说,他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已经非常好了,本地白人或者在这边出生长大的外来的族裔,他们都很接纳新来的这些人,并且比如在语言沟通方面,即使你刚来时说的不好,只要你敢说敢表达自己,人家都非常愿意和你沟通,这就是为什么喜欢加拿大的原因。

读中学ESL时的老师和同学当时我除了上托福班,也在一家私立中学上学。

一开始被编入学校ESL班。

ESL班只有几个国际学生,我们所以大家比较亲近。

老师叫斯蒂芬,是一个加拿大本地人,在韩国、台湾有教过英文,也会说一点点的中文,两个厄瓜多尔短期来学语言的,三个泰国人。

我们上课就像开茶话会一样,轻松,愉快。

我积极参加ESL班所有组织的活动,比如说出去野外郊游,吃披萨,玩游戏还有看电影,尽量多和新的老师同学呆在一起。

学托福和ESL班差不多两个月后,我开始觉得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状态。

9月我正式上课,开始念12年级学术课本。

我从中国高中转过来24个学分,还缺6个分数。

安大略省30个学分毕业。

我虽然要补6门课,但是我的英语课必须从10年级开始上,不能直接上12年级英语。

所以,加10年级和11年级的英语,当时我上足8门课。

来加拿大上学让我重拾了自信在国内高中时我的总体成绩只能算是中等成绩很普通的一个学生。

在国内高中时,我的数学非常差,英语还不错,还特别爱读英语。

国内的弱势就是我的数学,高中150分试卷,我只能考6、70分,上高二以后的数学,更加差了。

在这边开始上课后,我觉都挺简单的,总成绩都拿了九十多分。

12年级数学的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我都懂得一点,在国内高中我都学过。

以前我对数学一点没有自信,到了加拿大,老师却说我的数学基础非常好。

太大的差别!咱们国内的义务教育对我们的知识基础真是非常有用,只是到了后来高二高三,为了竞争,数学变着花样的难,导致我学习的时候想不进去,学不好,失去自信。

国内的高中可能为了应付高考,数学就变得非常的难,超出了基础数学非常多,都是我想不进去的东西,因此在国内的数学我都理解得不好。

但是来这边读了数学以后,这边的数学就是在基础数学之上做一些简单的变化,主要的就在考基础。

因此,国内九年义务的数学教育的基础拿到加拿大来用,我认为是绰绰有余的。

其实在国内初中高一的数学基础就已经培养得差不多了。

后来事实也证明我在这边高中数学我都拿了90多分。

这也证明了我的感觉,就是只要基础在这边用就够了。

不过这是我后来的一个感触,其实当时在学的过程之中还是有点压力的。

因为本来我对我的数学是一点也没有自信的,然后这边有很多小测验,上台做一些解答、演示还有期中考试。

在学的过程中,这边的老师都是以鼓励的方式为主,在学的过程中老师就有说我的数学基础非常好,而且平时的小测验也觉得都挺简单。

在学的过程中我就慢慢找回我对自己数学的自信了。

因此,后来就越学越顺手,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英语这门课我一直就挺喜欢的,国内英语说的机会不多,表达自己想法交流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主要就是读课文,虽然语法学的不够扎实,但爱读爱说。

这边英语10年级开始上的就是小说,上课形式就是读小说,给你一本教材就是给你一本小说。

上课的形式就是读小说,然后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完以后做演讲,这些我都积极参与,因为我本来对这些事也挺喜欢的。

而且在做演讲的过程中,我都尽量让自己做主讲,因为我这些小说我自己读过以后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包括老师问的问题和我们讨论的问题,我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所以我会尽量让自己去做主讲这个位置。

最后十年级英语,我的成绩也算不错,最后得了85分。

然后学校就允许我(当然我自己有去跟学校说)跳过十一年级英语,直接读十二年级英语。

因为这样就少了一门英语课,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托福这个成绩。

在出国前我从来不了解托福或雅思这种额外的语言考试培训,所以我特别想要自己有多一点的时间去攻托福。

周二因为电影票半价,ESL班大家一起去看电影在多伦多读高中整整的一年,跟国内的填鸭似教学相比,我觉得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管在哪里读书其实本质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但是国内学生太多了,只能通过高考竞争,这样,读书目的有些走样。

不仅是学生自己还有家人,多少都有为了面子出人投地的想法。

竞争逼得大家功利心加重,压力也加大。

在加拿大这边,我觉得就不存在这个东西,主要就是为了自己获得知识而学。

我回想,父母在做出让我出国的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尊重我,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我爸妈当时做了这个决定,并且我也听我爸妈的话,走上了出国留学这条路。

后来我觉得在加拿大读书找回了我读书方面的自信。

从高中毕业到申请到了我自己也喜欢的大学,然后工作、移民,一直到现在十二年。

我觉得父母当时做这个决定还是非常正确的。

我觉得,我自己也挺适合走这条路的。

二次英语入学成绩都不过,但我却被多伦多大学录取了,因为……高中读完以后,接下来就是大学。

我先发两张多大的照片给大家看一下。

都是我04年在大多参观的时候拍的。

当时除了多大,我有申请其他学校,但是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多伦多大学,当年我父母也一样。

申请多伦多大学,如果是在加拿大读高中的话,主要是看高中12年级的成绩,再加语言成绩,再看你申请的专业需不需要一定的文书,这是主要的三大块的东西。

当年我考的是托福,这个是我来加拿大以后新接触的一个东西,也是我花了时间最多,给我折磨最多的一个东西。

托福真的是不好考,当年考托福的人比较多。

现在,考雅思的人比较多。

凭良心来说,我后来移民的时候考过雅思,我觉得考雅思比考托福来得容易一些。

我在加拿大新东方学习托福,我考过几次都达不到多伦多大学的录取要求。

当年录取要求是250分, 250分就相当于现在托福IBT的100分。

当时托福满分是300分。

我考了两次,最高分数也只有237分,相当于于现在托福的90分。

当年多伦多大学没有任何语言班,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只有拒绝。

不像现在机会比较多,如果学术成绩比较好,只是语言达不到。

还可以进入某个专业带语言的那种课程,当年如果语言达不到,是肯定不能录的。

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也没有能为力再次考到250分,于是,我转战了其他大学专有的入学语言水平考试。

我转战了多大自己的语言考试Cope Test,但是这个考试只能用于申请多大,不能用于申请其他学校。

当年我的分数237已经得到了几个其他学校的录取,但是由于父母希望我考上多大,所以我又转战考了这个考试。

我又考了两次,两次考试每次我的总分都已经达到了多大的录取要求,但每次都有一个单项小分不够。

考试成绩出来已经是3月份了,6月份是截止发录取的时间,4月份要把合格的成绩交上去。

当时时间很紧,我的压力非常大,但是对于语言考试,我当时已经考得很疲惫了。

我想大家都知道,在同一件事情上反复做了无数次以后,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有一个进步的空间,当时我就处于那种很累很无力的状态。

我还是报考了第三次Cope Test。

我的内心非常抗拒,很不想考。

我就开始动脑筋。

想能不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准备第三次考试,另一方面我动手结多伦多大学招生办写封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