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031215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031215

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031215发表日期: 2009-01-08 15:18:00 阅读次数:140(2003年12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66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操纵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不良阻碍,促进经济与社会可连续进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阻碍评判法》、《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治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对环境有阻碍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方法。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治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爱护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方法所称建设项目,是指按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进行的开发建设项目,包括工业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旅行等非工业建设项目以及各类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

第四条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或者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造成不良阻碍,改善、复缘故建设活动受到损害的环境。

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建设活动中给国家、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造成环境权益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补偿或者赔偿。

从事建设项目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建设项目周围的绿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注重建设项目的外观美学设计,爱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点传统风貌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五条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及技术改造项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市总体规划或者村镇建设规划,并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二)符合国家及本省产业政策;(三)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四)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五)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必须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要求;(六)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阻碍必须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的环境质量要求。

第六条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特定区域,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重要景观的项目;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周围,限制建设可能损害环境质量和功能的项目。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能够依照环境爱护的实际需要,决定在第六条规定区域外的特定地点禁止建设可能严峻阻碍环境的项目。

第八条各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实施统一监督治理。

各级打算、经贸、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工商、交通、水利、海洋、农业、旅行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爱护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不符合环境爱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和生态省建设要求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务公布制度,明确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执法内容、责任,规范执法程序,严格、公平执法。

第二章环境阻碍评判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设计前,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分类治理名录(以下称分类治理名录),编制环境阻碍报告书或者环境阻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阻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阻碍评判文件)。

分类治理名录中未列出的建设项目类型,建设单位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确定该建设项目的评判类型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一条应当编制环境阻碍报告书或者环境阻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实施环境阻碍评判前,能够就建设项目的初步选址、项目概况及可能造成的环境阻碍等情形向项目所在地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简要说明,并征询意见。

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拟建项目的内容、污染特点和本方法第五条至第七条规定,向建设单位提出意见;对拟建项目持否决意见的,应当书面告知。

第十二条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行度假区、特色工业园区等园区内的建设项目,能够利用园区环境阻碍评判资料编制或填报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对园区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已包含的内容,能够简化。

第十三条环境阻碍报告书、环境阻碍报告表由建设单位托付具有相应法定资质等级的环境阻碍评判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称环境阻碍评判机构)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环境阻碍评判技术规范编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环境阻碍评判机构。

第十四条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阻碍、应当编制环境阻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在实施环境评判过程中应当进行公众调查,并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

应当编制环境阻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阻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机构、建设单位应当同意公众对建设项目有关情形的问询,采纳公众提出的环境爱护合理意见和建议。

第十五条建设单位应当在环境阻碍报告书报批之前,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在建设项目环境阻碍所及范畴内公告下列内容,并自公告之日起7日内,为公众提供查询、查阅服务:(一)建设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单位所在地、联系方式;(二)建设项目的性质及内容;(三)建设项目地点及其周围概况(文字及附图说明);(四)建设项目产生的要紧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可能产生的环境阻碍,拟采取的防治污染措施;(五)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阻碍报告书的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依照公众调查的需要,能够组织召开论证会、听证会。

建设单位在召开会议前,应当通过媒体或者其他方式公布会议告示,并邀请社会团体、研究机构、有关环境敏锐区的治理机构、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等单位的代表参加。

公众对建设项目有环境爱护意见的,应当自公告之日或者召开论证会、听证会之日起10日内向建设单位提出。

公众能够将意见另外抄送负责审批的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汇总公众意见,送交受其托付的环境阻碍评判机构。

建设单位能够托付环境阻碍评判机构进行公众调查;在此情形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适用于环境阻碍评判机构。

第十七条建设单位、环境阻碍评判机构应当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众调查的真实性负责,不得采纳隐瞒、删改公众意见或者其他弄虚作假手段阻碍公众调查。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阻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公众、专家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第十九条省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阻碍评判文件的审批:(一)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建设项目;(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属于重污染行业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可能严峻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三)选址或者环境阻碍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四)由设区的市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的对环境问题有争议的建设项目。

前款第一项所列项目,省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托付项目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依照浙委办[2002]40号文件扩大经济治理权限的县(市、区)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条设区的市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文件的审批:(一)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建设项目;(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属于重污染行业的建设项目以及其他可能严峻污染环境或者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三)选址或者环境阻碍跨本市内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四)由县(市、区)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的对环境问题有争议的建设项目。

前款第一项所列项目,设区的市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托付项目所在地县(市、区)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县(市、区)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应当由国家、省、设区的市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文件的审批。

第二十二条本省地点性法规、省人民政府规章及本方法生效前省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对设区的市、县(市、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治理机构在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审批方面有专门授权的,从其规定。

依照环境爱护需要,第十九条至第二十一条规定的审批权限能够进行调整。

调整方案由省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三条可能产生显著不良环境阻碍、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其环境阻碍报告书应当包括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可行解决方案。

在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其环境阻碍报告书应当包括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操纵方案。

第二十四条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及相关审批材料之日起,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省的产业政策和环境阻碍评判技术规范,对环境阻碍评判文件进行审查,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二十五条对不符合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建设项目,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

环境阻碍评判文件的编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责令修改或重新(一)编制不实、质量低劣、不符合环境阻碍评判技术规范要求的;(二)应当编制环境阻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未附送第十八条规定的意见处理说明的;(三)违反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未提出相关的防治或操纵方案的;(四)未按本方法规定实施公众调查,或者在公众调查中有第十七条所禁止的行为的;(五)环境阻碍评判机构不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和业务能力的。

第二十六条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批准决定的,在其批准文件中,应当对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时期必须落实的环境爱护措施提出具体要求。

第二十七条在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阻碍评判文件过程中,公众能够提出环境爱护意见,能够要求查阅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及相关附件,但按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需要能够召集建设单位和有关公众代表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和谐。

第二十八条环境阻碍评判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地点发生重大变化的,或者其规模、生产工艺改变,致使污染物排放种类或者要紧污染物排放总量发生重大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更大阻碍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环境阻碍评判文件。

建设项目自环境阻碍评判文件批准之日起5年后方开工建设的,开工建设前,原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应当报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审核。

第二十九条上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下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阻碍评判批准文件报上一级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环境阻碍评判机构应当按照其资质等级和相应的业务范畴开展环境阻碍评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阻碍评判技术规范和收费标准,对环境阻碍评判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文件报环境爱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须经交通、铁路、民航、电力、水利、海洋等有关主管部门预审或者审核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办理注册登记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注册登记时,向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登记部门提交经批准的环境阻碍评判文件。

第三章设计施工验收时期环境爱护措施第三十三条承担建设项目设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爱护设计规定的要求编制环境爱护篇章,具体落实环境阻碍评判文件及批准文件所确定的各项环境爱护措施和投资概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