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任务驱动提纲+范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19年起,《法制晚报》、《生活周刊》、《京华时报》、《春城地铁报》、《江西商报》、《华商晨报》《消防周刊》等全国10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的纸质报刊宣布休刊。
在告别一栏中,有的引用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有的说“今日告别,不诉离殇”;有的说,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尽管很旷达,但也隐含着种种无奈。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
换一种不同的形式,或许会发展得更好。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中心论点:中心句1:中心句2:中心句3: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换种方式,发展会更好。
中心句1:与时俱进,不被时代和形式迟滞发展的脚步,才能求得发展。
中心句2:“君子善假于物也”,换一种先进器具更高效。
中心句3: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会更好发展,创新快捷方式更成功。
【考场佳作】换种方式,更好发展近年来,十多家始终宣传典型,激扬士气,深度挖掘的纸质报刊宣布休刊。
在告别一栏中,他们旷达又无奈地告白,确实有些伤感。
磁带消失了,音乐还在;报纸消失了,新闻还在。
可见,消失的是媒介而不是内容,换一种方式,会发展更好。
与时俱进才能求得发展。
在上个世纪,人们只能通过报纸广播获取新闻,而纸质媒体受到版面时间等限制,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电视、电脑、手机等自媒体网络挤压了报纸新闻的发展空间,给观众带来巨大信息量,带领人们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
人们对新闻了解更加全面、广泛和及时,许多人将关注点从固化媒体转向网络。
手机的诞生更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关注新闻,而创新的媒体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即时播报的自媒体。
而那些不愿转型的媒体因为体制等原因必将停刊。
可见,转型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发展得更好。
因为时代喜欢那些浪尖上的弄潮儿。
换一种先进器具更高效。
中国古代刀耕火种,一件趁手的农具意味着一年的好收成。
即便如此,收来的粮食还不够食用。
而随着时代前进,铁器的出现,生产力随着进步。
从木质农具到铁质农具,再到农业机械,每一次进步都代表效率的提升。
耕种面积不断提升,耕种方式也不断简化,农业丰收,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现在机械化让效率达到空前,一个几千亩地的大农场,只需几人便可耕种收割。
因此,换一种更先进的形式,往往事倍功半,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更轻松,这就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只能跟上而不能回到过去。
创新快捷方式更成功。
在美国一家蔬果商店,店主通过对顾客的观察,发现他们喜欢买经过加工过的食材,这样方便快捷。
于是,便将商店进行改造,但每个柜台都有一个厨师来加工食材。
顾客对这种符合需求的改动十分赞赏,迅速传播。
越来越多的顾客光临这家店铺,店铺生意越来越好。
所以,换一种快捷形式,满足顾客的需求,对顾客和商家都有利,这种急顾客之所急的创新经营理念,很快获得成功。
学习借鉴先进理念,会更好发展。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转换思维,与时俱进,解决问题,让我们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为,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解决难题。
常言说得好,彼路不通有此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能顺。
一个方法行不通,就要换另一种方法,往往能解决问题,更快捷,更有效。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利用暑假帮助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据悉,从2011年起,田俊涛父母从河南老家来到嘉兴务工,就是为了多攒些钱给儿子,同时,他们对于儿子利用假期来帮自己打扫卫生的行为也表示支持。
媒体报道以后,不少网友纷纷发表评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评论一:博士生利用假期分担父母的辛苦让人感动。
评论二:作为一个博士去“当环卫工”似乎有点儿大材小用。
评论三:田俊涛的父母不应该同意儿子来帮忙,因为学生以学为主,能把书读好就行了。
对于这三种评论,你有什么看法?请选择其中两则(或三则)评论,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然后立意行文,作一个综合述评。
要求明确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中心论点:中心句1:中心句2:中心句3:参考答案:2.中心论点:求学路上也不妨尝尝“人间烟火”的气息。
中心句1:“能把书读好就行了”之类的评价是不关注社会,是不正确的。
中心句2:假期帮助父母扫马路,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担起家庭的责任。
中心句3:求学的终点终究是要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尝尝“人间烟火”的气息,有益于整个人生过程的发展。
【考场佳作】求学路上不妨尝尝“人间烟火”气近日,一则关于大学博士利用假期帮环卫工父母扫马路一事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此事纷纷留言评论,而他们争论的重点,无非是“博士生该不该扫马路”。
在学以致用、不浪费教育资源等思想裹挟下,出现此种争论似乎不足为怪。
但我以为,学生固然以读书为本,但也不妨尝尝人间烟火气,体味学习之外的辛苦与压力。
中国自古便有以读书为上品的思想,对读书人难免有优待而特殊化,因而一些网友提出“能把书读好就行了”之类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书并不是一个学生生活的全部,把书读好不过是体现他的学习水平之高,却不能代表他就是一个优秀完整的人。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颇有点书呆子思想,认为读书人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只能专注于学业、把书读好的人是教育的残次品,更不应成为后世的典范。
好在新闻中的田博士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学业之余,他忧心父母过于辛劳,主动帮忙扫马路,而这一孝顺之举也获得了网友的点赞与认可。
一个博士生能放下身段主动扫马路,既是孝心的体现,更是责任的担当。
他深知父母打工助他求学之辛劳,因而在假期帮助父母扫马路,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
“修身而后齐家”,他勇于担当家庭的责任,走出象牙塔尝试人间烟火,体味现世辛苦,这确实值得每一个人的肯定与支持。
因而,身处书屋的孩子们在面对生活的辛劳与冗杂时,不应袖手旁观。
长辈们扛着生活的压力为你营造了可以宁静读书的书屋,而你也绝无理由一味“修身”,不理家事;每一个人都应当身体力行,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体验生活不一样的滋味,勇于分担父母肩头一点点重担,在辛劳中体验一丝丝真实的人间烟火气,这于自己的修身读书也一定会良有裨益。
而这之中,利用课余扫马路的田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更多勤工俭学的学子在向你默默述说着担当责任带来的充实与满足。
求学的终点终究是要进入真实的社会生活,饱尝人间辛酸苦辣的;在求学的路上,你我不妨稍稍担起责任,浅尝那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味。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
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
为此,学校很犹豫。
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中心论点:中心句1:中心句2:中心句3:参考答案:3.中心论点:莫让深情成羁绊。
中心句1: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中心句2:留下过去的教学楼就能留住过去的辉煌吗?辉煌是在校友心中的。
中心句3:对母校满怀深情,不妨把这深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的动力。
【考场佳作】莫让深情成羁绊立于风雨之中半个多世纪的教学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回忆,难怪这旧楼因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要被拆除时,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在我看来,若老旧教学楼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为何不拆掉呢?请莫让深情成羁绊!诚然,校友们的不舍,我完全能够理解,毕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岁月,老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们点滴的青春记忆,拆掉老楼无异于拆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反对拆楼,恰恰体现了他们对母校那份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
然而,过于迷恋往昔会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
汪国真说:“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
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设备都在不断革新,老旧的线路,低矮的楼层已经严重影响了新教学设备的安装与使用,勉强留下它,虽然照顾了少数校友的情感,但却有可能因此而损害了多数在校或将要来此学习的学生的利益,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长此以往,受害的将是广大学子以及校友们深深眷念的母校!退一步说,留下过去的教学楼就能留住过去的辉煌吗?成绩毕竟是过去的,如果学校能一心搞好教育,继续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即使不保留老旧的教学楼,学校的历史也不会被人忘却。
更重要的是,学校还会树立起“续写辉煌”的新校园形象。
相反,若学校因修缮、维护教学楼而耗费过多财力、物力以及精力,或一味沉浸在往昔的辉煌之中,致使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一落千丈,那留存的老旧教学楼非但不会成为纪念辉煌的丰碑,反而会沦为世人的笑柄。
其实,校友们大可不必如此“流连”,真正的爱是放手。
老楼被拆,可母校还在!如果真的对母校满怀深情,不妨把这深情转化为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的动力,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老的教学楼拆除后,我建议在其原址设立一个小型的纪念馆,对老楼的资料、影像等内容进行保存,这样既让校友“有根可寻”,又丰富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大国的崛起,开拓为动力;民族的复兴,流连是羁绊!莫让深情成羁绊,让我们勇敢的放下过去、面对现实、迎接未来!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近日,一条短视频让一位在人行道上开心蹦跶的大叔火了。
视频中,他带着黄色安全帽,在夜幕中的人行道上蹦蹦跳跳前行。
这恍惚间给人一种穿越感:下班路上蹦跳的他,像极了小时候放学路上蹦蹦跳跳的我们。
这条视频仅仅在发布4天时间之后,点赞已经超过30万次,评论数突破10万次。
据报道,视频中的杨大叔今年57岁,在工地从事木工工作,被网友拍摄到蹦跶那一幕,并非偶然,也并非是他遇到什么开心的事儿,而是常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木工大叔的所作所为,是否触动了你?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中心论点:中心句1:中心句2:中心句3:参考答案:4.中心论点:人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