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ppt
(三)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1、引发和支持了教育文化诸多方面的嬗变
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3、教育技术的功能和作用
探索现代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效率 扩大教育规模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改革 高阶思维培养 提高信息素养
实践上: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呈现方面 和教学组织形式上
信息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基本能力、 思维能力和广泛能力
信息素养:是指人在信息社会中、检索、接受、存储、 分析、使用、生产及评价信息的综合素养
信息理解力 信息选择力 信息批判力 信息收集力 信息处理力 信息生成力 信息传递力
根据学习理论共同的内在特质,可以 分为四大流派: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每 一种理论都有其侧重点,或重行、或 重智、或重德,或重知识的学习、技 能的训练,或重个体经验、情景学习、 问题解决的学习、思维的发展,或重 情感的熏陶、人格的发展,综合起来, 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学习理论 的图景。
2010年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到2000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一个文“中小学要建立校
校通”要达到学科整合 “十五”计划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资20-30亿元
(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多媒体化、多媒 体电子出版物)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常规模
2、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 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 智能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但这并 不意味着拒绝传统教育技术(黑板、挂图、标本、模型) 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以一切学习资源(包括传统教 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
3、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4、以追求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宗旨。
中国教育技术第一代奠基人:
南国农
生于1920年9月16日 江西省清江县人 1943年中山大学教育系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 1950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技术第一代奠基人:
萧树滋
河北磁县人 1914年7月出生 2002年1月9日逝世 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大教育系 1949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教育技术学硕士 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
(二)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94定义和77定义的比较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实现教育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 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 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 动
计算机应用技术
综合技术
利用
媒体的利用 革新技术的推广 实施并制度化 政策与法规
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内容讯息设计 教学策略 学习者特征分析
理论
学习过程 与
学习资源
评价
问题分析 参照标准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管理
项目管理 资源管理 教学系统管理 信息管理
实践
AECT94定义下的教育技术概念框架
1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 30余所高校建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7所高校设立博士点
创办一批刊物:《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 教育》、《中小学电教》、《中国远程教育》、 《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育》、《现代教育 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4套节目 “中国教育科研网”,联接了全国所有高校和城 市中小学 40所网络教育学院
学生用一台计算机
欧洲—稳步前进
“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 丹麦和芬兰率先实现全国中小学联网 德国计划于2000年连通全部中小学,现基本实
现 到96年欧盟国家中学达到12人一机,苏格兰高
中达到6人一机
亚洲—后来居上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2人一机, 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 印度Class2000计划,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千所学校建校园网 韩国万所学校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奋起直追
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情况 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GERNET 网上教育,建立一大批教育网站,数百个网校,很多
高校已开办学位教育 2002-2003年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观和新的人才观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业务素质 渊博宽厚的综合知识素质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 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能力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理论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可为教育规划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理论可为人才培养服务、现代教 育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可为专业课程调整服务。
美国—一马当先
2000年将Internet连通到全国中小学的每间教室和每 个图书馆
强调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促进教育改革 要求教师象使用白板那样自如地使用电脑 要求把教育经费的5%(约130亿)用于信息技术,
0.5%用于信息化教育研究 98年已有85%的学校,45%的教室联网,平均6.3名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
1、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 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 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 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南国农,1998)
技术与教育技论术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 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 技术是科学和实其践他。 有组织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
完成现实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
技术)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
教育技术是分资实析源践问,。促(题进04、学定习义并和)对改善解绩决效的问研题究的与符方合法道德进规行范的设 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组成发过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 用。(何克抗,1999)
3、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 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 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9)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
1、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如创新教育、个性化教 育、素质教育等等)。
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
何克抗 1937年生,1963年毕业 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无线电专业研究生,现 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 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 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所所长。我国第一位教 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
李运林,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195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 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后 组建电化教育系。
2、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盲童教 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
——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从美国农业部购买了幻灯片、 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植棉花知识。
——1928年,教育家俞庆棠领导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实验 部。同时中央广播电台成立,我国电化教育的正式开始。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教师的影响:
由教学的主体向学生学习伙伴关系的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向“导学”方向的转变 教学过程和教学软件的设计者
对学生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信息量增大
展,要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
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
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
sswell,传播学 1963,视听教育 视听传播
视听教具 教学传播过程
1970,视听教育分会 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
(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李克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 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 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 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
徐福荫、丁新
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9
年生,浙江衢州人,早年学习数 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 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 年 从荷兰 Twente 大学获博士学位。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教育技 术学博士生导师。
(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研究领域 (三)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 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育
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 方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77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94定义)
研究形态
理论 实践
研究任务
设计 开发 利用 管理 评价
研究对象
学习资源 媒 体
学习过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