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德育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活动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活动实施方案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小。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学生均在学校住宿,生活上虽然能够自理,但毕竟学生年龄不大,在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为了加强学生的生活独立自主能力,树立“德育为先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养成教育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德育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标准,从礼仪、学习、生活和节俭四方面,正面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二、活动主题:
养成教育从我做起
三、活动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
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使养成学生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合理的使用零花钱。

四、采取措施
(一)、宣传“规范”,明确目标,进行“知”的教育。

要想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在新学期的第一周向学生宣传养成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向学生们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学校文明礼仪歌》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增补制定有针对性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

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如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别人帮助了你要说声谢谢、见到老师要问好……在学习的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谈学习心得,讲述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奋斗目标,并说明达到目标的具体要求,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二)、加强引导,不断强化,落实“行”的要求。

“百说不如一练”,“习惯”要“习”才能“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

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训练,如:出操训练,礼貌待人的训练,整理个人用品、床铺的训练,读写姿势的训练……为了加强训练效果,有时可采用展演的方式,讨论会的方式,比赛的方式。

通过这些生动
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对有些目标的达成,要让学生一下子养成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目标化为几个具体的目标,呈阶梯式上升,这就是阶梯式训练。

它让学生在训练中踏着这一个个阶梯,不断进步,最后达成质的飞跃。

要让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围绕良好习惯的行为要求,反复进行行为训练。

训练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情境创设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理解和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行为被动到主动的过渡,从而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训练,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三)检查督促,赏识激励,强化“意”的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久而习之才能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所以我们必须制订各项制度保证学生习惯的养成,实施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在班内,班主任实行同学之间“互比互查,互纠互评”,班干部“监督考评”,任课教师“实践考评”,由学生本人、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开展周评、月查、学期总评,班级学生轮流做好监督员,这是监督,更是警示,在平时有自律和他律的作用,并进行“专人帮扶教育”。

在校内,由值班领导、老师抽查点评,每周对班级文明习惯遵守情况进行评比,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这种监督之下,大多数学生都
能够进入“良好习惯”的轨道.
(四)、家校联手,构建“社教“,突出“情”的培养。

好习惯,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走出校门,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在学校,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在家里,要求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他们坏习惯的滋生,以继续深化养成教育。

我们采取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上课,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警校合作”“法制进校园”“讲座进校园”等社会助学方式,齐助共管,形成合力,通过正面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让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没有滋生的土壤。

使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达成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具体内容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中高年级预习有记录,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

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寝室、整理书包、整理抽屉、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走廊过道靠右行,不打闹。

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瓜子、糖果、冰糕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礼貌地说声:“老师早”“同学好”做起。

只要我们具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学习,刻苦的强化,合理的监督、激励,不懈的坚持努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自然养成,文明春风就会吹绿校园内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