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试试题 第一站全部题目

中医执业医技能考试试题 第一站全部题目

1淋证—热淋—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木甘瞿滑灯栀蓄车黄)
与癃闭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为癃闭)
2淋证—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破血妄行—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

主要鉴别点是有无尿痛。

尿血多无疼痛,或虽有轻微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腰痛(肾虚腰痛)
肾阴虚:左归丸肾阳虚:右归丸
4咳嗽--肺阴亏耗肺阴亏耗,虚热内灼,肺失润降—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

咳嗽与咳喘:咳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咳喘则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5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僵蚕。

哮病与喘证鉴别: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而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6呕吐: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等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7水肿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加减病机湿热内盛,三焦雍滞,气滞水停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椒目,赤豆艽羌活泽泻木通生姜(与鼓胀鉴别)
8胸痹:痰浊痹阻:通阳泻浊,豁痰宣痹:
栝楼薤白半夏汤和涤痰汤:栝楼,薤白,半夏,天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9胸痹: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当归四逆汤
药物:当归。

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枳实,薤白,桂枝
10胸痹: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和右归饮
11痫病痰火扰神: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和涤痰汤(龙胆草,车前子,木通,泽泻,当归,柴胡,生地,半夏,天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
痫于厥证:厥证除了见突然扑到,昏不知人主证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进,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证,
12郁证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加减甘麦大枣郁金合欢病机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13喘证——肺气虚耗证:肺气亏虚,气失所主。

或肺阴亦虚,虚火上炎,肺失清肃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方剂: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方药:党参、黄芪、冬虫夏草、五味子、炙甘草、麦冬等
14腰痛——瘀血腰痛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身痛逐瘀汤
药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蛰虫、香附、没药、灵脂、地龙、牛膝。

鉴别:腰痛与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15肺痨—虚火灼肺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药物: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
秦:柴胡、知母、当归、地骨皮
鉴别: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萎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

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16血证尿血下焦湿热病机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加减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
17内伤发热—气郁发热—气郁日久,化火生热—疏肝解郁,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
内伤发热主要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

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较多
18喘证—肾虚不纳证—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药物: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熟地、当归、人参、蛤壳
鉴别:喘证与哮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哮必兼喘。

19心悸——水饮凌心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剂:苓桂术甘汤加减
20消渴(肺热津伤)消渴方(麦冬、生地黄连花粉生姜蜜牛乳)
与瘿病鉴别:其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但眼球突出,颈部肿大为特征,且无多饮多尿尿甜
21 湿热泄泻葛根芩连汤
22泄泻: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23痿证: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24不寐肝火扰心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疏肝泄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痰火扰心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交泰丸
与一过性失眠相鉴别
25泄泻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痢疾泄泻鉴别:两者均多发于夏秋季节,病变部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同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但痢疾大便次数虽多而量少,排赤白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显。

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

泻、痢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转泻。

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为病情减轻。

26消渴(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加减(阴阳两虚)金贵肾气丸
27黄疸胆腑郁热疏肝泻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郁金佛手茵
陈山栀白芍甘草。

与萎黄鉴别: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证为身黄目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主证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伴头晕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
28黄疸急黄役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黄连升麻栀子茵陈犀角
29黄疸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生姜白术归芍枣草茵陈茯苓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泻
30眩晕气血亏虚
治发: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物: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神,远志,酸枣,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31内伤发热血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川断龟板女贞子人参当归白芍)
33痛经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枸杞香附甘草
34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35咳嗽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杏仁,甘草,百部,紫苑,白前,桔梗,陈皮,甘草,荆芥。

36腹痛(寒邪内阻):
病机: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与胃痛鉴别:腹痛常伴胃痛症状,胃痛也常伴腹痛症状。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处,常伴恶心嗳气等胃病见证,腹痛部位在胃脘之下,上述症状在胃痛中较少见。

37血症:吐血,胃热壅盛
治发: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和十灰散
药物:大黄,黄连,黄芩,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栀子,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碳。

38痄腮——邪犯少阳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剂:柴胡葛根汤加减
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桔梗双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僵蝉
39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40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香薷、扁豆花、厚朴、银翘
41 咳嗽—风热—桑菊饮
42 尿血小蓟饮子
45 泄泻食滞肠胃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消食导滞保和丸加减
46 风湿头痛
47 不寐痰火扰神
49 呕吐脾胃阳虚证,与噎膈想鉴别
54 腹痛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合正
气天香散:乌药、陈皮、苏叶、香附、干姜
与胃痛鉴别
55 下消肾阴亏虚鉴别瘿病
56 感冒暑湿伤表
57 热淋八正散
58 痄腮邪犯少阳
59 小儿泄泻风寒证霍香正气散加减
60 痛经——气血虚弱——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与异位妊娠鉴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