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编定于一尊:共和国时代的新闻事业第十二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一、概念题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年研]答: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
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2.邮发合一[人大2004年研]答:“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合一”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3.练笔运动答: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
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
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
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4.“九台式”答: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
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九台县广播站的建站经验,并把这一利用电话线路建立广播站的方式称为“九台式”。
会议结束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5.“双百”方针答:“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6.《人民日报》答:1948年6月,《人民日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
1949年8月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建国后,《人民日报》随即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7.《光明日报》答:《光明日报》于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京,初为中国民主同盟创办的机关报。
该报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发刊词中明确表达了办报宗旨,同时提出四条言论与新闻报道方针:“负责的态度”、“服务的精神”、“建设的批评”、“忠实的报道”。
二、简答题1.简述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的改革。
[复旦大学2010年研]答: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是一场在人民日报社内最先兴起的、以改版为中心的改革运动。
(1)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的背景全国解放以来,新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
客观上看,1956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为新闻改革开创了条件。
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总的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国家建设好。
毛泽东的讲话,使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充满信心和力量。
在国际上,苏共召开二十大,在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上具有积极意义。
(2)《人民日报》的改版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
在当天的《致读者》社论中,阐明了这次改版的目的:①扩大读者范围,多发新闻、发多方面的新闻,力求适应读者的需要;②开展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把社会的见解引向正确的道路;③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并且提倡写短文,形成生动活泼的文风。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数量增加,报道的题材也广泛了,注意到人民生活的许多方面;言论质量也提高了,注意从实际出发,既有针对性,又有群众性;报纸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各个版分别刊登读者的来信,保持与读者的联系。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开展在《人民日报》改版成功后,全国各新闻单位以其为榜样,纷纷进行改革,不断提高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特色。
①新华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a.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争取向世界60~70个国家派出记者,为了保证规划的实现,新华社积极选调培训干部,不断加强国内外分社的力量。
b.在改进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新华社注意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新闻工作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提高了新闻时效。
②广播系统纠正了在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做法,解除了广播宣传上的一些清规戒律和妨碍广播事业发展的某些消极因素,调动了中央台和地方台的积极性,对全国广播工作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各台普遍增加了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了新闻时效,同时扩大了报道题材,增强了知识性,关心、解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③在改革中,研究探讨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些好作品、好节目,报纸版面与编辑工作都有改进。
总之,这次新闻工作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进新闻报道,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初步经验。
2.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
[南京大学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年研;人大200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研;华中师大2005年研]相关试题: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基本情况与影响。
[人大2011年研]1956年,新中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双百”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
由此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
1956年4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具体做法如下:(1)发扬“全党办报”的传统。
首先取得了党中央的领导,由胡乔木直接负责,而后进一步发动了广大读者参与报纸的改革。
1956年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意图,《人民日报》的改版工作开始起步。
报社发动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并采用派专人进行个别访问、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写信和发公开信等方式,向各省委、市委、中央有关部门、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征求意见与建议。
5月15日,《人民日报》向中央报送了改版报告,5月17日中央负责同志批复“同意”《人民日报》实行改版。
(2)编辑部全体人员开展报纸工作讨论,解放思想,落实措施。
经过讨论,提出了改进新闻、社论、理论宣传、版面编排、美术作品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意见方案。
报社制定了改版准备工作计划,建立了“七人小组”具体负责实施改版。
七人小组确定了八个专门小组,分别从八个方面,即改进文章、改进新闻、改进版面、加强文字加工和加速稿件处理、消灭错误、提高报纸印刷和制版质量、总结国内报纸经验、总结国外报纸经验,提出改进方案。
6月20日,《人民日报》将制定好的改版方案上报中共中央。
(3)发表改版社论,公开改版意见,改版工作全面展开。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告改版。
社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进意见:①扩大报道范围,尽量满足读者多方面的要求。
②开展自由讨论。
社论指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
希望读者注意,报纸上的文章并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这种情形是正常的。
③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章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4)《人民日报》的具体改版措施包括:①改版后,由4个版增加到8个版,版面安排也相应做了调整,第1版仍为要闻版,第2、3版为国内经济版,第4版为国内政治版,第5、6版为国际版,第7版是学术文化版,第8版上、下半部分分别为副刊和广告版。
②报纸新闻量增多,经济新闻占据主要地位。
③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近读者的生活。
④言论明显改进。
⑤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
创办了文学性副刊,还认真编发群众来信。
⑥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将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还时时推出组合式新闻等各种报道新式。
8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人民日报》关于改版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
”这表明《人民日报》的改版获得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