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心电图报告温馨提示专家建议(完整版)

常见心电图报告温馨提示专家建议(完整版)

常见心电图报告温馨提示专家建议(完整版)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患者拿到一份心电图报告后大多看不懂报告上的心电学术语,出于对自身健康的担忧问及心电图工作者,他们的回答通常很简单: 我们只出具心电图分析报告,具体意义请咨询临床医生。

患者到医生那里,可能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也可能因为医生太忙而顾不上仔细解释。

这就导致一份有意义的心电图报告有时未能发挥应有的辅助诊断和预防保健的作用。

为了帮助患者正确理解常见心电图报告背后的临床意义,使心电图报告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更好地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倡导关爱病患的医学人文精神,经中国远程心脏监护联盟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山西省医师协会心电图医师分会相关专家商议,由顾菊康教授、王红宇教授执笔、30 多位专家参与,共同编写了《常见心电图报告温馨提示专家建议》( 初稿)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多提宝贵意见。

自2014 年第6 期起,建议初稿将在《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连载刊出,建议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温馨提示内容择要包含在出具的心电图报告中供病患及其家属参考,以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知情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常见心电图报告中,一般会出现“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心电学术语。

出于日常保健和疾病预防的考虑,患者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常见术语呢? 下面逐一进行说明。

1 正常心电图您的心电检测结果表明: 心电图无明显异常,心率为次/min。

正常人体心电信号由心脏的窦房结发出冲动,即正常心律,也称窦性心律; 正常成人的心率应在60 ~100 次/min。

这里还应指出: 很多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正常,所以心电图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心脏病”。

有些心脏病往往在发作时有一过性的心电图异常表现( 如心绞痛、早搏等) ,不发作时可能心电图是正常的。

因此,即便没有明显不适,也建议患者定期监测心电图,以利于心脏病变的及早发现和早期治疗。

2 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是指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引起的心律。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内,凡是由窦房结发出的激动所形成的心律都统称为“窦性心律”。

正常健康人的心律一般总是窦性心律,但是很多器质性心脏病的基本心电节律也是窦性心律,所以窦性心律并非“健康心脏”的代名词。

正常窦性心律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控制。

在从事四肢运动、体力活动时或在情绪激动和进食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在休息、睡眠等安静情况下,副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减慢。

根据心电图的起搏点可将心电图分为4 类: 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室交接区心律和室性心律。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窦性心律。

3 窦性心律不齐在心电图检测中,窦性心律最长和最短的心动周期之差>0.12 s,即称窦性心律不齐,多为呼吸影响所致。

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是生理性变化,一般屏气数秒钟即可消失,也不会引起临床任何不适,可以认为是大致正常心电图。

少数窦性心律不齐出现在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吗啡注射后;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或窦性心动过缓时,往往伴有窦性心律不齐。

上述情况主要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只有做心电图检查时才能发现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不需要治疗。

增强体质锻炼有助于改善窦性心律不齐。

如是疾病导致的,则应治疗原发疾病。

4 窦性心动过速您的心电监测心率为次/min,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一般认为: 有窦性P 波出现,心率>100次/min,P-R间期≥0.12 s 时,即为窦性心动过速。

它可由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饮烈酒/浓茶/咖啡、吸烟等引起,应注意消除上述诱因;也可能在服用某些加快心率的药物后出现心跳加快; 而一些病理因素,如发热、失血、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缺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心脏手术后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一般窦性心动过速者会感到心跳很快,并无明显不舒服,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并无任何症状或不适。

建议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者到医院进一步诊治,临床上多采用β-受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等) 、维拉帕米、镇静剂、中药等治疗。

窦性心动过速者的注意事项: 应经常留意自己的心率和脉搏快慢,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避免观看恐怖或令人激动的影视节目和书刊,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心理平衡; 保证生活规律化,避免熬夜,注意防寒保暖,少喝浓茶/咖啡,戒烟节酒;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多吃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从而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

5 窦性心动过缓您的心电监测心率为次/min,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老年人、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心率在60 次/min 以下。

主要考虑由血管神经性晕厥、颅内压增高、黏液性水肿、梗阻性黄疸和药物( 如洋地黄、维拉帕米、胺碘酮、美托洛尔、利血平等) 作用及高血钾、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

严重者可发生昏厥、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意外事件。

一般来说,心率在50 次/min 以上者,预后良好,也可能无任何症状; 如经常在50 次/min 以下,甚至在40 次/min 左右,并伴头晕无力、黑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如长期明显心动过缓,还可引起心脏扩大并发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者的注意事项: 留意自己的心率和脉率变化,老年人外出需有人陪伴,夜间不宜独居一室; 按时服用能临时提高心率的药物( 如阿托品、沙丁胺醇、麻黄素、异丙基肾上腺素等) ; 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6 窦性停搏窦性停搏( 又称窦性静止、窦性间歇、窦性暂停) ,指心跳停止2. 5 s 以上。

窦性停搏多由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引起,也见于急性心肌炎、心肌病; 常继发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及某些药物过量、心脏外伤和某种机械刺激( 如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气管插管) 。

偶尔的短暂窦性停搏不一定会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可能不自觉; 但如果停搏频繁或停搏时间过长,患者可出现头昏、晕厥甚至死亡。

临床上建议针对病因,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预防保健措施。

对于窦性停搏短暂且很少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心率≥50 次/min 者,一般无须治疗。

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原发性疾病好转后,窦性停搏就可能改善。

对窦性停搏反复发作且出现明显的心慌、眩晕和眼前黑蒙等症状者,应及时送医院急救治疗,进行心电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处理,严重者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患者有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心跳加快,其激动的起搏点在心室以上的部位( 如心房、房室结)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 突然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严重者有窒息感或恐惧感,发作时间较长,还会出现血压下降,引发头晕、晕厥或心肌缺血。

多数可突然自行中止发作; 极少数持续几小时不终止,需要到医院治疗。

发作中止后,患者随即可恢复正常。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偶有超过24 h 者。

发作较少者,每年发作一两次; 频繁者可每天发作数次。

发作时心率为140 ~250 次/min。

引起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传导系统进入先天性附加的旁路系统( 肯特氏束、杰姆氏束和马海姆束) ,从而进入折返环; 身体某种活动动作的牵拉( 如举手、弯腰) 促使附加的旁路打开,引起折返性传导,也有可能出现心动过速。

当心动过速发作时,可以通过简易地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就有可能中止发作。

具体做法包括: ①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反射;②做深吸气和深呼气数次至十数次;③将脸部浸入盛满冷水的脸盆内,屏气十余秒或数十秒。

采用上述做法中止发作的有效率约15%~35%。

如仍不能中止发作,必须到医院急诊治疗。

一般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或三磷酸腺苷静脉注射,绝大多数患者在几分钟内便可中止发作; 还可采用食管调搏技术的超速抑制法,也能立即中止发作。

如果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住院,通过心导管电生理检测探测到心内旁路,再利用射频消融术烧灼掉旁路传导,即可终身中止发作。

目前,该技术的成功率已达95%以上。

除行射频消融术外,还可使用药物预防心动过速频繁发作。

每天服用维拉帕米或美托洛尔,能够减少发作次数,但无法根治。

如能找到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前身体活动牵拉动作的规律,则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类似的动作,从而可能减少或预防其发作。

心动过速频繁发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自身安全( 如开汽车时或从事高空作业者,当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时,自身会失控) ,做好防范工作,以降低人身意外事故的发生率。

8 室性心动过速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室性早搏,称为室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 /次) ; 持续30 s 以上的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短阵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多见。

轻者出现心悸、不适; 重者出现心慌、胸闷、头晕、黑蒙、晕厥,以致出现休克、血压下降和昏迷; 严重者甚至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和心搏骤停。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严重的、危险性极高的心律失常心电表现,应予以积极救治。

室性心动过速多由器质性心脏病( 如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病) 引起。

症状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治疗; 偶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且症状不明显者,也应加强心电图定期监测,根据病情需要,每天或每周监测一次或数次心电图。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心电图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应加强自我保健: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睡前避免观看刺激的影视节目;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喝咖啡和浓茶,戒烟减酒; 心情保持开朗平和,避免过度刺激、激动或忧郁;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9 偶发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次数<30 次/h 时,称为偶发室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运动员或孕妇,也称为功能性室性早搏。

在过度吸烟、酗酒、饮用浓茶或咖啡、疲劳、情绪激动、发热、消化不良、腹胀等情况下,也可出现室性早搏。

但病理性室性早搏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如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炎、心肌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 患者。

此外,在使用某些药物后、缺钾、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测都可能引起室性早搏。

有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也有些患者早期有心慌、乏力、头晕、胸闷等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心慌等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

笔者曾对1 000 例体格检查结果完全正常者进行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其中33. 6%出现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次数平均42.5 次/24 h。

笔者调查后认为: 150 次/24 h 以下的室性早搏应属在正常范围内。

有研究显示: 80%的24 h 动态心电图检查受检者有偶发室性早搏。

发生在健康人群中的偶发室性早搏,由于其并不影响心室排血量,因此不需治疗,也不必停工休息,患者预后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