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的社交工具
关键词:科研,社交,网络,工具,媒体,合作
科研人员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关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文献吗?没有网络的话,很多
科研人员恐怕就无法“呼吸”了。
的确,我们很多资料都是网上查阅的,我们的合作
交流大部分也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即使同事就在隔壁。
有人建议将娱乐和工作分开,
比如在Facebook上发表的言论不适合发表在LinkedIn上。
但是,科研人员也许可以
是例外。
科研人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比如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共识,生活处处是科研。
我们已经习惯于深刻的思索,即使在平常的交流中,也很可能发现灵感。
加之,社交
媒体的推广以及数据分享平台的发展,给科研人员们的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这给创
新思维提供了很好的好机会。
可在最近发表在F1000Research上的一篇文章中,Anthony J. Williams及其同事指出,只有少数科研人员在有效地使用网络工具。
在他
们的论文中,Williams等人讨论了一些可用的免费在线平台以及他们在五年内使用这
些工具的心得。
第一,他们认为分享和社交能提高科研人员的表现。
第二,社交和数
据分享是值得努力的事。
在他们的文章中,这些在线工具有四个类别:社交、分享、
跟踪和放大。
近些年,科研发表有了相当的进步,但是科研社交以及数据共享还需更
多努力。
如何进行科研社交呢?Google Scholar、LinkedIn、ORCID、ResearchGate、Twitter、Facebook、 YouTube 以及 Mendeley都是不错的平台。
对于中国的用户还可以使用
微博和微信等,如果想要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可以把(部分)研究报告翻译成英文发
表在ResearchGate上。
你不必使用所有的社交平台,那太耗费精力。
但是我们可以
选择几款最适合自己的。
然后,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你的研究领域关键人物和组织;
2.有规律地更新你自己的研究,增加图片、视频和相关标签;
3.使用简单易读的文字来吸引观众的兴趣;
4.使用超短链接, 或 goo.gl;
5.把你的主页网站发表在社交媒体上;
6.使用Altmetrics来衡量你的影响力。
科研人员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开放交流,以吸引更多同行或者行业外的人的关注,
结交更多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这样可以使科研更加有趣、有活力、更有效!另外值得
一提的是学术会议,这种难得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也是学术网友见面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