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读书爱国的故事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
代表人物之一,成为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
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
团体之中,影响、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
归国人员中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来
讲述这位科学名人的一些故事:
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
的人就是钱学森。
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故事。
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
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
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
但钱学森却发现
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
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
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
任课老师金老师
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有行李
箱中。
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
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
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科学
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克服重重防碍艰难回国
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
在美国,钱学森能够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
生活,不过,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
得知新中国成立
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
美*知道钱
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
前沿的技术。
在克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
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
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
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
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
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
了很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
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
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
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
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
面对国防部第五
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
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
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
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
他说:“如果中国人民
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的奖赏。
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
”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
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成功人士的成功,有他们成功的道理,看过这三个钱学森的故事,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内心有一个坚定的理想和目标——那就是为
中国的科学事业作一份贡献。
现在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
缺勇气?缺勤奋?缺智慧?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社会很浮躁,人心也在浮动,尤其是年轻一代,内心没有什么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人生失去了方向,启航之后,不知道路在何方。
现在随机调查100个人,问说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可能90个人会说,我要环游世界,但
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我觉得不一定。
绝大部分人是随波逐流而已,而钱学森,正因为内心有了明确的目标,让他下定决心,要去做他想
做的事情,加上他的坚持,加上他的勤奋,加上他的勇气和智慧,他
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