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精挑细选找材料

初中作文:精挑细选找材料

【作文1级】作文:精挑细选找材料试一试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启示——同一题目不同选材会造成不同效果选材很重要!小知识没有选材,文章中心就是空的!精挑细选三步走作文材料有哪些作文材料从哪儿来作文材料怎么选一、作文材料有哪些字优美字词、四字成语句名言佳句、诗词歌赋、格言谚语段优美文段、经典片段文经典佳作、中考范文二、作文材料从哪儿来1、获得途径从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2、积累方法多感官“看”世界别犯懒,用笔记熟读与背诵!1、获得途径:(1)从生活中积累①从自己的经历中找素材个性化的经历是宝贵的财富,积累经历建好库存是选材出新的必备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选择性地记录生活,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哟!②从生活的感悟中找素材感悟是思考的结果,是一番由表及里的探求,它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有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可以增添作文的真情实感,具有引导性和深刻性。

人是会思考的,将每天一点一滴的思考积累下来,就会汇成感悟的海洋!③从生活语文中找素材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处处都是语文。

影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中都有我们需要的素材,它们具有鲜活性、即时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养成搜集贮存这类“活水“,那么写作时就会“左右逢源”。

(2)从阅读中积累①活用课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数十册语文、政治、史地等教材,它们理应成为我们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

2010年江苏淮安市考《善待________》,有考生拟题《善待太行王屋》,将《愚公移山》进行改写,大意为:愚公和智叟合作进行资源勘探,引入资金建立包括珍稀动植物自然区在内的旅游景区——“愚公园”,远近闻名;并以山为本,开辟交通,货通中原,外商慕名纷纷投资兴业,太行、王屋地区率先进入小康……作者以此演绎“因循守旧,囿于陈法,事无不败;人心思变,令客观环境为我用,方能闯出新天地”这一主题,显示出活用教材的创新能力。

②借用名著从名著中找素材主要有“缩写”(用于议论文例证)、“改写”和“续写”等写作形式,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被我们所“利用”。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人物形象都必须要和原著中的人物“接通”,都要与时俱进,体现新的理念。

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借用”必须与原著衔接,人物描写必须符合各自原有的性格特点,想象要丰富贴切,演绎当代热点的切入口要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③关注名人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中华名人数不胜数,我们可以在阅读时把今人和古人的事迹、言语和我们自身的思考相结合,把它们转变为我们的写作素材,提升作文的人文内涵。

如考《告别_______》,有位考生拟题“告别不是悲伤”,用三个小标题这样展开:“文成入蕃——告别不是悲伤,是和平的彩桥;勾践离国——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屈原投江——告别不是悲伤,是感人的忠心。

”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所引历史名人虽为人所共知,但想要写具体,必须有扎实的阅读功底,以及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

④熟悉民俗熟悉民间故事,走进民俗文化,了解通俗美学,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开阔视野、加强修养的必修课。

这一课“修”得好,作文也就得益。

2、积累方法:(1)多感官“看”世界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

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2)别犯懒,用笔记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好多同学每天看的书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3)熟读与背诵!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文章(短篇散文为主),整理、背诵,直至掌握全篇的中心、优秀用词用句与手法设计。

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文章,可选择其中片段背诵。

抄录在自己的素材本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

③随时摘录生活中听到、看到的佳句,在理解基础上牢记。

背诵是强化记忆的方式,要真正沉下心去背,不要想着走捷径!注意:一定要持之以恒!观察生活、笔记积累与好句背诵,无论哪个都离不开持之以恒。

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任何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积累词句、思索哲理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三、作文材料怎么选着眼于新真实具体挖掘深度重视细节提炼典型推陈出新1、着眼于新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

要力求材料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反映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代表时代精神。

如以“20年后的我”为题,有的同学选材步人后尘,写成为马云那样的亿万富翁、某市市长等。

而一位同学以在书中看过的水利知识为材料,写自己成为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唤起了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

面对作文考题时,如果历史素材与时新素材都能用,那就不妨首先考虑用时新素材或热点素材,这就是“着眼于新”的“首用意识”。

例如面对《挑战》这一作文题,你如果用司马迁挑战厄运的事例,就不如用北京奥运会上“妈妈级”选手冼东妹挑战极限勇夺52公斤级柔道冠军的例子,更少人知道,也更贴近生活!2、推陈出新热点材料或时新材料如果为较多人所熟知,那你采用时要有独特的角度和“新潮”的思考,做到“人有我新”,决不能人云亦云。

如朱自清《背影》中经典的一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句话极“热”,一度曾经被“复印”泛滥,“克隆”成灾。

有的同学写父亲时一字不漏、原封不动地“复印”,毫无新意。

不妨避开这种描写背影表现父爱的材料,反其道而行之,改为去写《没有背影的父爱》,摆脱“从众”,那么热点就可以转化为“新芽”了。

“新芽”只青睐那些能注入个性感悟的同学!有的同学提出:材料要“着眼于新”,那我们积累的“古”字头材料都没用了?都不能写进考场作文了?当然不是。

我们反对的是动辄“回到古代,复述经典”,陈陈相因,千人一面;如果能将“当代”融入“引古”,这也是一种“推陈出新”。

例如有位同学写命题作文《带着微笑出发》:“司马迁、李白、陶渊明……他们都用微笑去面对痛苦、耻辱……才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我想,如果这些古圣先贤都在,他们也会带着微笑开始新的跨越。

我辈凡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你看,不断跨越、永不言止的当代精神借助古人表达得多么鲜明!3、真实具体真实,是指材料应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而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无中生有的编造。

选材要坚持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材料。

具体,是要让事实说话,用具体情节说服人、打动人。

如果一篇文章只有空洞的说教而缺少具体的事例,有骨架而无血肉,是不可能具有表现力的。

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4、提炼典型典型材料是指那些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打动人心、最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在选材时,要从可以表现中心思想的大量材料中进行选择和提炼,力争做到少而精,材料要以一当十、以质取胜,而不是以多求胜。

如:“告别,是一片叶,飘落了思念,飘来了一段秋的折磨。

”“告别,是一根琴弦,拨弄于抚琴人的手指,它其实是婉转美妙的。

”能直接写在同一篇文章的开头吗?有同学提出:要“提炼典型”,岂不是每篇文章都要选不同材料?其实不然,只要做到材随题变,一个材料可以是多个中心的“典型”。

我们可以将写过的选材较有个性、构思比较新颖的佳作素材科学地移用至其他命题,充分发挥优质素材的使用价值,做到材随题变,用原来的素材依据新题要求作相应的补充、点化和提升,以凸显新题之“向”。

同样是练钢琴一件事,可匹配的中心就有“自信”“坚持”“勇气”“勤奋”等等,可见许多立意角度都可以解读和使用同一个典型材料!5、重视细节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深化中心往往有独特效果。

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

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相待:老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的亲切呼唤,表现出师生间的亲切;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这个细节更是温暖了学生的心房。

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6、挖掘深度有些材料可能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深刻的价值。

如一棵小草,这个素材很普通,当然可以把它写成春天万物中一个小小的配角;但稍微挖掘一下小草的深度,便可以写它所代表的坚韧不拔、甘于平凡、生机与希望等等,把它变成我们励志类作文中重要的转折点。

或由“一滴水与大海”这个材料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写出团结的重要性等等。

这样挖掘普通事物深度的方法可以拓宽写作思路,使文章拥有独特的亮点。

总结:好的材料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来自思考。

有句话说“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很有道理的,作文与生活息息相通。

因此,我们要用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在选材时一定要精挑细选,确保材料的真实、具体、典型、深刻、新颖。

佳作欣赏——《如影随形》(2016北京东城一模真题)任佳老师线下班学员谭楷清离了家,才发现家的点滴都凝聚在了那平淡无奇的饭菜之中。

那丝丝味道在十几载中伴着我,如影随形。

过年,在国外。

费力地切开一块金黄的炸鱼排,用叉子叉起一块,蘸上鲜红的番茄酱,酸甜的味道在口中溢起。

然而,这酸味,却无法让我感到满足。

在我记忆中,酸味就该是陈醋那带着酿造香味的酸。

醋的酸,酸得实在,不似这番茄酱,徒有其表。

这样想着,思绪便回到了在家的日子,口中的炸鱼排在我品来也是味同嚼蜡。

过年,在我家里,是三世同堂的喜悦。

吃饭,一家人聚在一桌,桌上有现包的饺子,热气腾腾。

夹上一个白白的饺子,蘸上碗里的醋,肉的油腻为酸酸的醋中和,只剩下满满的香味。

醋的味道在舌尖划过,汇成家的味道,暖暖的,让人心安。

再夹起一片牛肉,同样蘸上一点醋,牛肉味淡,更透出醋的香醇。

醋不是干酸,酸得出粮食酿造的香味。

这时,面端上来了,一碗厚薄正好的刀削面,上面浇着妈妈做的臊子,用筷子将面拌起,咸鲜的味道四散开来,下意识伸手去够醋瓶,不由愣了一下,旋即一笑。

是啊,不知不觉间,日积月累间,醋的酸味已是沉淀在我心中。

那酸醇,是家的味道,那厚重的温暖,如影随形。

春日融融,春雨绵绵。

春与雨,如影随形。

可不是,醋的味道早已深深烙入我的记忆。

记得五年级时,去美国考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了银奖回家,妈妈为我做了一顿饭庆功,可那顿饭,其实很是平淡无奇,一样也是一碗刀削面,滴上些醋,一口面吃下,醋的深沉压下了我心中的骄傲。

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似乎只从这深沉的酸味中,我便能看到陈酿的三年。

三年陈酿,不骄不躁,才成就了醇香。

醋,这样诉说着它的智慧,伴我于骄傲自满时,如影随形。

夏日炎炎,蝉鸣绕绕。

夏与蝉,如影随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