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音乐史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最适合考研

西方音乐史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最适合考研

我十年前考研时用的复习题,亲自整理的,要点突出,简洁易记。

这几个概念不清楚,西音史就白学了。

曾经推荐给好几个我的学生,反应很不错,用了都说好,贴上来,愿给考研的学子一点帮助,高级业余音乐爱好者也可以了解一下,进入更高层次,呵呵。

Gregory chant (Plainsong)(著名的“哥里高利圣咏”)——Chant指礼拜活动中唱颂经文。

Gregory chant以著名教皇Gregory Ⅰ(590—604在位)命名,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作Plainsong,在西方音乐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西方教会音乐的历史几乎是围绕Gregory chant建立、修饰、扩展而展开的。

Gregory chant形成约8、9世纪,以罗马教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圣咏(Gallican)的因素,逐渐影响了西欧其它地区,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

它的形成不完全是Gregory Ⅰ的贡献,它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中的产物。

功能:服从宗教礼仪,排除世俗欲念。

特征:1、无伴奏的纯人声的单声部,2、拉丁文歌词(圣经与诗篇),3、即兴式无明显节拍特征,4、自然音阶,5、音调平缓,级进为主,音域狭窄。

演唱形式: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风格:音节式(Syllabic style)一音对一音节;纽姆式(Neumatic style)二、五或更多音对一音节;花唱式(Melismatic style)花唱片段对一音节。

音乐形式:诗篇歌曲(Psalm tone)最古老,固定的歌唱程式——短小旋律引入,主体在一个静止的吟颂音上(Reciting tone),过渡后接Antiphon。

交替圣歌(Antiphon)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交替歌唱。

后独立,用于弥撒、日课。

应答圣歌(Responsory)独唱,唱诗班重复。

用于精细修饰的升阶经、哈里路亚。

赞美诗(Hymn)从拜占庭引进,音节式格律诗体歌词。

只用于日课。

Daily offices日课——是修道院规定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内容为祈祷、颂经、唱赞美诗。

6世纪本笃(Benedictus,480-543)创立修道院,设立严格的日课制度。

罗马天主教严格的日课有8次:晨祈(matins)2-3点;早祈(lauds)拂晓;早课(prime)6点;第三课(terce)9点;第六课(sext)中午;第九课(none)15点;晚课(vespers)日落时;晚祷(compline)就寝前。

音乐主要有Psalm tone 、Antiphon、Hymn。

Sequence(继叙咏)——用于Mass礼拜中,紧接在Alleluia之后,开始是在Alleluia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形式。

从手法上可被认为是Trope(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叫“Alleluia Trope”。

它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僧侣诺特克(Notker Balbulus,约840——912)受法国僧侣启发为帮助记忆花唱旋律而填上散文歌词, Sequence由此产生。

早期Sequence的形式特点是除两头外中间的诗行成对,每对旋律相同,结构:a(开始段) bb cc dd ……n(结束段)。

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Sequence影响深远。

由于歌词和旋律规整,流行广泛,并逐渐脱离特定的仪式,与世俗音乐渗透。

16世纪遭取缔,除保留几首外大部分被罗马天主教仪式禁用。

Organum(奥尔加农)——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Polyphone(复调音乐)。

9世纪末《音乐手册》(Musica Enchiriadis)中有记载。

Organum最初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与圣咏同时演唱叫作Organum的附加声部,因此被称作Organum。

《音乐手册》记载有两种Organum,一是“平行Organum”加在圣咏(vox principalis)下方,也可在上方。

附加声部(vox organalis)与圣咏平行四、五度。

二是复合形式(composite organum)两声部各重复八度成四声部。

此外还有变体Organum (modified paralle organum),以圣咏为基础,两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平行,最后汇合于同音。

早期发展较慢,11世纪有了较大变化,据规多的《辨及微芒》(mikrologus)记载,一、平行为主,但自由反向、斜向增多,常打破平行,声部独立性增强。

二、vox organalis更活跃,常超越圣咏,出现声部交错与超越。

12世纪发展成华丽Organum,vox organalis转向上方,自由、活跃、华丽与圣咏的缓慢静止鲜明对比。

圣咏成为Tenor (持续声部),曲调特征削弱,实际上成为低音。

Mass(弥撒)——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崇拜仪式,为纪念耶稣受难举行。

仪式中向信徒分发面饼和酒重现最后晚餐。

星期天或特殊宗教节日举行。

6世纪产生,9-10世纪演化城较定型的礼拜仪式,分为“专用Mass”(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歌词内容发生变化)和“常规Mass”(歌词一般不变)。

Mass进行分两部分,前半主要诵读福音书,后半为领圣体礼仪,分发面饼和酒而达到高潮。

专用Mass:1、福音礼仪——进台经(Introit)由诗篇和Antiphon构成,进常时唱Antiphon;特用祈祷文(Collect)主祭朗诵经文;使徒信书(Epistel)副主祭朗诵圣经事件;升阶经(Gradual)独唱合唱交互应答,旋律精细,富装饰性;哈里路亚(Alleluia)应答圣歌类,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

独唱后合唱装饰重复构成花唱段(Jubilus);福音书(Gospel)副主祭吟颂耶稣的预言,旋律单调。

2、领圣体礼仪——奉献经(Offertory)奉献仪式中的歌唱,交替圣歌类,旋律有装饰性;序祷(Preface)表示对主的感谢;圣餐经(Communion)福音书的歌词,交替圣歌类。

常规Mass:慈悲经(Kyrie)常规Mass的第一段,三句歌词三重祈愿;荣耀经(Gloria)常规Mass的第二段,称颂主;信经(Credo)齐唱、旋律性不强,表现相信耶稣的教导;圣哉经(Sanctus)常规弥撒,Neumatic style,赞美歌唱;羔羊经(Agnus Dei)最后一项仪式,包含三重祈愿;会众散去(Ite Missa Est)应答式,结束。

Discant(迪斯康特)——节奏模式(Rhythmic modes)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变化。

12、13世纪初出现了与华丽Organum 风格迥异的圣母乐派Discant。

它与Organum的区别为:1、运用节奏模式;2、音对音的织体形态;3、整体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不同于Organum即兴式松散结构。

此外,Discant自由地运用三、六度音程,使音乐具有一种更加平易、单纯和悦耳的音响。

这种手法对欧洲大陆的勃艮第乐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Clausula(克劳苏拉)——是Discant与Motet之间存在的重要环节。

Clausula原义为“句子、段落”,意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

Clausula通常建立于一段特定圣咏,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声片段,或替换建立在此圣咏的其它复调片段。

因此也叫“替换Clausula”。

1、运用Discant的写作和风格样式;2、声部纳入节奏模式,有较清楚的节奏特征;3、单独创作并被集中保存;4、大多为二声部,少数3、4声部。

意义:是13世纪复调——Motet的前身。

Clausula的写作把圣咏看成创造的材料,不再是纯礼拜的作用,而是服从理性的安排,具有艺术的目的。

Motet(经文歌)——上方声部无歌词的二部Clausula约在13世纪中叶被加入了歌词,就产生了Motet。

开始有歌词的声部叫Motet(法语mot意为词),后来带有Motet声部的复调音乐便被称为Motet。

中世纪的趋势就是附加歌词装饰礼拜音乐,从Clausula发展到Motet有必然性。

13世纪典型的Motet是三声部,上方附加拉丁文歌词,解释圣咏歌词。

后来上方歌词方言化,形成“复歌词”现象。

内容也逐渐世俗化,并从礼拜仪式中分离,流传于世俗社会。

早期手抄本流传过程中,形式更加自由:1、自由填词;2、去掉、替换某一声部或加入新声部;3、非宗教活动中,拉丁文歌词失去意义,圣咏改用乐器演奏。

13世纪下半叶弗朗科各声部对比加大,不仅定旋律与上方两声部之间,上方两声部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此风格以(Franco of Cologne)命名,成为“弗朗科经文歌”。

为适应声部歌词长短不同,定旋律慢,中声部流动,高声部快速活跃。

13世纪末Petrus de Cruce(1270——1300)将这种模式发展到极限。

称为“彼特罗Motet”。

另一种Motet则向单纯化发展,上方声部节奏几乎相似。

意义:一、形成多声部的终止式——3、6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反向进行到5、8度具有“解决”意味,形成有特征的终止模式。

二、带来了记谱法的发展,节奏复杂化对记谱法提出新要求,1260年左右弗朗科提出了有深远影响的“有量记谱法”理论。

三、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成为复调技术的实验地,广泛运用“等节奏”、“声部交换”、“分解旋律(Hocket)”、模仿等作曲技术。

Isorhythm(等节奏)——14世纪Motet的发展要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曲式组织方式,保证复杂音乐的理性基础,促进了对Isorhythm技术的探索。

Isorhythm指相同节奏的重复,是Clausula定旋律组合节奏型(Ordine)复杂化、条理化的发展。

技术特征:低声部用固定音列(Color)、固定节奏(Talea)结合周期反复,使Motet建立于统一的逻辑结构。

实践中这种结合有许多变化,如:更换Talea,对Talea增值、减值、逆行、转位以及其它声部使用Talea技术。

意义:使复调音乐写作规模在不失去统一的基础上扩大;使音乐带有深层的理性控制,保持有序性。

法国新艺术音乐的重要作曲家Guillaume de Machaut(1300——1377)在Motet的创作中就十分重视Isorhythm技术的使用,并将其扩展到各个声部,灵活运用复杂的节奏技巧。

Art Nove(新艺术)——14世纪,法国音乐中出现了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国作曲家和诗人菲利普·德·维特里(Philippe de Vitry,1291——1361)在1325年前后完成了一篇名为《新艺术》的论文。

虽然该书主要讨论了记谱法的革新,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后来,一些音乐理论家便采用"新艺术"这个词来特指14世纪(特别是早期和中期)的法国音乐,以区别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的"古艺术"(Ars Antiqua)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