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总第276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5,2011(Cumulatively,NO.276)[摘要]中德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的差异会给两国人民的交际带来很多问题。
本文拟分析中德两国饮食文化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试着从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两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以期对两国人民日益密切的交际起到积极地作用。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国和德国都是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随着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交通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两国的合作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往的过程中不能够相互理解,导致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笔者曾经碰到这样的情况:德国的外宾来企业参观,领导非常重视,提前在高档的饭店订了酒席。
到了中午12点甚至下午1点,外宾也不愿意停下工作去吃饭,预定好的酒席只好作罢;或者有时候外宾去了酒店,也只是点几个简单的菜式,吃几口就说饱了。
领导让翻译人员多次劝说外宾去吃饭或者多吃点,一般都会遭到拒绝。
每当这个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很尴尬。
领导认为外宾不接受宴请可能是对企业不满,外宾此时也变得沉默。
饮食文化在与中国人民的交际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通过对中德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帮助我们预见与德国人民的交际行为,并解决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一)烹饪方式差异:中国菜烹饪得随意性、趣味性强,德国菜烹饪得规范性、机械性强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会因各大菜系的不同风味与特点而有所不同;同一菜点的口味、主辅料的搭配,也会因为厨师的专长和喜好而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因为厨师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
因此,中国的烹调不讲求克与秒的规范化,而存在随意性。
中国的烹调带有极强的趣味性。
人们不仅享受吃的乐趣,也很注重制作过程的有趣性:比如一碗普通的刀削面,一般不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人们在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德国膳食的烹调过程非常的规范化,要求添料的分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刑来顺教授在他的《德国文化解读》一书中就曾经描述过德国厨房的情形:厨房里摆着量杯、温度计、闹钟、天平等器具,就像进了实验室一样。
比如烤面包,按照固定的烹饪菜谱,定时定量放入面粉、酵母、黄油,温度、时间也都要严格按规定行事。
因而厨师的工作就变得非常的简单机械,犹如自动化装配线上的一名工人。
(二)饮食习惯差异:中国人采用聚餐制,德国人采用分餐制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采用的是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可称之为聚餐制。
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了一种极大的情趣,吃饭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机体的热量补充,更重要的是通过聚餐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三五好友,雪夜围炉,举杯痛饮,共涮一锅;或老少家人,春日围桌,觥筹交错,共叙家常。
其乐也融融,其意也浓浓。
德国实行分餐制,指大家在同一张餐桌吃饭,饭菜按人数分成若干小份,每人只吃自己的一份。
比如牛肉烤好之后,每个人都去切自己那份,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酱蘸在肉上一起吃。
主人不必给客人夹菜,大家各吃各的,互不干涉。
提到中德的饮食习惯,还必须提到饮酒。
在中国“无酒不成席”。
中国人有敬酒、劝酒和灌酒的习惯。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得有失面子。
德国人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闻名,但没有劝酒的习惯。
德国人习惯喝啤酒,但都是一人一个杯子,无需斟酒,自喝自取,随性而为。
二、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浅析(一)烹饪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德两国烹饪方式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不同。
德国素有“思维的故乡”的美称,德国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
这个民族孕育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中国人则注重“悟性”,讲究通过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去理解和分析事物。
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习惯顺应自然,重视经验,轻视创新实验。
爱因斯坦就曾经分析过中国缺乏自然科学的原因,“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实验而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一个典型事例就是曹冲称象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定律。
阿基米德则将他在洗澡时悟出的道理形成了一个原理,并被广泛应用。
而在中国,曹冲称象仅仅被作为道德故事来传颂,其隐含在后面的定律却被忽略了。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注重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律的、自我连贯的整体。
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
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二)饮食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两国人际关系的不同中德饮食文化差异浅析史玮璇雷秀云(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0)118[上接第117页]的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初中七年级学生的世界里,这种思想也特别强烈。
“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学习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中的“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剪拼的方法,把圆柱沿侧面的高线剪开,得到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
当学习到“求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用以上的剪拼方法,沿着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一个扇形,再根据扇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锥侧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剪拼、探索、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类似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实验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该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激发初中七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要求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才是提高现代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然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会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表扬、鼓励,并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摸索、探讨,为受教育者的发展创设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1]吴丽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G].灌阳县教育局教研室编,2008.8.[2]李海东,景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3]马晓红,杜志荣.数学新课程(初中数学).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莫立美,忻城县大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饮食习惯的差异反映了中德两国人民饮食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德国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
中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取向,及其逻辑产物———关系取向,而西方则是个人主义,及其必然产物———个人本位。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而产生的。
统治中国文化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独自一人难以为“仁”,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纳入大家庭,和集体溶为一体。
与孔子的思想相反,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就是幸福的。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中西方饮食文化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
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为生动的描述。
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饭碗”等。
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见惯叫“家常便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德国,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林语堂先生曾说。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
不难看出,吃虽然重要,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
三、研究中德饮食文化差异的意义分析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暗含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不同,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理解,帮助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预见和解决在交际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像本文开头叙述的那种情况,如果学习了跨文化交际,企业的领导就不会在德国客人拒绝了以后还继续劝说他们停下工作去吃饭,或者多吃一点。
德国客人也会意识到这是中国人在表达好客的心情,而不会感到不适应,自觉得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调整。
[参考文献][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3]任闻.中外文化概略[M].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4]刑来顺.德国文化解读[M].山东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5]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6]张从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史玮璇(1965—),女,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雷秀云(1980—),女,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