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8年XX镇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前言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社会化服务休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龙头带动和促进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XXX县XXX镇是山区的主要农业乡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大(邑)——双(河)旅游公路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今年以来,全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县关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文件精神,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突破口,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采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多元并举、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多管齐下,在深化加工、促进流通、扩大外销等多个领域推进产业化发展。
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专合组织不断增加、生态特色基地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和产业链不断延伸的良好势头,为全镇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强镇富民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
特别是受去年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影响,由于本镇属龙门山脉尾段,离震心距离较近,共造成1人死亡、7人轻重伤,全镇居民房屋受损123户、近613间,倒塌11户、30间,使农业、工业的基础设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全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
在这一背景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全面、系统、长久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实现城乡统筹、持续稳定增加农村劳动者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推进全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XXX镇党委、政府决定根据省、市、县有关精神,特别是通过对《XXX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学习,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个跨越”、开展“三创活动”、建设“三力XXX”的目标,尤其是今年县委提出的“1231”发展重点,以“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 XXX镇农业基本情况一、农业自然资源概况(一)地理位置及土地资源XXX县XXX镇位于县城西北面,地处花水湾温泉旅游度假区和西岭雪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线上,距XXX市区65公里,距XXX县城22公里。
地跨东经103°20′至103°57′,北纬30°37′至37°28′。
东北与鹤鸣、雾山乡为界,东南与鹤鸣、新场镇毗邻,西北与出江、西岭接壤。
地势随龙门山脉由东北至西南延伸,境内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最高海拔2000m,最低海拔640m,镇政府所在地三元场海拔750m。
全镇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占85%),丘陵坡地为辅(占15%)。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7353亩,林地面积80000亩。
土壤种类以紫色土、紫潮水稻土、老冲积黄壤为主,有少量的暗棕壤土和亚高山草甸土。
土壤质地以重壤土为主(占75%),中壤土、粘土为辅(各占12.5%)。
(二)地质地貌及耕地质量状况该镇属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东缘的一部分,彭灌大断裂呈东北—西南走向,为前龙门山推覆体前缘部分,境内西北部山区褶皱、断层发育。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炭、花岗石、石灰石、硫铁矿等20余种。
受地质构造的制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其成为本县的重灾乡镇之一。
主要地貌为中高山区,其余为丘陵和低山区(以大鹏、盘石村为主)。
据2006年全市耕地质量普查,全镇共取土样8个,由XXX市农委统一组织了分析化验。
土壤化验检测结果是:PH 值5.4~8.35(平均6.36),平均有机质3.15%,全氮0.164%,有效磷28.8mg/kg,有效钾103 mg/kg ,有效锰22.77mg/kg,有效铁73.36 mg/kg, 有效锌2.55 mg/kg, 砷含量6.69 mg/kg,汞含量0.187mg/kg,铬含量48.57mg/kg,镉含量0.282 mg/kg,铜含量32.93 mg/kg,铅含量36.85 mg/kg;耕地地力指数(FS)为72.22,地力等级3~7级(平均4.625级),污染指数(PN)0.513,耕地质量指数(QS)100.181,耕地质量等级2~5级(平均3.5级)。
土壤养分较好,下环低山地土层深厚,质地偏粘,以中性土为主,适宜农、林、牧业发展。
以杜仲、黄柏、厚朴、黄连、天麻等名贵中药材为主,面积达3万余亩,红梅、银杏、麻竹等经济林果1万多亩,素有“药材之乡”的美誉。
此外,境内还有驰名省内外的XXX省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摩岩石刻——药师岩。
(三)气候条件XXX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较长,日照较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光、水同季,基本能满足农业生产对光、热、水资源的要求。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由于全镇海拔相差1300多米,并受地貌和植被的影响,从丘陵到山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小气候区”,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
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1.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1.2℃,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8.5℃;全年无霜256天;年均降水量1300mm,主要集中在5~10月,占总降水量的88%;年平均相对湿度84%;年平均日照683.7小时,属日照低值区。
主要自然灾害有:冬干、春旱、泥石流、冰雹、大风,各种灾害发生频率为:冬干40%、春旱33%、泥石流22%、冰雹18%、大风46%。
(四)动、植物资源XXX镇在立体气候条件下,受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影响,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类型,生物多样性优势十分明显,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植物。
诸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孓遗植物银杏、珙桐、水杉等,特别是生长在大鹏村原太鹏寺旁的一株千年古柏(当地人称“金柏”),被列为全省十大名古树加以保护。
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物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明显。
从低到高的植被垂直分布谱为: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m以下)——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1500m)——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海拔1500~2000m)。
1、动物资源:主要有人工养殖的畜类、禽类、鱼类,野生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野猪、羚羊、豹子、獐子、黑熊、松鼠、野山羊、野兔、野山鸡、蛇、岩驴、土猪子、毫猪子、狐狸、黄鼠狼、鲢鱼、黄辣丁、鲫鱼、石岗鳅等40余种。
2、植物资源:林业植物有云杉、冷杉、水杉、香杉、银杏、柏树、杨树、桉树、桤木、慈竹、楠竹、麻竹、剑竹、斑竹、云竹等,中药材植物有杜仲、厚朴、黄柏、黄连、天麻、贝母、淫阳藿、乌梅、金银花、桅枳等。
植物共有90余种。
3、栽培作物: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马铃薯、红苕、黄豆、巴山、红豆、小麦、大麦、葫豆、豌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茶、棕、竹、漆、枇杷、核桃、板栗、梨、白果、红梅、李、桃、雪莲果、油桐、花红等,蔬菜作物有榨菜、白菜、萝卜、青菜、儿菜、甜菜、红油菜、大头菜、四季豆、豇豆、茶豆、白扁豆、茄子、海椒、番茄、南瓜、冬瓜、佛手瓜、葫芦瓜、黄瓜、丝瓜、苦瓜、生姜等。
农作物共有60余种。
(五)水资源XXX镇是XXX县的母亲河——斜江河的源头,故此得名。
境内森林覆盖率高,雨量丰富,水源充足,天然落差大。
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主要有斜江河、出江河、山泉水和堰塘水。
除自然河流外,还有人工渠堰先锋堰以及养生堂、响水洞等,在盘石村目前尚有水稻250余亩。
河渠水量存在时段不均的现象,主要与自然降雨有关;丘陵和中山区常年出现冬干春旱,部分村、社人畜饮水困难,玉米、春夏菜产量不稳。
二、农业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一)社会经济概况1、社会情况:按行政区域划分,XXX镇辖5个村1个社区,共有85个村民小组,2008年有乡村户数2048户,乡村人口7068人,农业人口6861人。
有农村劳动力3822个,其中从业劳动力3296个(男劳力1689个,女劳力1607个),占劳动力总数的86.24%。
现从业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情况是: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力1316个,占从业总数的39.93%;从事工业的劳动力658个,占19.96%;从事建筑业273个,占8.2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劳动力222个,占6.74%;从事批发与零售业的劳动力257个,占7.8%;从事住宿与餐饮业的劳动力195个,占5.92%;从事其他行业的劳动力375个,占11.38%。
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024个,占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1.07%。
按外出务工区域划分,乡外县内的357个,占34.86%;县外省内的586个,占57.23%;省外的81个,占7.91%。
外出务工劳动力中,经培训输出的365个,占35.64%;常年外出的424个,占41.4%。
2、经济情况:(1)土地利用情况:2008年末全镇耕地面积3339亩,其中水田750亩,旱地2589亩,水旱各占22.46%和77.54%。
年末农用地总面积20855亩,其中园地280亩、林地19455亩、水面1120亩,分别占1.34%、93.29%和5.37%。
荒地面积2588亩。
(2)农村经济情况:①农村经济总收入: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473万元,其中出售农产品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25.21%。
A、总收入按经营形式划分:a.家庭经营收入3297万元,占50.93%;b.其他经营(联营)收入3176万元,占49.07%。
B、总收入按行业划分:a.农业收入1400万元,占总收入的21.63%。
其中:种植业收入1141万元(含出售种植业产品收入388万元),占农业收入的81.5%;其他农业收入259万元,占18.5%。
b.林业收入517万元(含出售林业产品收入76万元),占总收入的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