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相图规则相率等含量规则 平行于浓度三角形的任何一边的直线,在此线上的所有点代表的体系中,与直线相对顶角代表的组元浓度均相同。
等比例规则 从浓度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任意直线,线上所有点代表的体系点中,线两侧对应的二个组元浓度之比是常数。
背向性规则:图中等比例线上物系点的组成在背离其所在顶角的方向上移动(21O O C →→)时,体系将不断析出组分C ,而其内组分C 的浓度将不断减少,但其他组分的浓度比则保持不变,此项特性称为背向性规则。
杠杆规则(直线规则):若三元系中有两个组成点M 和N 组成一个新的物系O ,那么O 点必定落在MN 连线上,其位置由M 和N 的质量M m 和N m 按杠杆规则确定,即:MONOm m N M = 反之,当已知物系O 分离成两个互相平衡的相或物系M 、N 时,M 、N 的相点必定在通过O 的直线上,M 、N 物系的质量由杠杆规则确定: O M m MN ON m ⨯=O N m MNOM m ⨯= 重心规则:在浓度三角形中,组成为1M 、2M 、3M 的三个物系或相点,其质量分别为1m 、2m 、3m ,混合形成一质量为O m 的新物系点O ,此新物系点则位于此三个原物系点连成的321M M M ∆内的重心上(不是几何中心,而是物理重心)。
O 的位置可用杠杆原则利用作图法确定(两次杠杆规则即可求出O 点):)(::O ::211332321面积比M OM M OM M M m m m ∆∆∆=切线规则:——判定相界线是共晶线还是转熔线(当然相界线也可能一段为共晶线,一段为转熔线),从而分析体系点冷却到该相界线时析出固相的成分。
分界线上任意一点所代表的熔体,在结晶瞬间析出的固相成分,由该点的切线与相成分点的连线之交点来表示;当交点位于相成分点之间,则这段分界线是低共熔线(单变线或二次结晶线);当交点位于相成分点之外,则该段分界线是转熔线。
温度最高点规则(阿尔克马德规则,或罗策布规则):——用以判断单变线上的温度最高点,从而判断温度降低时,液相成分点沿单变线进行的方向。
在三元系中,若连接平衡共存两个相的成分点的连线或其延长线,与划分这两个相的分界线或其延长线相交,那么该交点就是分界线上的最高温度点。
三元系零变点的判断规则——判断零变点的性质,是共晶点还是转熔点(或包晶点)在复杂三元系中,三条相界线的交点其自由度为零,称为零变点。
若三条相界线温度降低的方向都指向该点,则此点就是三元共晶点(或低共熔点),若三条相界线的温降方向不全指向三条界线的交点,即有一条或两条相界线的温降方向离开该点,则此点称之为转熔点(或包晶点)。
三角形划分规则连线规则:连接相邻组分点(体系基本组分点和形成的化合物)构成三角形,稳定化合物及基本组分点之间用实现连接,但它们与不稳定化合物逐渐的连线用虚线连接。
四边形对角线不相容原理:三元系中如果存在四个固相点(或组分点)构成的四边形,只有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固相可平衡共存。
体系内有几个无变量点就有几个分三角形。
划分出的三角形不一定为等边三角形。
三元无变量点的归属——就近原则三元无变量点离那个小三角形近,该三元无变量点就是哪个小三角形的无变量点。
一般来说对应的无变量点位于该三角形内时,该无变量点为共晶点;对应的无变量点位于该三角形外时,该无变量点为转熔点。
Flood 模型特点1)熔渣完全由正负离子组成2)离子最近邻者是异号离子;离子互换时,一个v价的离子可以取代v个1价的离子,留下V—1个空位;统计处理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些空位产生的影响3)离子的混合过程是理想的Flood模型的不足:对不含SiO2,而只有FeO、MnO、Na2O、CaO、MgO等碱性氧化物组成的体系计算结果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而对含SiO2的渣系,计算误差较大。
Masson模型特点认为熔渣是由离子构成的1)熔渣中,离子的活度等于其浓度(摩尔分数)2)所有复合阴离子均是链状结构,SiO44―,Si2O76―,Si3O108―,…,Si n O3n+1(2n+2)―。
且这些离子之间的聚合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相等Masson模型的不足之处:1)Masson模型视熔渣体系为理想溶液,与实际不符2)模型的结论难以应用到三元系规则溶液的作用在等温等压下,混合热Δmix H≠0,混合熵等于理想混合熵的溶液Δmix S i=Δmix S i,id=-Rlnx i 具有以上特征的溶液称为正规溶液。
微观特征:组元之间相互作用只限制在相邻的分子之间,形成完全无规则的分子偶,而相邻分子偶之间没有作用。
因而Δmix S E=0.活度系数规律:RTlnγi=α’(1-xi)2混合热力学性质:Δmix S i=-Rlnx i Δmix G i=RTlna i=RTlnx i+ RTlnγiΔmix S m=-R∑x i lnx i Δmix G m=RT∑x i lnx i + RT∑x i lnγiΔmix H i=Δmix G i+TΔmix S i = RTlnγiΔmix H m= RT∑x i lnγi超额热力学性质:Δmix H m E=Δmix H m-Δmix H m,id= RT∑x i lnγi-0Δmix G m E=Δmix G m-Δmix G m,id= RTlax1x2理想溶液的作用在溶液中,各组分分子的大小及作用力,彼此相似,一组分的分子被另一组分的分子取代时,没有能量的变化或空间结构的变化(分子模型)。
特点:混合热为零在全部浓度范围内,满足拉乌尔定律P i=P i*X i(0≤x i≤1)微观特征:各组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相等,因此Δmix H=0;分子半径完全无序排列Δmix S=Δmix S id热力学特征:1) a R,i=P i/P i*=x iγi= a R,i/x i=1 (0≤x i≤1)2)混合热力学性质Δmix G i=G i,m-Gθi,m = RTlnx iΔmix G m= RT∑x i lnx iΔmix H i=Δmix H m =∑x i Δmix H i =0 Δmix V i =Δmix V m =∑x i Δmix V i =0 Δmix S i =Δmix S i =-∑x i lnx i在冶金中的应用:根据溶液的性质,找出溶液(钢液)的热力学性质与组成的关系,建立热力学模型,计算钢液中组元的活度,从而影响钢液(控制)的反应进程。
未反应核模型机理气-固反应由以下步骤组成:气固反应:固体反应物是致密的;化学反应从固体表面开始向中心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明显相界面;反应在层间的相界面反应过程;气体在固体物外的外扩散;气体与固体物的界面反应,其中包括气体在相界面上的吸附,脱附,界面反应和新相晶格的重建;气体通过固相产物层的内扩散1)还原气体A 通过气相边界层向矿球表面扩散,即外扩散;2)气体A 向反应界面扩散,铁离子也通过产物层向内部扩散,称为内扩散;3)在反应界面上气体A 与铁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包括吸附脱附、界面反应和新相晶格的重建; 4)气体产物通过固体产物层向矿球表面扩散; 5)气体产物离开矿球表面向气相内部扩散。
1)速率微分式:(以气体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表示总反应速率)界面化学反应速率:)(42平c c k r dtdnv c -=-=π (I) 式中:)/11(K k k +=+为界面化学反应速率,单位1-⋅s m ;K 为平衡常数。
产物层内扩散速率:drdcD r dr dc A D J ee 24π== (II) 式中:e D 为有效扩散系数。
(II)为微分式,需要在区间],[0c c 及],[0r r 内积分式:24r drD J dc e π=⎰⎰=rre c cr drD J dc 0024πrr r r D J c c e 004-⨯-=-π即内扩散速率为: )(4000c c r r rr D J e -⨯⎪⎪⎭⎫ ⎝⎛-=π过程达稳态时,J v =,即:)(4)(40002c c r r rr D c c k r e -⨯⎪⎪⎭⎫ ⎝⎛-=-ππ平 解出界面浓度c :)()(2002000r r r k r D r r r kc c r D c e e -+-+=平 (III)将(III)代入(I)式:)()(4200002r r r k r D c c r kD r dt dn v e e -+-⨯=-=平π 1分子分母同除以e kD : eD r r r k r c c r r v /)(/)(42002-+-=平π(I)当e D k <<时,化学反应限速,相界面浓度0c c =,)(402平c c k r v -=π(II)当e D k >>时,内扩散限速,相界面浓度平c c =,rr rr c c D v e --=000)(4平π2)速率的积分式(可以讨论反应核半径r 随时间t 的变化速率)对于反应:)()()()(g D s C g B s A +=+ dtdndt dn B A -=- 将反应物A 的反应速率进行转化:dtdrr dt dr r dr d dt dr dr dn dt dn v A A A ρπρπ234)34(-=-=⋅-=-= 式中:334r π为反应核体积,ρ为固体A 的摩尔密度,dtdr为反应核半径随时间的变化率。
由1式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表示的速率式:)()(4200002r r r k r D c c r kD r dt dn v e e B -+-=-=平π v v A =,即 )()(442000022r r r k r D c c r kD r dt dr r e e -+-=-平πρπ简化为:dr r D r r r k dt c c r kD e e ])([)(02000+--=-ρ平在t -0及r r -0内积分:⎰⎰+--=-rre te dr r D r r r k dt c c r kD 0])([)(020000ρ平)(13261)(020*******r r r kr r r r D t c c r e ---+=-)(平ρ2 根据2式可以看到反应核半径r 随时间t 的变化情况。
利用2讨论反应的限速环节:当e D k <<(温度较低时出现)时,界面化学反应限速,速率积分式为: t c c k r r ρ)(00平-=-当e D k >>(温度较高时出现)时,内扩散限速,积分式为:t c c r D r r r r e ρ)(6320020330平-=-+双模模型机理双膜模型是最佳的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气-液和液-液两相间的反应。
双膜模型的要点(假说)(1)在相界面两侧各有一层薄膜,膜厚分别为1δ和2δ,传质阻力集中在这两层膜内;(2)相界面处的物质处于平衡态,反应物的界面浓度平=I I c c *(反应平衡时反应物浓度);生成物的界面浓度平=II II c c *(反应平衡时生成物浓度);(3)两膜内的传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计算时按单膜——边界层理论计算);(4)传质可达稳态,0/=dt dc (由于是稳定态扩散,可用菲克第一定律描述I 、II 相内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