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原稿)

浅谈如何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原稿)

浅谈如何纠正幼儿不良习惯摘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身上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情绪,如何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是广大教师面临的头等问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的身体健康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活动转移注意力、语言提示和利用孩子心理来阐述如何纠正幼儿不良习惯。

关键词:幼儿;不良习惯:纠正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作为独生子女,受到家人的溺爱和纵容,难免会养成某些不良习惯。

这些不良的习惯假若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将会伴随幼儿的成长逐渐放大并严重化,对孩子后续的学习、发展和健康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后,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将在幼儿园度过,对于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更应该勤于思考和分析,善于总结,找寻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形成良好习惯,这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对幼儿不良习惯的观察与分析(一)行为习惯的表现反应在当下社会,幼儿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上。

学习上,很多幼儿的不良习惯体现为学习被动,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着玩那;还有的幼儿做作业不喜欢动脑筋,没有时间观念,看不懂题目,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来解答,;有些幼儿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小话、做小动作,对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得过且过。

生活上,幼儿的不良习惯有不讲卫生,比如挖鼻孔后不洗手,喜欢咬指甲或吮手指,用衣服擦鼻涕,饭前便后不洗手,不刷牙等。

还有就是不礼貌,爱说脏话,不使用文明用语,撒娇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长辈,到别人家里做客喜欢乱翻东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主人同不同意都要拿回家等。

而在人际交往上,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是父母生活的主宰,这些幼儿早已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性子,很少为他人着想,不会关心、包容体谅他人,为自身利益而撒谎骗人,缺乏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等。

幼儿有以上不良的习惯,一方面是家庭原因。

第一,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稍有一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哭闹,家里人也只能顺从,久而久之就形成不好的习惯。

另外,有些家长是事业型人士,平时早出晚归,把孩子交给父母照看,跟孩子接触少,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和给予适当的纠正;第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

[1]父母不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态度,不仅会造成幼儿对规则认识的混乱,还会误导幼儿形成与父辈相似的不良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是教育机构的原因,幼儿进入早教班或幼儿园,教工就有责任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现实是大多数教育机构都是集体授课,教工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幼儿,从而疏忽个别孩子的习惯。

还有就是有些幼儿教工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就上岗就业,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更有一些教工缺乏爱心,不尊重幼儿人格,不注重品行修养,对幼儿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心理情绪的表现反应幼儿的不良情绪一般体现为:大哭大闹:幼儿恐慌、焦虑时或者现实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时就以哭闹来表达自己的无助、恐惧和不满,希望借此可以得到大人的关注和满足自身需要;独自流泪:有些幼儿性格较内向或者较胆小,在受到委屈和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敢向他人表达反映,只能自己一个人偷偷躲在一旁流眼泪;情绪低落:幼儿在身体不舒服如生病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情绪会较低落,肢体活动减少,也变得沉默寡言;拒绝参加活动:幼儿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或者与陌生人接触时,因为恐惧和焦虑而不参加活动。

幼儿出现以上不良心理情绪,一般情况是与家人分离产生焦虑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尤其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最初几周体现最为明显,这与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幼儿自理能力与参与能力比较差有一定的关系。

而从整体上看,幼儿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还与家庭因素有关。

如果幼儿在一个“问题家庭”,这样的幼儿会没有安全感,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父母与孩子因为工作而缺少交流,导致幼儿自我封闭,从而造成幼儿自卑、焦虑、退缩等不良情绪的形成;还有就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导致的幼儿不良情绪,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寄予厚望,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良好心理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二、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必要性幼儿期是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2]一个人的人生大厦可以有多高,取决于奠基时的第一块砖头,因而幼儿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习惯成自然,对幼儿来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顺其自然地去适应生活,在无意识之中能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生活,为身体健康和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心理学将幼儿期称为儿童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

人生早期阶段是各项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其潜能是巨大的,可塑性也是最强的,如果在该时期提供给幼儿适当的、合理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会使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较快地由可能变为现实,并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幼儿期及时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帮助幼儿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三、纠正幼儿不良习惯的途径(一)通过开展积极的活动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个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幼儿产生不良情绪的问题,幼儿大哭大闹时,教师、家长要想方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将幼儿的注意力从当时的不良情绪中转移到其他方面上来。

当幼儿哭闹时尽量逗幼儿发笑,逗笑是转化幼儿情绪最直接、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

[3]但值得注意的是,逗幼儿发笑并不是只要幼儿破涕为笑就可以说尽一切好话,不要为了让幼儿高兴而说一些虚假的承诺,即使是善意的谎言,这对幼儿心理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不能说到做到,幼儿就会对教师、家长产生不信任感,增加后续教学的难度。

在幼儿情绪低落时,一般表现为不爱活动,不爱说话,不爱跟小朋友玩,这时家长、老师要尽量想办法带幼儿做一些他们喜欢的运动。

这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喜欢的运动上来,使幼儿情绪由低落转为高涨,从而改善幼儿的不良情绪。

而当幼儿在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外游戏中拒绝参加活动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给幼儿讲道理,将幼儿的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集体的活动上来。

大多数时候,幼儿只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不想参加活动,并不知道也不了解自己已经影响了班级课堂教学秩序。

此时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间接指出这些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使幼儿在无形中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自愿地加入到活动中。

(二)对稍大的孩子通过语言提示来帮助其有意识地自觉改正不良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或者家长的语言提示是可以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的。

经研究发现:幼儿对于教师给予的表扬都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情绪。

他们觉得受到老师的肯定就是表扬,喜欢这种肯定评价;否定评价大部分幼儿则表现为不喜欢,怕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4]因此运用恰当的语言提示来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幼儿更容易接受和执行,也间接提升了语言发出者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力和亲切感。

肯定性的语言提示幼儿更乐于接受。

当一个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做出了正确的做法后,教师应给与肯定性的语言提示,比如“你做得很好!”“你真棒!”等表扬性质的语言,这能给幼儿带来自豪感、关注感和受重视感。

幼儿想再次得到表扬,必须做出正确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改正坏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否定性的语言提示绝大多数幼儿不愿意接受。

幼儿做出错误的行为,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责骂,会让幼儿觉得老师是不喜欢我的,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自我认识也会偏向差劲,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不良习惯的纠正。

教师在发出否定性的语言提示后,要及时给予幼儿正确的建议,让幼儿知道自己改正的习惯。

给以否定性的语言提示时,还要注意语气的运用,同样一句话,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对幼儿所产生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语气重,幼儿会感到很不舒服,语气委婉、和缓,幼儿听着舒服,减弱否定性语言提示对幼儿身心影响的程度。

(三)通过表扬没有不良习惯的小朋友,暗示存在不良习惯的孩子向他们学习幼儿阶段的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能力几乎没有发展起来,从众心理比较强,[5]所以当他(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受到表扬而自己没有时,他(她)就想得到相同的表扬,以表示他(她)也不比其他小朋友差,和其他小朋友没有差距。

幼儿都有一种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争强好胜的心理,我们要好好利用这种心理,帮助其改正自身不良习惯。

老师要善于发现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并且当众具体表扬其做得好的地方,激发有不良习惯的幼儿的好胜心理,暗示其向做得好的小朋友学习,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已得到相同的表扬。

但在表扬其他小朋友时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切忌过度褒奖做得好的幼儿,贬低有不良习惯的幼儿,否则弄巧成拙,不仅使幼儿的不良习惯得不到改正,自尊心反而受到伤害,还会使受到表扬的幼儿产生骄傲心理,这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除了口头上的表扬以外,物质性和情感性的奖励也是有相同效果的。

当其他小朋友做得好时,适当地给予奖励,可以是幼儿爱吃的糖果,爱玩的玩具等物质奖励,也可以是一个承诺,一次家人陪同的待遇等情感奖励,并告诉不良习惯幼儿如果其可以改正不良习惯,也可以得到相同奖励甚至是更大的奖励,给予幼儿改正不良习惯的动力,鼓励幼儿主动改正不良习惯。

四、结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情绪,这些不良的习惯主要体现在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上,而产生不良习惯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不仅跟家庭因素有关,也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可塑性很强,培养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尽可能在这一阶段完成。

对于如何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可以通过转移幼儿注意力、语言提示和恰当运用幼儿特殊心理的途径来纠正。

幼儿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将成因更加具体化,并且对症下药,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纠正幼儿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1]魏爱云.略论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杜长娥,张红丽.“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研究”综述 [J].经验荟萃,2013,1、2[3]苏春花.调控幼儿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品质[J].广西教育,2004(07)[4]张坊.教师什么样的评价语容易让幼儿接受[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02)[5]樊俊清.说说幼儿的攀比心理[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