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经验研究表明:父母对婴幼儿的交际行为(微笑 、啼哭等)作出敏感的反应,并为其创设刺激丰 富的物理环境,允许其自由探究,则他们会表现 出较高的社交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 成人的评价和鼓励 • 言语劝导 • 家庭结构(成员的多寡、子女出生的先后顺序、
子女年龄差距、子女性别分布) • 儿童在家庭结构中所处的位置
• 第四组儿童的榜样则是口里说要把得到的 兑换券捐献出来,实际上却只说不做。
• 实验结果是第二、三组捐献兑换券的儿童 比第一组和第四组均明显地多。这清楚地 表明劝说只能影响儿童的口头行为,对实 际行为则无影响;行为示范对儿童的外部 行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三)示范过程的信息传递形式
1、直接的动作示范传递方式 2、言语示范,可代替行为示范 3、由电视、电影以及其它视觉媒介所提供的极 为丰富的各种各样符号性示范
• 运气、工作难度等
点燃学习的动力
失败与学生“习得无助”之间有何关系?要使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说法成立,前提条件是什么?
“习得无助”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 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 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 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甚 至对生活不抱希望。
• 操作性行为: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 情况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 如白鼠在斯金纳箱中的按压杠杆行为就找不到 明显的刺激物。
(三)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惩罚
1、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其结果是引 起行为出现频次大幅增加。凡是能引起行为增加的刺激都是强化 物。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指使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用 前者强化后者。
班杜拉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无法解释 下面的观察学习现象:
1.为什么个体会出现新的行为;
• 2.为什么榜样的行为可以在没有强化的 情况下获得;
• 3.为什么在观察榜样的行为数天、数周 、数月以后才会出现类似行为。
• 班杜拉认为,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塑造 程序,可以形成各种社会行为,但个体也 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 这就是榜样作用
如:一个学生可能有较好的数学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总 体上数学学得不错,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某一数学题有高自 我效能感。
(3)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能否达到某个学习目标或特定学 习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
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
• 以前的经验 • 替代性经验 • 社会劝说 • 生理和情绪状态
以前的经验
• 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能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但这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若把成功归因 于外部不可控因素或把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 素,这样的成败经验就不会增强或降低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
• 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即将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 式将其表象化。
• 保存过程依存的储存系统: (1)表象系统(记忆表象)先 (2)言语编码系统(动作观念) 后
(1)表象系统,把示范行为以表象的形式 储存在记忆中,(对于言语未发展成 熟的儿童尤为重要)。
(2)言语编码系统,一些示范行为的特征 转换成语言编码的形式更准确地习得 、保持和再生。以容易储存的保持和 传递大量信息。
2.同辈群体与自我效能感的扩展和检验
• 当儿童的活动范围跨越了家庭的界限而涉入社会 生活时,游戏的伙伴关系就成了儿童自我效能感 发展和检验的主要途径。
(五)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培养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2.同辈群体与自我效能感的扩展和检验 3.学校与认知自我效能的发展 4.青春期过渡经验中的自我效能感 5.成年期的自我效能感 6.老年期的自我效能重估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 处于感觉运动发展阶段的婴幼儿,主要生活于家 庭环境,其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取决于家庭的背景 因素。
(3)自我强化:人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 果,并依靠反馈进行自我评价,所以自己的行为即使未受 到外来的强化,自己也具有控制行为的可能性。
(二)口头劝说和榜样行为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 • 先让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儿童做一种滚木球游
戏,作为奖励,他们在游戏中都得到了一些现金 兑换券。然后,把这些儿童分成四组,每组有一 个实验者的助手装扮的榜样参与。第一组儿童和 一个自私自利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儿童宣 传要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不必去救济他人,同 时也带头不把得到的现金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二 组儿童和一个好心肠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向 儿童宣传自己得了好东西还要想到别人,并且带 头把得到的兑换券捐献出来。第三组儿童和一个 言行不一的榜样一起玩,这个榜样口里说人人都 应该为自己考虑,实际上却把兑换券放入了捐献 箱。
• 以自己的社会行为和言语行为来影响成年人的注 意,并通过成年人的代理活动来控制环境事件。 比如:饥饿时啼哭或尖叫以引起成年人的喂食反 应
1.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来源
• 这种特殊形态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婴幼儿具有 生存价值,且帮助其建立原始的社会关系。
• 这种社会关系反过来又促进其社交和认知技能的 发展。
1.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的起始阶段,对示范者的行为不注意 就无法习得行为。
• 影响注意因素:
•
1.行动本身的特征
2.观察者的认知特征
如觉醒水平、价值观念、态度定势等会影响 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
例如,观察者对榜样行为价值的认识直接影 响他是否集中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如果 他认为榜样行为非常重要,注意就会集中; 反之,注意则容易分散。这显然是心理因 素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称之为自我调节。
强化:
• 1.外部强化 2.内部强化(自我强化) 3.替代性强化
(1)外部的强化:当行为者的行为达到预期的期望 标准时,就给予奖赏进行直接的正强化,对那些未达到期 望标准的行为反应,给予惩罚进行直接的负强化,以至逐 渐形成期望的行为反应。
(2)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中,观察者通过看到 示范者的某一行为得到的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从而增 强这种行为或不去模仿,这就是替代性强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 列美国心理学会评选出的20世纪最有影响 力的100位心理学家之首。
斯金纳箱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 程序教学
斯
金
纳
鸽
子
斯金纳箱
实
验
室
(一)斯金纳箱
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 生的,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 conditioning)是经典条 件反射中由外在刺激引发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operant conditioning)是个体主动 发出、受到强化的反应。
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 应答性行为: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 的行为。
• 如在巴普洛夫实验室里,狗看见食物或灯光就 流唾液,食物和灯光是引起流唾液反应的明确的 刺激。
狗的唾液分泌反应试验
无条件刺激(食物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铃声或者光 )→条件反应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配对而 引起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婴儿出生时只有三种情绪反应: 恐惧、愤怒和爱
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为道德的,但是不可否认,华生的实验对行 为的习得和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减少反应概率 减少反应概率 消除不良行为 消除不良行为
奖励性刺激 厌恶型刺激
反应后呈现 正强化 正惩罚
反应后消除 负惩罚 负强化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1925~ )加拿 大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 论的奠基人,突破传统的 行为主义S--R理论,使社 会学习理论成为了对幼儿 学习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 功能的新颖独特的学习理 论。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指正确反应后所给予的奖励(正强化)或 是免除惩罚(负强化)。
2、消退: 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没有强化 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称为消退。
3、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
厌恶刺激或移除一个奖励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 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慎用惩罚) 正惩罚:某一行为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的出现,
示范行为的复述
• 对示范行为的复述会提高保持的效果。 • 复述的形式: • (1)内心复述(象征性复述)利用示范行
为的表象在心理上反复出现和保持。 (2)动作性复述,通过重复示范行为的
外部动作来复习和巩固习得的行为。
3.动作再现过程(动作再生过程)
• 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 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替代性经验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会对 自我效能产生重要影响。
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成功时,就 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而当他看到与已相近的人 失败,尤其是付出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 效能感。
当一个人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乏现实的判断 依据或知识时,这种间接经验的影响力就更大。
胜的秘诀:长期模仿大威的技术动作。卡拉坦切娃说,她从9岁
开始打网球,大威就是她崇拜的偶像。
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的价 值取决于它是否切 合实际。缺乏事实 基础的言语劝说对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不大,在直接经验 或替代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劝说的 效果会更好。
情绪反应和生理状态
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心身反应、强烈的 激烈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 感。
3.观察者和示范者的关系
如果榜样与观察者经常在一起,或者 二者相似,那么观察者就经常或容易 学会榜样行为。
如:子女较多地模仿父母,学生较多 地模仿教师,斗殴分子则更易于模仿 电视剧中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