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历程论文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班级:10工程管理姓名:学号:人类艺术与人类发展摘要:人类的艺术代表时代的精神,艺术是人类的灵魂产物,人类的艺术不仅是当时人类的思想体现,而且还是未来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
艺术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是文化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化造就不同时期珍贵的艺术。
同时,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她是生活高度结晶。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重视艺术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人文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方法。
当人类了解到科学与艺术的巨大魅力及其作用的时候,就会自觉的将科学与艺术运用到教育中去,就会把文化艺术运用到发展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文化、科学与艺术自身得到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人类艺术与人类发展在必要的发展空间张力之下形成良好的生态互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学习了艺术,就了解了文化,进而你就会了解生活,你就会有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艺术人类发展协调促进从人类诞生时起,人类具有了思想,这是早期的不成形的文化,是早期的艺术开端,艺术是人们的生活的思想符号,由于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同时期的生活风尚,有着不同时期的艺术,就如人类历史的经历一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文化艺术也是经历了这么多的时期,经历了这么多的碰撞,才随人类的发展走到现在。
人类的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精神符号的形象表现,也就是用形象来表现精神符号。
它代表着一种潜在的凝聚力,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聚力,是人类推动文明进步、时代变换的精神动力,也是国家隐患与民族兴衰的外在表现。
首先,艺术必须是符号,而且是精神符号。
符号的种类很多,但只有精神符号才能成为艺术,正处在发展中,尚未成熟的符号,其艺术也在幼稚阶段。
其次,艺术必须是形象表现,不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则不是艺术。
精神符号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而只有形象表现才是艺术。
最后,艺术水准的高低由精神符号的涵义和塑造形象的技巧决定的,如果精神符号的涵义不深,则艺术水准就不会高,塑造形象的技巧不高,艺术水准也不会高。
如果不具有符号意义,那么精神内容再好,塑造形象再巧,也不是艺术。
人类创造的符号已是非常之多,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出精神符号和物质符号,前者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后者如机械原理、几何图形等。
精神符号的表现方式如传说教诲,祭祀崇拜,制造形象等,而唯有制造形象才是艺术。
艺术和人类的生活领域的紧密相关的,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在现在看来是艺术,但同时他也是当时人类的生活水平的体现,是文化的倾向,原始壁画,是为当时人们狩猎所做,也许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但在现在看来,他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人们生活的证据。
欣赏艺术,就是欣赏人类的发展。
欣赏艺术就是审美,而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
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每当社会没落时期,精神生产(也就是马克思在便出现具有规律性的两个重要现象:1、艺术样式由现实主义走向非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善美滑向“非艺术”的假恶丑。
2、艺术形式由积极健康、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走向其对立面——荒诞、色情、血腥和残暴)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形态走向衰落时,其生命力也亦不复存在,那么由政治形态决定的艺术也就没有了美。
艺术既然是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它不仅为新生的进步阶级提供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在没落阶级的支配下成为腐蚀人灵魂的精神鸦片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
历史是一个不断由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扬弃过程。
美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各自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奴隶社会由强力走向暴力,封建社会由德行走向禁欲,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走向妄为。
而社会主义社会将走向联合。
因此,新的美的形态对旧的美的形态是在不断扬弃的。
从唯物史观来看,美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当一个事物丧失了旺盛的生命力,那它就丧失了美。
全世界的奴隶社会都在封建社会的铁戟下消失,这是因为新的生产力出现了,人类走向了进步,因而,那些奴隶社会的文化艺术就被封建的艺术而取代,以后的一段时间,其所有的艺术作品,就是反映封建社会的现实。
例如中国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代的小说,都是来自当时而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主流。
就拿清明上河图来说,可以说它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全面貌。
人类的进步,还在于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运用,封建社会生产力比奴隶社会要高,再结合上艺术文化的发展,人类才完成封建社会革命。
资本主义的机械化生产和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才完成资产阶级革命。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新的高新技术威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艺术,走完了三大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彻底推翻封建思想,实现了人类的最大的进步。
所科学技术是文化艺术的伙伴,二者结合,推动了人类的高速发展。
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个体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愿望。
人类的全面发展既要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又要建立在发达的精神文明基础之上。
但人类全面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自由个性的发展。
就人的需要层次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统一。
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的情况下,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满足已成为衡量人们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标志。
提高精神文化素质,已成为人们迫切的愿望。
技术与艺术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可以促进人类素质的全面构筑与发展。
科学的理性思考,艺术的浪漫想象,成为人类全面发展的一对翅膀。
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理性的,这种理性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激励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推进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艺术是个性化的创造,所以艺术创作和欣赏最重要的是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元思维等。
艺术有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人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艺术的非理性思维作为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重要补充,对于科学创造活动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它常常伴随着科学家的理性思维,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此可见,科学与艺术两种思维方式的相互补充,可以使得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提升。
“科学人文精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性概念。
在当下,科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际上是对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当下生活和生命状态的关注与关心。
”[1]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必不可少。
艺术的情感传达和交流功能使其成为推动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有力手段。
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群体意识和趋同倾向,并教会受教育者掌握和运用艺术这种最广泛和最普遍的交流手段。
艺术以其超越现实和物质功利的审美愉悦使人获得一种超脱的心智精神和豁达的生活态度,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能帮助人们摆脱利害计较引起的冲突。
这种科学的艺术教育手段,正是利用了艺术的本体特性,在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中提升了人类的完美人格。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人类,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而人来的发展对艺术和科学技术又起了推动作用。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人们对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在其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人类的健康发展,才推动了艺术、科学技术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人类的发展对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导向与积极的监督推动作用。
人们思想的进步,艺术文化的进步,人们才敢站起来说话,才有了历史的改变,有了历史的进步,进而体现了人类的进步。
现时的人们,对艺术美的追求,确实少了些理性的认识,我们的一切来自大自然,而我们又不按大自然的艺术手法来描绘艺术,现时的艺术在发展的道路上有了歧路。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大自然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对于它的装饰也确实能给人娱乐,也就能像过节一样调解重复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乏味心态;身体携带本能、欲望、感性表演自己的个性时,也会使欲望代替激情,把瞬间当作永恒,把形象看成是生命本身,进而把自己角色化为某种形象进行交换,并且把生存看作是表演和交换的形式,这直接导致人本真性存在的错位——人就成了身体,身体就成了形象,形象就成了交换的商品。
总之,在审美文化不只是精神文化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纯艺术、纯文学的当下,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审美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意味着它的性质的变化,而它的日常生活- 身体化,一方面是感性的解放,对人性的修复[2] ,另一方面又是对欲望的张扬、主体的置换。
但它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当中最主流的、最强有力的文化建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喂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构造了人们的情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构造了人们的向往、恐惧和需求,悄然地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恨、对于死亡等等最基本观念的看法。
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在生活中体验艺术的美妙,在艺术中体验人生的最终意义。
总之: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艺术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相反人类发展对艺术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类艺术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二者携手并进,才能推动文化艺术与人类发展在必要的发展空间张力之下形成良好的生态互动,进而发挥其各自的巨大作用,最终完成最完美人类的塑造。
参考文献:[1]杨晓强、吴航行.电视传播中的科学人文精神及其构建[J].西安:新西部,2011,15:115.[2]郭郁烈,张天佑. 断裂之后:修复、游戏与解构———谈怀旧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意义[J ]. 贵阳:贵州社会科学,2008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