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具。
二、讲新课:(8分钟)
美术家创造美术
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
定的社会意识和审美理
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
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
手法来实现。
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把它们成为美术语言。
当我们运用视觉去知觉美术的形象和形式的时候,就首先需要了解美术作品用来和我们交流的那种特殊的语言。
但是,美术语言又是一种不同于语言《花果册页》齐白
石
符号的特殊语言。
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仅仅是一个记号,它有着独立的意义,而孤立的美术语汇如线条、明暗、色彩等却不代表任何意义,只有当它们按照造型创造法则去构造出一
种全新的创造物,也就是它们结合到整体形象之中的时候,才具有表现某种意义的作用。
所以严格地说,美术的语言符号应该指的是美术家所精心设计的审美意象,其中包括所使用的视觉语汇和起类似语法作用的创造法则。
东方和西方的美术由于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同,历史地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它们在美术本质特征上《曼陀林和吉它》
毕加索
《露气》潘天寿
并没有不同,但却采用
着有明显区别的美术语
言系统和表现形式。
下
面结合中国美术作品与
西方美术作品,对一些
主要的美术语言和创造
法则作些简要介绍: 形体:几何学抽象出形
体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作为美术语汇,
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的。
如马蒂斯
的《女人像》中点成为
头饰,线成为面部、手
和服饰的轮廓与结构。
在毕加索的《曼陀林和
吉它》中也有点和线,
包括直线和曲线,它们
构成形象或形象的局
部。
画面上还可以看到
画家用立体主义观念分
《戴冒的老人》伦
勃朗 《草垛》莫奈
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集中听讲情绪、
二、讲授新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艺术巨匠辈出的时代(14世纪——16世纪)14世纪,在意大利掀起了一场文艺复
兴运动,是反对封建宗教专制的文化革命,
是封建文化向资本主义文化过渡的转折期。
“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革
命。
”宗旨:反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提倡人
文主义。
反对神权至上的愚民统治,提倡尊
重人,要求个性解放。
相信科学,渴望认识
自然。
代表作
品及画
家:
————————文艺复兴三杰————
引发学生就文艺复兴展开讨论。
对几位杰出的人物及作品欣赏与评述:
1、《春》波提切利
2、《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
3、《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人体解剖图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作者:达·芬奇 拉斐
尔
《
西斯廷圣母
》
米开朗基罗 《大卫》
3、现实主义:(十九世纪)
4、印象主义:(19世纪60、70年代)
产生于法国,打破欧洲传统造型方式,
主张把光和色彩 的科学原理的关系直
接与美学结合起来。
印象派画家们尝试
着用细碎的色彩笔触的排列,表现自然
的色彩受光的影响,企图在画面上造成
一种“光”与“色”的生动跳跃的感觉。
这种创造符合科学,在绘画表现光,色
《自由引导人民》 《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洛瓦 席里柯
方面做出了贡献。
代表作品:
四、学生试分析其他作品:
重点分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谈对作品的感想。
五、教师小结(5分钟)
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多注意美术作品,欣赏感受美。
自画像向日葵夜间咖啡馆的阳台
作者:梵高(荷兰)
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
三、讲新课:(15分钟)
3、立体主义:(1909——1914年)
打破了传统的体积概念,创造出一种新
的体积结构造型语言。
着力表现物体内在的,视力看不到的结构,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使它们重叠或者在画面上出现无数的面。
被称之为形式与技法的革命。
(二)学生分组对不同艺术流派的作
品进行讨论,并对画家及艺术
流派进行简单的介绍。
(共12
幅作品)
四、艺术流派及相关知识问答:
(西班牙) 毕加索
像 《梦》毕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