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图2
五种思维品质随年级的变化趋势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Cronbach
系数为 0 90, 评分者
一致性信 度系数为 r = 0 89( p < 0 01) 。各思维品 质的测试内容和简要计分标准见表 2。
表 2 思维品质编码评分表
评分标准 思路、 表述混乱 ( 看不 懂 ) 、 观点材料严重不一致或无答题 0 分 , 较差、 一般、 好、 很好分别计 1- 4 分。 3 个维度的平均分为总分。
25 07*** 1 08
表 4 的结果表明, 思维品质总分在年级和性别 方面均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 用不显著。事后比较结果表明 , 相邻年级思维品质 之间的差异均达到 p < 0 05 的显著水平 , 思维品质 从初一到高三随年级增长显著提高 , 女生显著优于 男生。 3 2 五种思维品质的变化特点 五种思维品质随年级变化的情况见图 2。
灵活性 : 以∃ 种子 % 为题 写 短 文 批判性 : ! 修改给定文章 ∀ 修 改 能 力自 我 评 价
支离破碎、 看不懂或无答题 0 分 , 较差、 一般、 好、 很好分别给 1- 4 分。 3 个维度平均分为总分。
! 修改文章 : 每项两处 , 每处改正错误计 1 分 , 指出原 因计 1 分 , 两处 合计为相应维度得分 , 各维度平均 分为总分。 ∀ 自我评 价 : 对上述 7 个方面的自我判断与 7 个方面修 改结果的吻合程度。本题∃ 总是、 经 常、 有时、 偶尔、 从不% 分别对应文章 修改的 4、 3、 2、 1、 0 分。 完全对应 计 4 分 , 相差 1 级减 1 分。各维度平均分为总分。修改文章与自我评 价的平均分为总分。 维度 ! ∀ : 频次占全部作品的 5% 以内 4 分 , 6- 15% 3 分 , 16- 35% 2 分 , 无答题或答案明显残缺 0 分 , 其余 1 分。维度 # : 根据整体情况将 被试叙述方式新颖独特的程度划分为 4 个等级 , 分别计 1- 4 分。维 度 &: 1 篇短文计 1 分 , 极为混乱、 完全重复或未答题计 0 分。两个故 事分别计分 , 两个故事相同维度平均分为该维度得分 , 各维度平均分 为总分。 深刻性、 灵活性、 批判性和独 创性得分 的平均 分 , 乘以 整体被 试平均 完成时间与本人完成时间的比值。
通讯作者 : 林崇德 ,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 .
[5]
2 2 研究工具 自编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问卷 。问卷设 6 题 , 分别测查写作中深刻性、 灵活性、 批判性和独创
100


林崇德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性思维品质。敏捷性品质通过对学生答题用时与上 述四个品质得分的计算获得。问卷和评分标准的编 制严格依照林崇德的思维品质理论框架以及在此框 架之下产生的操作定义进行, 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 ;
1
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 完整的关于思维和语言的
中学阶段是个体思维开始成熟的时期, 写作与 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 通过写作对其思维进行 研究很有必要。到目前为止 , 尚未见到对中学生写 作中思维发展特点的完整、 直接的研究。对这方面 的研究 , 可以进一步揭示思维发展的规律 , 进而为思 维培养提供实证依据 , 也可以为研究思维与写作的 关系奠定基础。 本研究将通过对被试完成不同写作任务情况的 分析, 考察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趋势, 考察 不同思维品质的年级特点及相互关系。
思维品质与任务要求 深刻性 : 按要求列提纲 测评维度 ! 阐明、 揭示论题本质的程度深。 ∀ 言之成理 , 逻辑性强。 # 论证全面具体周密。 ! 观点鲜明合理易于接受 , 辩证、 有弹性。 ∀ 表达方式多样、 灵活。 # 观察、 分析事物多层面、 多角度。 ! 标点 ∀ 立意 # 选 材 & 结 构 ∋ 字 词 ( 句 ( 语 ) 法 ) 修辞。
2 3 施测 2 3 1 预测 从郑州市一所普通初中一、 二、 三年级抽取好、 中、 差共 36 名学生进行预测。在预测基础上 , 针对 指导语理解困难、 任务要求难易等方面 , 对问卷予以 修订。 2 3 2 正式测验 主试选自被测学校平时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 测试前在计时、 指导语、 过程执行要求方面对主试进 行培训。使用晚自习时间同时开始测试。测试开始 时, 先由主试读指导语, 然后学生答题。学生完成答 题时 , 由主试核查班级、 姓名、 起止时间等基本项目。 答题不限时。 2 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 由两名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和 一位博士研究生根据评分标准独立评分。评分前先 抽取 20 份问卷试评 , 统一操作标准, 然后再开始正 式评分。收集的数据经初步整理后 , 录入计算机, 使 用 SPSS12 0 软件做统计分析处理。
独创性 : ! 根 据 给 定材 料 写 短 文, 含 题 目 与 中 心。 ∀ 续写短文 , 含 题目与中心。
! 叙事内容新 颖独特 ∀ 表达 主题 新颖 独特 # 叙述方式新颖独特 &作品数量多。
敏捷性 : 根 据 深 刻 性、 灵活 性、 批 判 性、 独创性 得分计算。
完成各项任务的质量与速度表现。
要 : 从洛阳市一所普通中学 6 个年级随机选取 801 名被试 , 使用自编问卷研究了中 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的发展
特点 , 结果发现 : ( 1)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总体上呈随年级增长显著上升的发展特点 , 初二到初三阶段更为突出 ; ( 2) 深刻 性和灵活性品质为上升趋势 , 但在高一年级存在 1 个回调点 ; ( 3) 批判性和独创性 从初一到 高一呈现明 显 上升趋势 , 高一以后呈波浪式发展 ; ( 4) 中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品质在初一 、 初二 、 高一和高三年级存在性别差异 。 关键词 : 思维品
3 1 中学生写作中思维品质总体发展特点 为探查中学生思维品质的一般情况, 本研究首 先对各年级思维品质总分情况进行了分析 , 具体情 况见表 3:
表 3 各年级写作中思维品 质总分描述统计结果
组别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全体被试 N 120 132 142 128 121 158 801 M 1 10 1 36 1 85 1 97 2 10 2 31 1 80 SD 0 36 0 44 0 36 0 25 0 36 0 30 0 54
[ 3] [ 2] [ 1]
。过去也有人把写作的修改分成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 在洛阳市一所录取分数处于中等水平的市区普 通中学, 分别选取初一 2 个班、 初二 3 个班、 初三 3 个班、 高一 3 个班、 高二 3 个班和高三 4 个班的学生 作为被试, 共 816 名。研究结束后 , 除去未在问卷上 做任何回答的被试 15 名, 有效被试 801 名。被试基 本特征见表 1。
表 3 显示, 中学生思维品质表现出随年级发展 的趋势 , 从离散程度看 , 整体上初中大于高中。中学 生思维品质的变化趋势见图 1。 为进一步分析年级和性别因素对中学生思维品 质的影响, 本研究以思维品质总分为因变量, 进行年 级 ∗ 性别( 6 ∗ 2) 的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 4。 101
2007 年
以批判性品质为因变量进行年级 ∗ 性别( 6 ∗ 2) 的方差 分析, 结果 表明, 仅年级 主效 应极为 显著, F(5, 801) = 77 35, p < 0 001; 事后比较发 现, 初一与初 二、 高一与高三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 其他各年级之 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 平均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初一、 初 二、 初三、 高二、 高一、 高三 ; 性别主效应及年级与性 别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3 2 4 独创性的变化特点 以独创性品质为因变量进行年级 ∗ 性别( 6 ∗ 2) 的方差分析 , 结果表明 , 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 F( 5,801) = 95 78, p < 0 001; 事后比较发现, 除了高二与高三 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 , 其他各年级之间均存在显 著差异 , 平均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初一、 初二、 初三、 高 二、 高 三、 高 一; 性 别 主 效 应 极 为 显 著, F( 1, 801) = 17 891, p < 0 001, 女生好于男生 ; 年级与性别的交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 2期
响 , 我们分别以五种思维品质的得分为因变量, 以年 级、 性别为自变量 , 进行方差分析。 3 21 深刻性的变化特点 以深刻性品质为因变量进行年级 ∗ 性别( 6 ∗ 2) 的方 差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年 级 主 效 应 极 为 显 著, F ( 5, 801) = 100 71, p < 0 001; 事后比较发现 , 除了初一 与初二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 其他各年级之间均 存在显著差异 , 平均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初二、 初一、 高一、 初 三、 高 二、 高 三 ; 性 别 主 效 应 极 为 显 著, F ( 1, 801) = 17 136, p < 0 001, 女生好于男生 ; 年级与性 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图1 思维品质年级变化趋势
3 22
F
*** 231 76
灵活性的变化特点
表 4 写作中思维 品质总分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年级 性别 年级 ∗ 性别 注 :*** p < 0 001. df 5 1 5 MS 27 37 2 96 0 13
以灵活性品质为因变量进行年级 ∗ 性别( 6 ∗ 2) 的方差分析 , 结果表明 , 年级主效应极为显著, F( 5,801) = 104 42, p < 0 001; 事后比较发现 , 除了初二与高 一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 , 其他各年级之间均存在 显著差异, 平均分由低到高分别为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二、 高一、 高三; 性别主效应显著 , F( 1,801) = 5 036, p < 0 05, 女生好于男生; 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 著。 3 23 批判性的变化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