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经典选修教材重点翻译(附带重点字词和参考译文)

文化经典选修教材重点翻译(附带重点字词和参考译文)

要求:
1.通读全句,划出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然后翻译。

2.翻译后,通读自己的译文,检查有无舛漏。

3.这里只是选取了课文里的部分重点句子以帮助大家复习,会考小本里的课外文言文段落还需大家用心温习。

《晋灵公不君》
1.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您是正卿,您)去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我请求先去进谏,假如国君不采纳,那么您再继续进谏。


2.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宣子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就)派鉏麑(去)刺杀他。

3.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

尚早,坐而假寐。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宣子)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4.公嗾夫獒焉。

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

提弥明死之。

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

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

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战死(殉难)。

5.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当初,赵宣子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6.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

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
《求谏》
1.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惧,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我每当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

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怨恨。

只想得到正直忠诚的人匡救劝谏,好让我的视听能和外边相通,使下面没有积怨。

此外近来见到来奏事的人,常显得心怀恐惧,连讲话也变得语无伦次.平时奏事,情况尚且如此,何况要折面谏诤,必然害怕触犯逆鳞.
2.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我听说木材弹上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为圣明.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设诤臣七人,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相谏.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3.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谏诤,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4.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5.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带头奢侈浪费,是危险灭亡的开始。

有了漆器不满足(停止),必然要用黄金来做。

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

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

6.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

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

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日知录》
1.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如此看来以‚文人‛身份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花朵)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吃我的果实)‛啊。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间灭绝的原因,是它能使人明白道理,能记述政事, 能使人察知民间隐情, 还好讲述人间的美善, 供人们学习。

3.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4.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5.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 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论吏事,他认为文章只能润泽自己,政事可以惠及百姓(万物)。

《朱子语类》
1.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大概人有心灵,天理就在心灵,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或:大概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这里就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3.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