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马克斯·桌米(Max Drummy)(第32页)
(二)调整课程结构,建构教育生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2005年,章丘四中聚焦科技创新教育,致力于 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开创了全员性课程化创造力培养之路。
迄今,已有15000多名学生系统接受创新教育,形 成创意40多万个,获得国家专利6000多项,在各级 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上千项,创新成为章丘四中学 子的典型特质,创新教育成为章丘四中享誉全国、 影响全国的鲜亮特色。
评价改进的方向
• 学业成就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 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学习行为评价(元认知) • 学期、单元、课时形成性评价+教学活动全程评价 • 深入探索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评价
从教师单一的达标评价 到师生、生生之间交互反馈
•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反馈是达成学习目标和深度学习成效 的重要连结点(第34页)。
以浅层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学习
识别与记忆
理解
简单应用
围绕分析、评价与创造展开思维 对话
泰安实验学校初中语文《狼》学业纸片段
问题与活动
指导与评价
问题二:本文的主人公是“狼”,还是“人”? 活 动 一 : 默 读 课
(主人公:……)
文后能找到文中相
活动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关语句即为合格。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学生收获
改变原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的线性模式。中间过程就要联着评价,包括学生的学 习准备、老师的引导过程,学生出现疑难老师怎样处理等。这是目标教学引发的必然的评价变革。
关于评价,我们正在做什么
• 学科认知目标的评价 • 社会性评价 • 过程性评价 • 标志成果评价 • ……
•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校教育应给予我国未 来公民的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必须具备的关键 品格和必备能力。
• 不过,每个公民最终达成的“核心素养”水 准是各不相同的。
•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 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是今后 一段时期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之一。
讨论三: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一)调整教学关系,让学习真正发生
• 杜威: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 ,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 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 ,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动,儿童是中心 ,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 • 学生是目的,是教育教学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
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中国基础教育热词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
讨论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是高阶学习
创造 评价
分析
应用
理解
记忆
修改过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
2.深度学习就是 “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新知识”
深度学习任务 : 6C概念 发展关键的未来技能(第45页)
•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诚实,自律,有责任感,努力工作, 毅力,对他人安全和利益的关注,自信,个人健康管理,事业和生活技能。
•“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 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 ”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 的和有组织的学习。”
教育=学习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教育教学观的革命:从以教为主的教育观 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观转型
对教师教学本质的新认识
• 公民意识(Citizenship)——全球化知识,尊重其他文化并具有敏感性,积 极参与到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
• 沟通交流(Communication)——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和运用数字工具有 效交流,倾听技巧。
• 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在设 计和管理项目时能辩证思考,解决问题,运用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做出有 效决策。
• 一、项目背景(课程内容)
• Brinkley 教授在美国史第31章中阐述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不安定 因素致使60年代成为20世纪最为动荡的年代。
• 二、任务(目标与活动)
• 1. 收集并制作一份20世纪60年代排名前20位的动荡事件的历史大 事年表。相关事件可在本章节开始的大事年表中选择,或利用网 上资源,两者结合最好。作品必须包含对每个事件的简单描述( 最少2句话),并且要说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事件。
• 协同合作(Collaboration)——与团队一起工作,与团队一起学习并为之 做贡献,社交网络技能,能够很好地与不同性格的人合作。
• 创造力与想象力(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经济方面的和社会方 面的创业精神,接受并追求新想法 ,引领行动。
讨论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思维探究的深度与广度 与学生对知识加工的方式有关
• 让学生融入进来就是“让他们关注自己——他 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社区”。
• “以他们的方式来学习,学习会变得生动起来 ”。当学生和教师都能把学习与自己相关联, 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再是机器上的齿轮,而 是自然地、本能地把学习嵌入到他们的梦想和 生活中。
• 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只是聚焦于复制现有学科的知识内容。 ——第58页
• 研究表明,在苹果iTunes里的“教育”类别的3万个应用程 序中,“极少能够超越知识消费的模式”。那些超越内容 提供和消费模式的应用则基本上是“练习与操练”,或基 本技能的重复。
“四位一体”的教学支架设计
内容—— “做什么”
目标—— 优质问题
“做得怎么样”
主题活动
嵌入评价
“怎么做”
(四)调整教学活动,聚焦思维教学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 ·黑格尔(1770-1831) • 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 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 《法哲学原理》 • 名言:人是靠思维站立起来的
• 这样学历史真不简单!原来死记硬背是一种 多么懒惰而粗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作业不 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自主探 究等学习能力,而且学生的独立思索、批判 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培 养了起来。这样获取的知识,学生自然能深 刻理解,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最牢固的。
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
• 正确的反馈不但推动学习的进程,也能让学生具备应对 困难的必要技能(第34页)。
• 持续的努力或者说“决心”(Grit)比智商(IQ)水平能 更准确一预测一个人的生活成就。而这些性格特点的培 育赖于支持学习环境的作用和正确的反馈效果(第35页 )。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 当学生取得 成功时,教师应该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予以 肯定,而不是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大众观点不同,表 扬他们的聪明才智会让学生认为他们很聪明而对于失败 表现得更加脆弱。)当学生失败时,教师也应该就学生 的努力程度或方法给出反馈——哪些是学生做得不对的 地方和伴随着你 现在该做什么。
• 第33页
知识加工方式的多样化与思维教学
• 限于教材本身的知识加工 • 基于教材的开放式知识加工 • 跨学科知识加工 • 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的知识 加工 • 对知识的应用性加工 • 对知识的设计——生产性加工 • 对知识的创新性加工
(五)调整教学评价:保障高效教学
顾泠沅先生:目标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互联
综合课程的三种类型
• STEAM学习 • 创客学习 • 项目学习
(三)调整教学设计,坚持目标中心
• 调整的关键: • 从内容中心转向目标中心 • 从教师活动中心转向学生活动中心 • 内容——目标——活动——评价
•案例:历史大事年表——动荡的60年代
•要求学生搜集20世纪60年代排名前二十位 的动荡事件,如“马丁·路德·金被暗杀 ”、“女权运动”、“反文化运动”、“ 肯尼迪总统遇刺”等,然后利用视频、图 文资料进行描述,以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和那个年代。
•从教知识——教学习 •教学生学习,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 要。
约翰·海蒂(John Hattie)在1000个关于不同教学 策略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教师作为帮助者 ,其效应量只有0.19,而教师作为激发者,其效应 量则为0.72。
策略分类
教师作为帮助者(归纳传授,掌控学生的 0﹒19 学习)效应量
• 2.只要提前阅读并理解了相关材料,你可以将其复制并粘贴,确 保注明材料来源。
• 3. 展示时可使用视频、幻灯、剪报等来尽显你们的创造力。
三、项目要求(评价)
1.利用照片或60年代风格的艺术品使你的历史大事年表看 上去更有吸引力。
2.最多两个人合作。 3.4月21日离校前上交。 4.最终作品75分( 5.作品展示25分 6.用两节课的时间在计算机教室准备该学习任务
教师作为激励者(师生关系,教学相长, 0﹒72 反馈,元认知,教师明确)
今天的学生被随意关联所驱动
• 今天的学生们——因为他们可以更广并更深地与任何地 方的人和信息相关联,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被这种随意 关联所驱动。在他们眼里,世界更加扁平化,这也使他 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当学 习不能与他们自身、兴趣和需求相关联的时候,他们便 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第一?学生第一?
• 顾明远:“学生愿意学,就学得好; 不愿意学,就很难学好。不把学生放 在主要地位,很难提高教育质量。”
• 佐藤学:“课业研究”的中心不是研 究教师怎么教课,而是通过看课堂上 孩子的表现、学习方式,来改进教师 的工作方法。“不是研究教的技巧, 而是研究孩子怎么学的。只有以学生 为中心,课堂文化、学校文化、教研 文化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 中国急需改变的,就是 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 状况。”顾明远说,“ 了解了这个问题,学习 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