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邵春福主编
1.“交通”通常被广义地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
动”。
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移动者自己,且由他人难以代替
的交通需求。
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
(2)派生性交通需求,由其他活动引起的,并且可以由他人代替的需求交通。
如业务,工作等
3.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
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5.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居民出行调查、货物流通调查、机动车OD调查、断面交通量调
查。
6.交通需求量预测,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网络规模、断面结构等的依据。
其
内容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交通量分配(第四阶段)。
被称为“四阶段预测法”。
7.交通调查定义,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
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8.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
基础。
(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数据。
10.交通调查的内容: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
11.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
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12.交通量按照特性分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13.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4.车速调查常用术语:地点车速、行程车速、行驶车速、临界车速、设计车速。
15.地点车速调查的最小样本量公式——36页
16.区间车速调查主要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
17.交通密度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每(km。
车道)表示。
18.交通密度调查主要有出入量法和摄影法,后者又分为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和航空摄
影观测法。
19.交通延误有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固定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行程时间延误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20.样本容量的计算——47页。
21.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
基本术语:出行、出行起点、出行终点、境内出行、过境出
行、内外出行、小区形心、境界线、核查线、期望线、OD表。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
(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22.OD调查的种类: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
23.OD调查的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24.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质性。
(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
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
(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
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
25.调查精度检验:分隔核查线检验。
区域境界线检验。
把由O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
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
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心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店上实测的交通量相比,作为市内O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26.交通量自动调查机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和计数装置两部分组成。
检测器有超声波检测器、光电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感应线圈检测器、视频式检测器。
27.67页,9,10,11题。
28.我国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居民用地大类分为四中类,即一、二、
三、四类居住用地。
29.汉森模型——74页,劳瑞模型——75页,ITLUP模型——82页,最优化模型——84页。
30.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大致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等。
31.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32.道路网密度(km/km^2)=城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km)/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2).
33.道路网的可达性公式——96页,道路网连接度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公式
在——97页。
37.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的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
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其他。
38.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原单位法,求得原则有两种,一是个人单位法,二是面积原单位法。
2,聚类分析法。
3,个人分类方法。
原单位法——116页
39.增长系数法——127页
40.重力模型法——139页,定义,优缺点。
41.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152页,(选择题一定有)
42.集计分析与非集计分析的区别——161页,Probit模型——163页,Logit模型的IIA
特性——166页。
43.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ij),根
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流量x(a)。
交通流分配涉及一下几个方面,(1)将现状O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
(2)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将规划年O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方案的合理性。
44.交通阻抗,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
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45.Wardrop平衡原理(两个):第一原理定义,在道路的利用者都确切知道网络的交通状态
并试图选择最短径路时,网络将会达到平衡状态。
第二原理定义,系统平衡条件下,拥挤的路网上交通流应该按照平均或总的出行成本最小为依据来分配。
47.静态交通流分配,在交通流分配中OD矩阵是已知且确定的,不考虑其随时间而变化,因
此称之为静态交通流分配。
动态交通流分配,就是将时变的交通出行合理分配到不同的路径上,以降低个人的出行费用或系统总费用。
静,动交通流分配的区别:静态交通流分配是以OD交通量为对象、以交通规划为目的而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而动态交通流分配则是以路网交通流为对象、以交通控制与诱导为目的开发出来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