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 院校名称院校名称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北京语言大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 院扬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 安徽外国语学院院河北外国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重 庆南方翻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贤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达经济人文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 银川能源学院都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国家习俗与礼仪2017-02-21 h0ping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居民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讲阿拉伯语,并 且加入了阿拉伯联盟的国家。
阿拉伯国家也称阿拉伯世界,现有 22 个国家,分 布在亚洲的西部和西南部以及非洲的北部和东北部。
位于亚洲的国家有:伊拉克、 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联酋、 巴林和卡塔尔;位于非洲的国家有: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索马里、科摩罗和吉布提。
阿拉伯世界地处中东,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国际交通 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阿拉伯世界总面积约 1420 万平方千米。
阿拉伯世界拥有 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石油储藏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 62.1%,天然气 储藏量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 21.9%,阿拉伯产油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占有 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处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与阿尔及利亚和位于西亚的 也门、叙利亚、伊拉克及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均是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 文明古国,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如今又分别在七十七国集团、伊斯兰会 议组织和非洲联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战略地位、悠久的历 史文明、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令人瞩目,而与阿拉伯世界交织在一起的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等中东热点问题,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一)民族阿拉伯国家以阿拉伯人为主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伊拉克阿拉伯人、叙利亚阿拉伯 人和沙特阿拉伯人等。
此外,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库尔德人、柏柏尔人、土耳 其人和黑人等。
阿拉伯世界总人口约 3.7 亿。
(二)语言阿拉伯语是阿拉伯国家的官方语言。
阿拉伯语可分为正规语和方言,正规语在阿 拉伯各国都通用,方言是各国当地流行的语言。
此外,部分阿拉伯国家通行两种 官方语言,如伊拉克通行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
在一些阿拉伯国家里,少数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语言,如叙利亚的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分 别使用库尔德语、亚美尼亚语和土耳其语;摩洛哥的柏柏尔人使用柏柏尔语。
而 不少阿拉伯国家还通用英语或法语。
如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通用法语,阿拉伯联 合酋长国和巴林通用英语。
(三)姓名阿拉伯人的姓名一般由三节组成,其基本排列顺序为本人名、父名、姓(祖籍家 族或部落名等)。
如利比亚当代学者阿里·穆斯托法·米斯拉提,阿里为本人名,穆 斯托法为父名,米斯拉提表示其祖籍为米斯拉泰。
再如阿拉伯古代哲学家艾卜·尤 素福·叶尔孤卜·伊 本·易司哈格·肯迪,其中艾卜·尤素福表明他是尤素福的父亲, 叶尔孤卜为本人名,易司哈格为父名,肯迪意为来自肯德部落。
在古代,阿拉伯人的全名很长,本名后面有父名、祖父名,还有曾祖父名、高祖名等,犹如一张 家谱。
阿拉伯男子常选用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的名字)、 艾哈迈德(德高望重者)、艾敏(老实人)、拉赫曼(仁慈者)、阿卜杜拉(安拉的仆人) 等。
而阿拉伯女子常选用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母亲的名字阿米娜,先知妻子们的 名字赫迪杰、阿依莎、宰娜卜等,以及先知女儿的名字法蒂玛等。
阿拉伯人在正式场合用全名,平时只称本名。
但是,人们对众所周知的社会名人 却习惯称其姓,并冠以其职务或职称。
例如,埃及前总统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 尔,简称纳赛尔总统;利比亚大作家阿里·穆斯托法·米斯拉提,简称米斯拉提教 授。
(四)宗教绝大多数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但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占的比例不同。
阿拉伯各国穆斯林所属教派也有所不同。
例如叙利亚居民中 85%信奉伊斯兰教, 14%信奉基督教。
其中,伊斯兰教逊尼派占 80%(约占全国人口的 68%),什叶 派占 20%,在什叶派中阿拉维派占 75%(约占全国人口的 11.5%);也门穆斯林 中什叶派的宰德教派和逊尼派的沙裴仪教派各占 50%;埃及穆斯林 99.9%属逊 尼派。
黎巴嫩居民 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 信奉基督教。
此外,一些阿拉伯国家尚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如埃及约有 400 多万科普特人(古埃及人中保持基督教信仰者的后裔) 信奉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黎巴嫩 约有近半数居民信奉基督教,分属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 东正教等。
另有少数居民信奉万物有灵等原始宗教,而一些侨民则保持其移入该 国前母国的宗教信仰。
虔诚的穆斯林每天朝着麦加天房做五次礼拜,分别在太阳升起前、下午 1 点左右、 下午 4 点左右、日落后、夜晚进行,分别称作晨礼、晌礼、哺礼、昏礼、宵礼; 每周五下午参加由教长(伊玛目)领导举行的集体礼拜——聚礼。
(五)衣、食、住、行1.衣大袍是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
大袍衣袖宽大,袍长至脚。
它既是平民百姓的便服, 也是达官贵人的礼服。
大袍衣料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和聚酯纤维混纺等。
对于生活在炎热少雨地区的阿拉伯人来说,宽松舒适的大袍比其他式样的服装更 具散热护身的特点。
大袍犹如一个立式通风管,上下流动的气流可以带走人体的 汗水,使人觉得凉爽。
阿拉伯男子多穿白色大袍,而阿拉伯妇女常穿黑色大袍, 其中苏丹等国妇女也穿白色大袍。
阿拉伯人都习惯穿大袍,但各国阿拉伯人的衣着又有所区别。
如沙特阿拉伯、科 威特、阿联酋和巴勒斯坦等国的男士,常用白布缠头,并套上一个黑色头箍。
头 巾起帽子的作用,夏天遮阳防晒,冬天保暖御寒。
而也门人、阿曼人和毛里塔尼 亚人只包头巾、不戴头箍。
埃及、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男子很少包头巾, 常戴高筒毡帽。
此外,也门、阿曼、阿联酋等国流行男穿裙子女穿裤,而利比亚、突尼斯等国的男士则喜欢穿肥大的灯笼裤。
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不少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上班 时西装革履,回到家中再换上传统服装。
不少年轻人则常穿 T 恤衫、牛仔服、夹 克衫等。
也门和阿曼的成年男子常佩带腰刀,有的挂在腰带上,有的插在胸前特 制的宽皮带上,以显示男子汉的威武气概。
阿拉伯各国妇女的衣着也有所不同。
如沙特妇女的黑袍是一件宽大的黑斗篷;埃 及妇女的黑袍穿、披均可;苏丹妇女爱穿拖地长袍;利比亚妇女外出时,常用一 块类似披单的布(城市妇女多用白布,农村妇女喜欢用花布)把全身裹得严严实 实,只露出双眼或一只眼睛。
海湾阿拉伯国家妇女至今仍严守伊斯兰教教规,外出时戴黑面纱,以免被陌生男 子窥见自己的容貌,但她们穿的刺绣服装却相当华丽;而叙利亚、伊拉克、埃及、 利比亚、黎巴嫩等国的妇女很少戴面纱,在这些较开放国家的城市妇女,尤其是 现代女青年和上流社会妇女,常穿典雅的西装套裙和飘逸的连衣裙。
此外,也有 不少女学生喜欢穿长裤和牛仔裤。
阿拉伯各国妇女均讲究佩戴金银首饰。
在喜庆、 节日期间,她们佩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线,佩戴金鼻环、金耳环、 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脚镯与脚铃,有的富家女还在胸前佩一块上面镶有 宝石、珍珠的金胸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苏丹、突尼斯和利比亚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妇女,至今还保留文身(刺青)的 习俗。
她们一般在鼻子上用针刺细线条,然后抹上绿色或红色香膏;还常在两腮、 下巴、前胸、后背、手背、脚背等部位刺上星星、月亮、花朵等图案。
她们认为文身是成人成婚的标志,并使人吉祥如意和保持永恒的美丽。
2.食阿拉伯人的食品种类繁多。
他们以大饼、面包、米饭为主食,喜吃牛、羊、鸡、 鸭、鱼肉和鸡蛋等,忌吃猪肉、驴肉、狗肉。
阿拉伯菜也有冷热之分,热菜一般 以炖煮、熏烤为主;冷菜有切碎的西红柿、香芹菜,再淋上橄榄油制成的沙拉, 有羊肝、豌豆酱等。
阿拉伯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和烤鱼,这里略作介绍。
1) 烤全羊把一只肥嫩的羔羊宰杀后,去掉头、蹄,掏空内脏后塞满大米、葡萄干、杏仁、 橄榄、松子等干果和调料,放在火上烘烤到熟。
烤熟的羔羊外焦里嫩。
2) 烤羊肉串把洒上作料的羊肉块穿在铁钎上用火烤熟后,切成片夹在薄饼或面包里,配上洋 葱、西红柿等。
3) 烤鱼将活鲤鱼或草鱼由脊背处从头到尾劈开,去掉内脏,洗净,撒盐,用两头削尖的 木棒从有皮的一面插进肉里,把棒的另一端插在地上,竖立在用杏树、桃树等果 木树枝燃烧的火堆旁,大约烤半小时就呈焦黄色,并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这时, 把穿在木棒上的鱼取下来,皮朝下放在文火上再炙烤 10 分钟,就可拌作料食用 了。
阿拉伯人一日三餐。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穆斯林餐前都要说:“以普慈特悲的 安拉的名义。
”用餐后则说:“一切赞颂全归万物之主安拉。
”早餐一般是夹奶 酪的大饼或面包,喝一杯牛奶、茶或咖啡。
下午 2 点左右吃午餐,午餐主食通常 是加入黄油、葡萄干等其他调料的炒米饭,副食有烤鸡、烤牛肉、羊肉泥和白菜, 以及用黄瓜、洋葱、香菜等做成的杂拌汤。
晚餐以大饼或面包为主食,佐以豆角、 烤肉、沙拉、泡菜、果酱,另有蚕豆粥等。
阿拉伯人比较喜欢吃甜食。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吃抓饭。
抓饭是用羊肉、鸡肉、豆子、茄子、葡萄干、柠 檬、橘皮和香菜焖制的浅黄色米饭。
阿拉伯人吃抓饭时用右手。
现在的阿拉伯人 除了吃传统的抓饭仍用手抓外,吃其他饭菜时均使用刀、叉和勺子。
阿拉伯人禁忌饮酒,喜欢喝茶、咖啡、酸牛奶、柠檬汁和各种果汁等。
爱吃苹果、 桃、梨、椰枣、石榴、柑橘、无花果、西瓜、葡萄等水果。
3.住在城市里生活的阿拉伯人的住宅样式繁多。
如摩洛哥马拉喀什市居民以土筑成房 屋;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市部分居民习惯用石块砌成二层或三层的楼房;埃及、 利比亚富有人家普遍居住带庭院、筑有围墙的二层小楼。
此外,阿拉伯各国大、 中城市,均建有大批安装了现代化设施的住宅,既有层次不同的高层公寓,又有 规格统一的一层平房或二层小楼。
阿拉伯人的住宅式样千姿百态,造型各异,但室内布局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分别配有男女会客室,以便接待不同性别的客人。
过去,以游牧为生的阿拉伯人逐水 草而居,多住在帐篷里。
如今,活动在沙漠深处的游牧民仍然居住在低矮的帐篷 里,帐篷通常用驼毛或粗羊毛织成,多为黑色和深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