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问卷调查小二 Hei 传您好同学!感谢您参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是匿名的,所以请放心并如实填写您的答卷,谢谢合作!*您的性别是A、男B、女1、A、农村B、城市2、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你的态度是:A、充分信任B、比较信任C、不信任3、你经常看法律方面的杂志吗?A、经常B、不是4、你的权益受害时,你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么?A、会B、不会5、当你参加相关勤工俭学时,你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吗?A、有B、没有6、你是否认为法律是万能?A、是B、不是7、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A、非常有用B、一般C、基本没用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8、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A、电视上B、报纸上C、学校的课本上D、家庭的影响E、其他9、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B、用武力解决C、通过关系解决.D、感觉很委屈但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10、对于学校不允许到达法定年龄的同学结婚的做法,你的观点是?A:赞同B、不赞同11、你认为中国的现有法律满意吗?A、满意B、不满意C、基本满意12.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A、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 B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C 群众监督D 执法机关自我监督13你觉得法律能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A、能B、不能14、你经常参加关于法律方面的活动吗?A、经常B、有时15、甲、乙两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甲向乙借600元生活费,答应3个月后还,您认为甲应当写借条吗?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再次感谢您的参与!在校大学生生法律意识状况调查结论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5.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0.43%。
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
78.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
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
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
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
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
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2、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1)大学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
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
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3)有被动法律意识,欠缺主动法律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
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
譬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
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
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1)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
我认为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是他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
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铸下弥天大罪。
如果马加爵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给予更多的关爱,如果那些同学不去伤害他的尊严,如果马加爵的法律意识在强烈一些,那么马加爵事件就可能会避免。
处于像他这样境况和地位的人很多,采取像他这样极端手段的人却极少,无疑是他个人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缺陷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与他相似的那些人也可能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报复别人。
刘海洋事件就更说明了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了。
由此可知,在大学阶段,一定要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多进行一些心理教育,一些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犯罪现象。
(2) 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
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
毕竟,《法律基础》课只有有限的十几堂课,因此,我们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
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比从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考法律书籍。
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加强道德教育,是道德与法律意识共同进步。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通过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改善我国的法治环境,将依法治国的国策贯彻到底,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落实到实处。
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大学生对我国的法治发展有信心,能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进而了解法律的内涵,尊重法律的权威,能够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自觉维护法律的执行,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和爱法。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良好环境,使青年学子成为一个有理想、负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小二Hei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