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古今异义词【题文】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古今异义词的概念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词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3、词义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5、词义强化或弱化。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古今在意义上没有多大变化的词常常不是检测的内容;在现代汉语里不再使用的词,如陛下黔首等,也常常不在检测范围之内;还有一部分词,古今均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是检测的主要对象,由于古今异义,因而最容易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产生对文意的曲解。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体。
二、古今异义词的分类1. 词义扩大指除了古代那个意义保留下来外,或古代是专指或特指,今义的范围却扩大了。
例如:(1)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和黄河。
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涵义或表达的范围缩小了。
如由泛指演变为专指等等。
例:(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古义: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南指黄河以南。
今义:专指河北省、河南省。
(2)何乃太区区/感君区区怀。
(《孔雀东南飞》)古义:愚拙、凡庸;真情、挚意。
今义:仅指数量少,人或物不重要。
(3)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病梅馆记》)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古义:购买;悬赏今义:购买。
(4)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古义:原泛指一切金属。
今义:现专指黄金。
3.词义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
(1)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古义: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今义: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2)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而献身。
4.感情色彩变化这是指褒贬义的变化。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古义: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
今义: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5. 词义强化或弱化即词所表示意思的程度等加强或减弱了。
例: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义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狠,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深;今义表示的程度则更弱化了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今义表示埋怨、责备。
【学以致用】一、选择题1.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最接近的是()A.今齐地方千里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答案:D2.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养生丧死无憾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D.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答案:A4.加点词的意义古今基本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C.弃甲曳兵而走D.蟹六跪而二螯答案:B二、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乌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组是()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D(A项,代词,他的/助词,表祈使语气。
B项,代词,盗贼/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
D项,均为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却,反而竟然。
)3.C(题干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对象李迪,二是特征胆量非凡。
体现其才能,说明其受到报复,体现其对皇上的忠诚。
所以A、B、D三项错,C项正确。
)4.D(A项他应为其曾祖父。
B项立即错,是仁宗即位后。
C项李迪不畏众怒错,原文只是臣莫敢言,只提及章献深衔之。
)5.(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
(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
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曾经在他休假时。
忽传诏书命他到东门应对皇上。
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
当时连年蝗旱灾害,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就可以放松赋敛,民众不会劳苦了。
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一定拿出百万金帛借给三司。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不分内外,希望下诏赐给三司,以示恩德,何必说借。
皇上很高兴。
当初,皇上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
章献很怨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官拜给事中。
周怀政被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的罪责,臣都不敢进言。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却想这样行事。
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太后参与政事,将寇准贬到雷州,以李迪朋党勾结之名义,将李迪贬为衡州团练副使。
丁谓派人逼迫他,丁谓事败,李迪做河南府知府。
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现在我辅佐养育天子如此,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竞到了如此程度。
太后也很高兴。
李迪是贤能的丞相。
正当仁宗刚登基的时候,章献从上监视着朝政,很依附自己的才能,这对国家将有专制的祸患。
李迪严肃正直进言,能够使宦官和皇上亲近的人,不敢暗中观察,等待时机,实现非分之想。
而且仁宗君主的品德日渐达到,章献也保全了美好的名声。
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从这里就能看到了。
【资料链接】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汇总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有看的意思;还有照管、注意的意思。
)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
)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折连词)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
)1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1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1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义:更、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