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缺乳的中医辨证论治
1.缺乳,产后乳汁甚少或乳汁全无。

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缺乳多因素体脾胃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产生气血津液生化不足,乳汁生成无源,或素体抑郁,产时不顺,产后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经脉滞涩,阻碍乳汁运行等引起[辨证论治]
2.缺乳有虚实两端。

一般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者,多为虚证;乳房胀硬而痛,乳汁浓稠者,多为实证。

虚者补气养血,实者疏肝解郁,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一、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神倦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无乳可下,故乳少或全无;乳腺空虚,故乳房柔软,无胀满感;气血不足,阳气不振,脾失健运,故神倦食少;气虚血少,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

舌淡,苔少,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举例:通乳丹(《傅青主女科》)。

人参、生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七孔猪蹄
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冬养血滋液;猪蹄补血通乳;木通宣络通乳;桔梗载药上行。

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宣络通乳之效。

若纳少便溏者,酌加炒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止泻。

二、肝气郁滞型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乳脉淤滞,致令乳汁不得出而乳汁涩少;乳汁淤积,则乳房胀硬、疼痛,乳汁浓稠;肝脉布胁肋,肝气郁滞,失于宣达,则胸胁胀闷;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木郁克土,脾失健运,则食欲不振;乳淤日久化热,则身有微热。

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为肝郁气滞或化热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方药举例:下乳涌泉散(《清太医院配方》)。

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方中青皮、柴胡舒肝解郁;四物、天花粉养血滋液;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活络下;乳;桔梗、,草宣络通乳;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奏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之效。

三,痰浊阻滞
主证: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痰浊内盛证: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佐以通乳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漏芦散:漏芦、瓜蒌、蛇蜕
3 小结
缺乳的治疗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

母乳喂养是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婴儿发育的基础。

随着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分依赖代乳品而忽视了母亲喂养婴儿的神圣责任,对产后机体恢复及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从此,对缺乳产妇积极治疗,为哺乳期母乳喂养创造条件有着重要意义。

,辨证论治,对不同证型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并注意预防与调摄,取得了疗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