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有哪些?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1、分析教学内容2、学习者分析(学生)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4、教师分析5、教学策略的分析6、教学评价的设计各环节的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包括教的目标,也包括学的目标。
它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最后达到的一种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选用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
教学方法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
选用的依据包括五个方面,具体内容参照第二讲中的相关内容。
注意一个课时的教学往往不止一种方法,在设计方法时最好具体到每个子目或每个知识点上。
(如洋务运动一课中,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可以用辩论法,也可用图表对比呈现观点;洋务企业可用图表法;洋务企业的特点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评价可用讨论法)(3)教具的设计历史教具是历史教学必要的辅助手段,包括实物类教具、图示教具、多媒体教具等。
实物教具如小黑板、某种历史物件的模型或样品、有利于教学的其他具体物品;图片教具主要是一些历史图片、地图;多媒体类教具就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设施。
备课时要精心考虑可以选用的教具以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效果。
怎样进行板书设计,将在后一节讲述。
(5)、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是教师对已确定的教学内容怎样教及推进程序的一个总体思考,其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推进顺序。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的时间和学生活动的时间。
教师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提问、教具演示、板书等;学生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读书、回答问题(时间可灵活)、讨论、练习等。
对于这些活动什么时候做、用多少时间做都要有计划性。
②分配好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
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时间安排一般是这样的:组织教学1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左右、讲授新课30—35分钟、小结3—5分钟;布置作业灵活处理。
教学中应按这个时间安排进行。
③设计每个知识点的用时;④设计好子目间的过渡。
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使整个课堂节奏紧凑,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一个总体规划,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推进的前提。
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予以重视。
二、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特点?1、有利于教学情境创设;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3、有利于合作学习;4、有利于自主体验;5、有利于全员参加;6、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我认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一、明确教学内容:这里应写明版本、学科、单元、课时及课题。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里应该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就是任务,教学目标应该是可以预测的,这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可测的目标才能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
三、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确定是一定不能偏离主干知识,学生学不会的,应该有办法让学生学会。
四、教法:即教师如何“教”。
不同的教师,“教法”是不同的,但教师个人教学的艺术特点是确定教学实施策略的基础。
教师如何的“教”,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用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使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学法:即学生如何学,采取怎样的“学”的策略,才会保证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六、教学准备:与本节教学相关的工具,如课本、挂图、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
(二)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三)体验发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体验发现,巩固提高。
(四)拓展延伸: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五)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教学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
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
八、板书设计: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力求以尽可能简练、精当地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图表等表现手法,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丰富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概括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九、课后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的延伸,也是教学设计的必要环节。
客观公正的教学反思不仅能矫正教学行为,还能提高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学情分析都包含哪些方面?1.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
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2.分析学生的心里需求。
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里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预测。
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分析课堂效果。
真正的学情源自于课堂,最有效的学情分析应是对课堂教学的高度关注。
5.分析课后效果。
对学生课后的联系也是进行学情分析的重要依据,从学生对待练习的热情,可以感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这对确定学生再学习的起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对“光的反射”一节课进行教学背景分析《光的反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设置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光的反射现象,本节知识的学习,它既是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同时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
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
本节课我们重点讲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后面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生分析:前面学生已经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法:由于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多媒体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归纳法。
教学方式: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应用反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利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并且掌握在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激光手电筒、刻度尺、水、盆、平面镜、投影片、白纸、大头针、量角器、多媒体、白纸、图钉或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太阳,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月亮是光源吗?(不是)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见月光?(我们看见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光)(太阳、月亮图片)出示玩具小狗 (小狗图片)问题:玩具小狗会发光吗?(不会)那为什么我们还会看见玩具小狗?(因为玩具小狗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实验验证:桌子上激光笔、一杯水、平面镜、请大家动手试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刚才的实验结果,出示课件,得出结论。
建立概念:师生总结:光遇到另一种物质时一部分光改变原来传播的方向,但仍返回到空气中来,另一部分光虽然也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但折射到另一种物质中。
我们把前一种光发生的现象叫光的反射,后一种情况叫光的折射。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的反射,关于光的折射我们在下一章中学习。
(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建立概念)二、新课教学:1、光的反射现象:提出问题: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的表面时,就会发生反射现象。
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光的反射的实例?学生活动:互相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