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5篇教育案例分析之1:“打架事件”的处理今天学生打架了,为了一个小小的圆珠。
两个男孩子纠缠到了一起,一个流出了牙齿血。
等我出来发现的时候,两个男孩子都挂满了泪水。
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了,很生气地拉开了他们,其中一个还虎视耽耽地看着对方。
“为什么?”“他拿我的圆珠!”“很令老师失望,你们站在那里好好想想,我今天看到你们很失望,而且很难过!”他们就这样站到了教室后面,这时候正是放学期间,小朋友都走了,我拿了条凳子坐在他们前面看着他们。
大概等了五分钟,他们的气消了,我也是!我拉过他们的小手,说:“知道老师为什么难过吗?”一个小孩子说:“打架!”“一半对了!”“还有一半!”他们相视无语。
我就这样看着,忽然眼里有了泪花,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小朋友平时很乖,真的不是那种往死里打的人,我忽然觉得自己教育的失败。
“你是哪里人啊?”我问。
“安徽!”“你呢?”“湖北!”“知道吗,最多也只有三年的时间在一起学习了,也许他爸爸说明年就要转学,你们还能见面吗?”“不会!”小孩子异口同声地说。
“圆珠比同学之间的友谊更重要吗?”小孩子不说话,却哭了。
我看他们哭了,心里真的感动了。
“该谁说对不起?”小朋友握住了双手,笑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很多时候,小朋友打架,总会让我很难过,我第一句话都是说:“老师看到你们这样很失望,真的,很难过!”因为总是教育孩子别打架,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孩子间的真情总会让我感动!有时候开始还打着,过会儿就和好了,多么单纯的心!希望他们永远能这样!我的分析和思考:教育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都认错和表示和好了,老师也觉得成功了。
然而我们还是要问问,老师这样的处理发生的是真正的教育吗?打架是正常的,不怕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怕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还没有使其发挥教育意义就可惜了。
在这里孩子们为什么认错和和好了?有好多种可能的情况:比如,第一,这个老师很爱孩子,我们能在她写的案例里感受到,而且她在孩子们的心里很有威信,以至孩子们不愿意看到老师难过,所以只要老师说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失望和难过,学生就立即会就范并表示自己错了和愿意改正。
第二,就是当老师对孩子们表现出失望和难过的言语时,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因为孩子们总想老师喜欢自己的,如果让老师失望和难过了,说明自己的表现太差,老师可能会因此不再对自己友好,所以他们只好赶紧认错了来博得老师对自己的喜欢和爱心,以此来维持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心,求得自己在班级里的心理安全(可以设想一个孩子如果明确知道老师不喜欢他而且是他让老师对自己失望的,他在班级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第三,是老师天然的权威在起作用,孩子们知道打架是错,只要老师来处理,不管老师说什么都得认错,认错和和好可以使老师的教育过程尽快结束,所以他们也选择了承认错误。
第四,是老师利用了孩子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而让老师失望和难过,所以当老师说失望和难过时学生们很同情老师,于是也就只好认错和和好了。
等等。
其实,这里的孩子们认错和和好表面上看是问题解决了,这是班级管理者的逻辑,即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
这种思路没有错,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
因为孩子们是成长中的人,他们身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教师不能只以解决问题的高度来要求自己,我们还要有珍惜孩子们出现问题的机会的意识,还要具备使出现的问题不但得到解决,而且还能对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教育意义的能力。
这样做的话,我们对学生问题的处理就由解决问题式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教育和教化的高度。
第一、学生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老师没有必要为此难过、高兴甚至生气。
第二、老师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感觉,然后倾听他们各自对事件发生过程和原因的表达。
第三、根据学生表达的原因和行为,让他们自己分析那里合适或者那里不合适。
(有时为正义而战也是必要的,老师要对这样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求安全为重而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感受来要求他们道歉和认错的做法是不道德的)。
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保持不作为,如果你积极参与他们的思维过程,他们就会受你的暗示赶紧认错了事。
从而使他们失去对自己的问题和行为进行认识和思考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成长的机会。
第四,老师在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引导,比如他们认识到自己某地方有错,那么老师就要帮助他们确认这种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以及为什么是错误和对他们提出的改正错误的方法进行指导。
比如学生认为在打架事件中的某些行为是合理的,那么老师也要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是合理的等。
(案例中当老师要求学生说老师为什么难过时,学生直接说打架,这就是学生要尽快认错并结束教育过程的直觉反应,而老师说这样回答只答对一半时,学生对另一半是什么是毫无感觉的,而这另一半才是真正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可惜的是在案例中老师对这一半作用的发挥没有采取让孩子自行分析,而是采取了“友谊”重要的说教和暗示,这样教育的效果就立即打折了。
“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第五,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决定对事情解决的办法和以后的注意事项。
比如是否道歉,以后注意什么等等。
这样的教育是涉及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教育,才可以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真正的意义,老师若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富有耐心和爱心,则学生会因为感到老师在真正的帮助自己成长而形成更加美好的师生关系。
此时,一种真正的教育心态的土壤和氛围出现了。
教育案例分析之2:激励教育案例分析由于教师教育方法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位让所有教师都感到头疼的学生,若教师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定能够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
一、案例我班的张元同学,学习不认真,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并且他常惹是生非,做作业时,自己不认真,还要去影响别人,一会儿碰碰这个,一会儿动动那个,搞得其他同学不定心;看见别人做游戏,他也要挤上一脚,但又不遵守游戏规则。
批评他,他也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让每个老师感到头痛。
有一天,张元作业没做完,又在玩了。
看见我进教室,他马上回到位置上,装模作样做起作业来。
我走到他身边,正想好好地骂他一顿,他看见我,赶紧站起来说:“老师,我在做作业。
”听了他的话,我心想:骂他也没用,不如换个方式。
于是,我按住火气,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可能遇到难题了,所以去向同学请教吧?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同学。
来,老师和你一起来解决难题。
”我边说边在他身边坐下来,张元用不相信的眼神盯着我,看了好久,随后埋头做起作业来。
这次的作业虽然不是全对,但字迹端正,写得极认真,我破例给他的作业打了个优星,并鼓励他:“你今天的作业很努力,老师奖给你一颗星,相信你能成为优秀的学生。
”他再次用诧异的目光看着我,随后拿起作业本,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我作业得星了!我作业得星了!”这一天,张元学习特别专心。
张元自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课前从来不知道预习新课,我先向他提出第一个要求:“如果今天回去你能把课文读上二遍,明天,老师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书读完了,我表扬了他,随即又提出第二个要求:“上课时,如果你能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老师给你们小队加一颗星。
”他点了点头,上课时非常专心,我又表扬了他。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向他提出个小小要求,而我所提的要求,他通过努力就能达到。
渐渐地,他爱上语文课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案例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
”我坚信世上没有不成钢的铁,关键看老师怎样点拨“后进生”。
后进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较差。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有自己的人格,他们渴望尊重。
要求尊重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由于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较差,往往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这种矛盾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一种深深的痛苦,当他们得不到尊重时,他们就走向另一面,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破罐子破摔。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嘲笑刺痛他们的心灵,要知道身体的创伤能医治,而心灵的创伤则难以愈合。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一、把赞美送给学生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热情、向上的学生更是如此。
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作为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每班总有几个学生长得不是很招人喜爱,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的,看上去也没什么特长,一般情况下,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
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
二、把关爱送给学生记得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是孩子的老师,请记住,每一位孩子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了孩子们所关心、操心的情感世界.他的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转交了我们------作教师的人,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要是我们,作教师的人,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也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高于人性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所以,做好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宽容大度,在于师生间的情感交融,这就是爱的力量。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是必要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指点会让迷途中的学生感受到亲人一样的爱。
因为,只有把雨露均衡地洒向大地,才能使每一棵树苗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和灌溉。
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手势,一个关爱的眼神,……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请多给学生一点关爱和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关爱和赞美之中。
教育案例分析之3:对学生再多一点耐心——教育案例分析案例:本学期段考前的一个周五晚上六点四十,本班学生徐小宏请假,原因是生病,我觉得奇怪,白天还好好的,晚上就病了,而且该生本学期已不止一次在周五请假了,其中一定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