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层住宅楼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摘要】随着城市中高层建筑物的数量逐年增加,楼层越建越高,楼梯单体体量越来越大,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
高层住宅楼内的消防设施是住宅安全的保护神,对及时扑灭住宅火灾,最大限度降低火灾损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居民住宅消防设施保养不当或者损坏不能使用的情况却十分普遍。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完好率不高,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市民消防安全意识淡泊等原因,居民住宅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一直是个难点,致使居民住宅的消防安全系数偏低,导致火灾发生后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小火酿成大灾【关键词】高层消防设置管理对策
一、高层住宅楼典型火灾事故案例
案例一、2011年2月3日(大年初一)凌晨零时13分,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b座公寓楼发生火灾。
火灾是业主燃放烟花引燃b 座11层1109房间南侧室外平台地面塑料草坪,致使建筑外窗破碎,引燃室内可燃物,形成大面积立体燃烧。
案例二、2010年11月15日14时15分发生的位于上海静安区胶州路728号的一幢28层高层公寓楼火灾共造成58人死亡,70余人受伤。
从发生高层住宅火灾的情况来看,由于消防设施未能及时发挥作用,以及群众未能掌握正确的火场逃生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严重人员伤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影响较为恶劣。
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及消防设施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1)设计、施工不规范,留下“先天性”的火灾隐患。
有的高层建筑物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有的高层建筑物虽按相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标准进行了设计,但为了节省投资,擅自更改设计,减少建筑消防设施,从而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如:防火防烟分区不当,分隔不严,无防排烟设施,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问题较多。
(2)高层住宅建筑建设概况及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有的建筑固定消防设施使用时间较长,带病运行;有的建筑原有消防设施已被淘汰,生产厂家和施工单位已不存在,存在的问题根本无法修复;有的单位消防设施长期无人管理,甚至还将消防设施长期闲置停用;有的高层建筑管理人员不熟悉消防设施的运行原理和功能,存在不会操作、不会检查、不会保养等现象。
(3)群众主动实施消防违法行为较多。
多数群众日常忽视消防安全重要性,往往为了自身方便,随意将日常生活用品,电动车和生活垃圾杂物等堆放在住宅楼梯间或者公共疏散通道,将汽车停放在住宅小区公共通道或室外消火栓等附近,影响力消防车通行和消防设施使用,部分群众擅自挪用消防水带、水枪等物品,以上一系列行为都是群众主动实施消防违法行为,从而影响了公共消防安全,降低了公共消防安全系数。
(4)消防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由于受利益驱使,存在使用价廉、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以次充好的消防产品的
现象。
因消防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
三、抓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对策
(1)突出日常监管,确保高层公共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开展高层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政治专项行动。
对存在火灾隐患特别是较大火灾隐患的高层住宅小区,依法采取断然措施。
认真整改火灾隐患。
执法要做到依据准确、程序严谨,坚决克服执法中的随意性,切实做到依法监督,严格公正执法。
(2)加强行业监管,提升建筑消防设施维护水平。
大力推行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社会化维护保养机制,着力提升建筑消防设施维保行业整体业务水平。
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维保行业监管,依法严肃查处违反消防安全技术规定维修、保养消防设施的行为,坚决将一批资质不符合要求、技术不过关、信誉度不好的维保单位清理出市场,着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建筑消防设施维保行业氛围,严格市场准入门槛。
(3)加强物业监管,落实消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措施。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和加强社会专门物业管理部门建设和发展,让物业管理部门担负起包括商品房内部消防设施、住宅小区消防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公共性设施管理、维护和保养的责任,确保各项消防设施完好。
推行物业管理,将建筑消防设施纳入物业管理内容是治本的根本措施,只有落实了物业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消防设施损坏和丢失问题;同时要加强检查督促,发现损坏、丢
失现象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行政甚至法律责任。
(4)大力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住户和业主的消防安全意识。
必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和《湖北省消防条例》等消防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提升消防安全技能。
同时,要教育广大消费者购置消防安全设施合格的安全房、放心房,自觉抵制消防安全隐患房。
(5)形成合力共同打击盗窃、挪用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
从源头把关,联合监管,进一步发挥建设、房管、公安消防部门相应监督作用,落实隐患整改机制。
移交管理后,消防机构、公安机关、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单位保卫部门要联合行动,形成管理合力,在对窃盗、挪用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给予以严厉打击的同时,对收购建筑消防设施的行为也要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