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台湾问题的思考

关于台湾问题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授课学期2012 学年至2013 学年第一学期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学号201012501055姓名邓思靖任课教师苏明交稿日期2013年2月27日成绩阅读教师签名日期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关于台湾问题的思考关键字台湾大陆两岸经济关系合作发展闽台经济和平统一统一的方式和方法摘要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

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

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

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

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正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以说,这是两岸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台海问题可以说是自1949年以来一直困扰中国的一块心病。

1949年至今,台海问题几经讨论,两岸关系忽冷忽热,海峡形势有时迷雾一团,有时又晨光初露。

但总的来说,还是在波折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

尤其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的一国两制,真正为两岸发展指出一条明路。

那么新时期台海两岸形势如何?未来又将向什么方向发展?本文试图从两岸现状出发,对未来发展提几点设想。

近两年台海现状可以用几句话来总结:有摩擦,有互动,基本平稳,偶有波澜。

近年,台海更是出现了许多良性互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旅游交通等进展显著。

自2005年连宋大陆行的破冰之旅后,两岸高层也进行了多次友好访问。

民间交流更是不曾间断。

从开放水果市场到团团圆圆的赠送,从两岸开设旅游项目到寻根之旅盛行,早就证明台湾和大陆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情感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双方关系的进展还不大。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看,隐忧不少。

台海关系又将怎样发展?我认为要讲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台湾在当今形势下与大陆联系最为紧密的环节就是经济,其次还需要从几个具体的方面去分析。

首先关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台湾经济发展需要大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中国大陆经济的强劲崛起有力地影响了世界经济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格局,台湾经济作为一个高度对外依附的小型经济体,结构性问题日益突显,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主要需解决如下三大问题:第一、必须加快经济的对外开放。

台湾许多经济学者认为,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台湾经济要谋求继续发展,惟一的,也是成本最低的途径,是加快经济的对外开放,可以先从建立自由贸易港或自由贸易区着手,进而扩大到全岛,通过开放,吸收外资和技术,让台湾成为一个全球化或区域的科技研发中心、金融中心与运筹管理中心。

台湾紧邻大陆,两岸同文同种,面对大陆庞大的市场与商机,台湾的开放当然首先必须对大陆开放,才有可能成为外资进入大陆的据点,才能争取融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之中。

为此,实现两岸“三通直航”,加速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整合是必要的前提。

第二、必须强化服务业的技术功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台湾经济结构的三类产业中,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GDP的75%以上,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或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的经验,台湾经济必须转型为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才能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可是台湾岛内市场规模太小,诸多公营民营金融保险等机构在岛内进行恶性竞争,造成体质恶化,运用高科技能力不足,产品附加价值偏低,甚至为了谋生存,参与官商勾结,造成一系列问题。

由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阻,台湾经济依然沿续旧轨,高度依赖制造业出口,GDP增长的64%倚靠出口,而制造业又是资讯电子产业一枝独秀,而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此次台湾是亚太地区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失业率已飙升到5.85%,全年经济增长率据“行政院主计处”预估为-2.97%。

第三,必须加速产业升级。

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形势,台湾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是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提升整体产业的科技水准,必须发展具有未来性的新兴产业,如创意产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环保产业、纳米产业、数字技术产业等等,但是受制于岛内市场狭小的限制,虽然长期扶持,上述产业都难以形成规模,也无法如资讯电子产业那样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其出路在于进行两岸资源的整合,从事两岸科技合作与高科技产业合作,这就使得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的课题更为突显,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已愈来愈为重要。

二、两岸经贸合作迎来大发展台湾自李登辉1994年提出“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之后,以迄民进党陈水扁执政八年,推动了一条阻挠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拒绝两岸直接“三通”的反潮流的政策,不但使得台湾经济转型升级了无进展,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为加深,而且使得台湾经济长期陷入停滞衰退的困境之中,经济加速边缘化。

对于这些问题,国民党和马英九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决心拨乱反正,在两岸于一些政治问题上仍存在分歧的情况之下,两岸迅速达成了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共识,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马英九在岛内对于两岸经贸关系陆续作了一些松绑,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经贸关系取得若干突破性的进展。

首先,两岸基本上实现了“三通直航”。

两岸直接“三通”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重要关卡。

“三通”的实现必将大大增进两岸经济联系,促进两岸经济整合,方便两岸人员往来。

“三通”的实现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迎来大发展。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将实现双向投资。

根据第三次两会协商达成的共识,台湾承诺将积极落实两岸双向投资,今年6月将公布三大类101项投资项目。

双向投资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推动台湾岛内重大的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经与大陆合作,带动台湾的机场、港口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创造就业机会。

双向投资的实现,将带动外资回流,增进台湾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促进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实现较高速度的增长。

当然,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民进党出诸意识形态坚持和政党斗争的需要,对于大陆资本入台投资,采用非理性的手段进行杯葛和阻挠,而国民党当局对于两岸双向投资实际上也是谨小慎微的,在投资项目,持股比例,投资方式等方面,限制仍过于严苛,尤其在与双向投资相关的产品贸易、人员往来方面,仍有太多限制,所有这些都有可能减少大陆企业投资台湾的诱因,但两岸实现双向投资已是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相信随着两岸双向投资的实现和发展,台湾方面的相关限制也必将陆续减少、撤除,因为这对台湾经济发展有利,是绝对必需的。

第三,两岸将协商建立经济合作机制。

两岸经济合作尽快建立经济合作机制,以实现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与制度化,促进两岸经济整合,已成为两岸共同需要、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010年中国大陆将和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至2012年,日本、韩国也将加入,届时,亚太地区经济整合的格局将为之巨变,台湾只有与大陆实现经济整合,才能避免被边缘化。

从短期来说,两岸都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也在此要求两岸加强金融合作、经济整合。

基于此,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晤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双方达成共识,将在今年下半年,两会就签订综合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问题进行沟通,争取在明年签订协议。

综合经济合作协议一旦签定,将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正常化、制度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两岸经济合作将建成一个稳定的框架,两岸经济合作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经由双方互相减少限制乃至减免关税,逐步实现资金、人才、服务、物流等各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将有力促进两岸产业内和企业内的分工合作,降低生产成本,合作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三、闽台经贸合作的重大机遇综上所述,两岸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已是势不可挡的强大洪流,至少在马英九四年任内,合作的态势都将持续发展。

以目前岛内的政治态势,两岸解决政治上若干分歧的问题,依然具有不小的困难,推动并强化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仍将是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点。

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国务院适时通过并公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海西建设带来了强劲的东风。

这是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重大机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随后赋予广东、福建率先对外开放,为福建发展带来了第一次重大机遇。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福建经济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此基础上,海西建设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形势,充分利用中央的大力支持,牢牢把握新的第二次重大机遇,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更辉煌的未来。

为此,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似应在下列三点上着力:第一,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

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优势所在。

面对亚太地区经济整合和大陆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格局、新态势,海峡两岸经济区应该在战略上定位为对全球、对亚太地区开放,从而具有最高开放度的经济区。

只有高度对外开放,才能与台湾对接,并增强闽台经济整合的内在动力,在未来的亚太经济中确立自身独特的定位与功能。

也只有高度对外开放,海峡西岸经济区才能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合作,并成为周边地区乃至中西部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目前台湾对于开展闽台经贸合作,除了仍受意识形态干扰和影响之外,重要原因还由于福建经济腹地有限,经济特色和战略地位还不够突显,战略上高定位的对外开放,将增强海西对外资的吸引力,发挥福建对侨优势,加强与东南亚、东北亚的经济关系,自然而然将形成闽台经贸合作的格局。

第二、加强与台湾的经济整合。

两岸“三通”基本实现之后,闽台之间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得以彰显,闽台经贸合作应该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核心、最紧密的区域,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枢纽和衔接地区,成为两岸经济融合度最高的地区。

为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从实现闽台经济整合、建构闽台经济合作机制(例如具有两岸特色的闽台经济共同市场)着眼,规划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闽台创意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合作,产业对接和分工合作。

只有从实现经济融合的高定位、高起点着眼,大胆先行先试,才能尽快让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促成海峡经济区建立,成为东南沿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