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米公园思想及案例
解构主义在园中应用
• 拉维莱特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 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 • 点——点的体系由呈方格网布置的、间距为120m 的一组 “疯狂物”(Folies)构成。它们都是以红色金属为材料, 分布在整个公园中,是3个大型公建的建筑空间在园林中 的一种延续和拓展。
THANK YOU
• 第三,基于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屈米提出可塑 性空间的公园设计思路。他认为,城市处于不断 变化之中,公园及其周围土地的利用方式未来难 以预料,城市的发展往往造成公园因多次改造而 难以协调。而能够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自身协调 性和可塑性的公园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 ——在设计时应该有前瞻性,与场地的发展结合。
解构主义分层图解
屈米与其独特的公园理念
• 屈米认为公园应该是多种文化的汇合点,在设计上要实现 都市化、快乐(身心愉悦) 和实验(知识和行动)三种统一的 观念。由于公园处于巴黎的近郊地带,周边多为世界各地 的移民,为了满足这一文化要求,公园强调了“混合”的 特性,将科学活动,文化展览,工业发展,娱乐休闲,科 学教育,音乐欣赏与艺术等相结合;将高雅与通俗,贵族 与平民,本土文化艺术与异国文化艺术综合起来,强调文 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复合性以及大众的行为方式,为游客 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其能被不同的公众所接受。
面系统
充满人性化与几何感的设计
小品
自行车小品,地上突出的一部分巨大的自行车轮子体 量,赋予场地可参与的趣味性。
• 此外,屈米突破了传统城市园林和城市绿地观念的局限, 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城 市分离的传统,把它们当作一个综合体来考虑。他将拉维 莱特公园设计成了无中心无边界的开放性公园,没有围栏 也没有树篱的遮挡,整个公园完全的融合到了周边的城市 景观中,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20世纪可以算是新型的城 市公园。 • ——无中心无边界的做法有创意,是因地制宜的考虑,与 环境融合。
公园评价
• 拉维莱特公园的“解构主义”的设计手 法,实际上就是用一种解析的思路,将 传统形式的园林分解成各个元素,再用 新的功能把这些元素重新组合起来。沿 着这样的思路,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 出了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试图通过 对这三个体系进行叠加和组织,来形成 一种新的园林结构,这种手法曾在20世 纪60至70年代十分流行。可以说拉维莱 特公园是一个主要以建筑元素和硬质材 料构建的园林。
屈米与解构主义
• 建筑师出身的伯纳德· 屈米,在设计中能够跳出传统的设 计构思手法和结构,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如中心等级、 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形式美规则,采用解构主义的手法, 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 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 构。这种设计方法有效地处理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 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 • 所谓解构主义,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 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合的原则却不再遵循 传统的均衡与稳定,而是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案例分析
——屈米公园设计思想体现
• 拉维莱特公园。公园位于巴黎东北部,远离城市中心, 规划范围5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5公顷,是巴黎市 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
鸟瞰图
公园内建筑
场地概况
• 公园原址是一块由铁路、公路、城市运河和城市住区所界 定的老工业用地,于1867年在原址建设了牲畜屠宰厂及批 发市场,此处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公园虽处于城市边缘,但是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 铁线与巴黎中心区相连,巴黎发达的交通系统让公园牢固 地镶嵌在整个城市体系之中。设计师还利用这种交通便利, 将公园的出入口设计在地铁出入口的旁边。公园用地上有 两条开挖于十九世纪初期的运河,将全园一分为二,分成 南北两部分。 • ——与场地的区位有相似性(城市边缘,交通便利)
线系统
两条架空的长廊,连接园内各个建 筑和主题园,形成园内的两条主线
连接公园内各个小主题园的曲折 园路
线性的林荫大道
•
面——的体系由10 个象征电影片段的主题花园 和几块形状不规则的、耐践踏的草坪组成,以满足 游人自由活动的需要。10个主题花园风格各异,各 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 裂感,充分的体现了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这10 个主题花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竹园、 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藤架园、水园、少年 园。其中沙丘园、空中杂技园和龙园是专门为孩子 们设计的。 • ——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在面的前提下形式与功能 结合,充满人性化。这是我们莱特最具标示性的特征 园内由120mx120m的网格相交,每个交点设 立一个10.8mx10.8m的红色构筑物,屈米称 之为folly。这26个folies构成了园内的点 系统。 26个鲜红的folies除了作为标志 点和某些特殊功能外,里面还安排了许多 活动。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 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 。
周边环境分析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市场大厅
公园平面图
• 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定位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 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 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 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 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 • 由于公园的现状并非是一块空地,而是由三个已建或正在 建设的大型建筑和呈十字型交叉的河流组成,这给公园的 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限制性。如何将同样是公园重要功 能的建筑融合到整个公园的氛围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公园 中现有的优美的河流景观,都成为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要 思考的问题。 • ——场地原有特色突出,也有很大的限制性。 • 但建筑残破,无保留必要。相比之下保留场地精神 • 更为关键。
• 首先,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城市 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 构,改变园林和城市分离的传统。这一结构并非停 留在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 而是要做到城市里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 市的格局和建筑。 • 其次,屈米提出了“昼夜公园”的概念。应借助美 丽的夜景吸引公众夜晚到公园中来。由此带来的人 气又避免公园成为夜晚的犯罪多发地,起到改善社 会治安的目的。——应该采用的新理念,提高公园 的利用率。在我们的设计中应该利用。
• 线——三个体系中的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 它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 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被称为“电影式 散步道”的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 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 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 动感,打破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 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