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ACCESS窗体的概念和作用
ACCESS窗体的概念和作用
绑定列
限于列表 是否锁定
确定组合框是接受输入的任何文本,还是只接受与列表中的值 匹配的文本。如果想允许将用户输入的新值添加列表中,可将 该属性设为“否”
指定组合框是否只读,“否”的话可读写,“是”为只读,默 认“否”
5.命令按钮
命令按钮用来响应用户的鼠标事件, 启动系统的各种应用。Access允许用户创 建各种用途的命令按钮,其主要操作是由 Access宏或VBA程序完成的。 使用命令按钮向导可以创建确定功能 的命令按钮。
5.2.1 自动创建窗体
1.使用“自动窗体”
使用“自动窗体”功能是创建数据维护窗 体 最快捷的方法,它可以快速创建基于选定表 或查询中所有字段及记录的窗体,其窗体布局 结构简单规整。区别于其他窗体创建方法的是, 自动窗体创建时,需先选定表对象或查询对象, 而不是在窗体对象的窗口下启动向导或进入窗 体设计视图。
控件向导 按下,可在创建新控件时同时启动创建该控件的“控件向导”,方便新建
控件的属性设置等
标签 文本框 选项组 双态 键 组合框 列表框 选项卡 图像
当需要在窗体上显示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时,通常使用标签控件(也叫独立 标签) 既可用于显示和编辑字段数据,也可以接受用户的输入 主要和复选框、选项按钮或切换按钮等双态控件结合起来使用,组成选项 按钮组。选项组控件可以在一组并列项中选中其中一项,实现单选 用来显示表或查询中的“是/否”值
指定用何种字体显示文本,默认宋体
指定标签是否可见,默认“是” 指定标签的背景是否透明,当标签设定为透 明时,可以显示标签后面的内容
3.文本框
文本框控件一般与内存变量或字段变 量相联系,用于输入或编辑相应变量的数 据。文本框最重要的属性是“控件来源” 属性。若设置文本框控件的“控件来源” 属性为已有的内存变量名或由窗体的“记 录源”属性指定的数据表中的字段名,则 在窗体视图下对文本框内容的编辑不仅会 回送给内存变量或字段,还会保存在文本 框的“默认值”属性中。
4.组合框与列表框
使用组合框或列表框控件可以让用户 直接在列表中选择所需数据,提高了数据 录入的速度和准确率。这两种控件的形式 和功能相似。在形式上组合框多了一个下 拉箭头,单击下拉箭头后将显示一个下拉 列表,可以显示更多的数据项;在功能上 的区别是前者可读写,后者只读。
组合框的常用属性及说明
属 性 控件来源 说 明 设定组合框的数据来源,非空的话则为绑定型控件
组合框控件可看做是列表框控件和文本框控件的结合 用于当输入或显示的数据来自一组固定的数据或某个表或查询的字段时 当窗体中的内容无法在一页中全部显示时,使用选项卡进行分页,每一页 上可以有一个分类标签 用来在窗体中显示静态图片
4.字段列表
通常窗体都是基于某一个表或查询建立起 来的,因此窗体内控件显示的是表或查询中的 字段值。在创建窗体过程中当需要某一字段时, 单击工具栏中的“字段列表”按钮 ,即可显 示“字段列表”窗口。例如,要在窗体内创建 一个控件来显示字段列表中的某一文本型字段 的数据时,只需将该字段拖到窗体内,窗体便 自动创建一个文本框控件与此字段关联。
6.复选框、选项按钮、切换按钮 和选项组
复选框、选项按钮和切换按钮都可以 用于多选操作,它们功能相似,形式不同。 当这三种控件和选项组控件结合起来使用 时,可实现单选操作。
选择多个 数据源
“从主表查看数据”决定生成主/从窗体
确认从主表 查看数据
5.2.3 创建图表窗体
1.数据透视表
轴是数据透视表窗口中
的一个区域,它可能包 含一个或多个字段的数 据。在用户界面中,因 为可以向轴中拖放字段, 所以它们也被称为“拖 放区域”。数据透视表 有4个主要轴,每个轴都 有不同的作用。4个主要 轴分别为“行字段”、 “列字段”、“筛选字 段”和“汇总或明细字 段”。
2.使用“自动创建窗体”
利用Access提供的“自动创建窗体” 向导,可以创建3种形式的数据操作窗体: •纵栏式窗体 •表格式窗体 •数据表窗体
5.2.2 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使用“自动窗体”方便快捷,但是内容和 形式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更为复杂的要求。 使用“窗体向导”就可以更灵活、全面地控制 数据来源和窗体格式,因为“窗体向导”能从 多个表或查询中获取数据。
代码
属性 生成器
.工具箱 33 .工具箱
工具箱是窗体 设计时最重要的应 用,通过工具箱可 以向窗体添加各种 控件。控件是窗体 中的对象,它在窗 体中起着显示数据、 执行操作以及修饰 窗体的作用。
控件按钮说明
按钮 名称
选择对象
功能
按下,表明工具箱中已有控件被选中,鼠标的箭头变成十字光标,可在窗体上生成新 的控件;弹起,光标变回箭头形状,可选中窗体上的控件或设置属性等
2.窗体的基本属性
属性名称 说 明
记录源
标题 默认视图
指定窗体的数据来源,可以是表或查询的名称。如果指定了记录源, 则字段列表可用,根据系统定义的字段映射规则,可用鼠标把字段列 表上的字段拖放到窗体上创建相应的控件 整个窗体的标题,显示在窗体的标题栏上 指定窗体打开后的视图方式,有“单个窗体”、“连续窗体”、“数 据表”和“数据透视表”。其中,“单个窗体”是一次只显示一条记 录,而“连续窗体”一次可显示多条记录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特殊的 表,用于从数据源的选定字段 中分类汇总信息 。数据透视 表的两个主要元素是“轴”和 “字段列表”。
字段列表的功能与查询或
窗体中使用的字段列表的功 能很相似。它根据窗体的 “数据来源”(Record Source)属性来显示可供数 据透视表使用的字段。
2.数据透视图
数据透视图是一种交互式的图表,功能与 数据透视表类似,只不过以图形化的形式 来表现数据。数据透视图能较为直观地反 映数据之间的关系。
不启动控件向导 启动控件向导
将鼠标移至窗体上,此时鼠 标光标变为“+”号(标示新 建控件的左上角位置);按 下鼠标左键,向右下方拖曳 鼠标,窗体上将出现一个方 框,当所画方框达到合适大 小(新建控件的大小)时, 松开鼠标左键。
在创建控件时将同时启动相 应的控件向导,向导可帮助 用户设置控件中数据的显示 格式,光标位于控件(获得 焦点)时是否启动中文输入 法,定义控件的名称等。
文本框的常用属性及说明
属 性 说 明
控件来源
文本对齐 输入掩码 默认值 有效性规则 是否锁定
设定文本框的数据来源,非空的话则为绑定型 控件
指定文本框的内容是采用左对齐、有对齐、居 中还是分散对齐 创建字段的输入模板,规定数据输入的格式 用于保存文本框中的值,它的初值可决定文本 框中值的数据类型 规定输入数据的值域 指定文本框是否只读,“否”的话可读写, “是”为只读,默认“否”
控件的基本操作 –选取控件
当鼠标光标在窗体上为箭头形状 时(此 时工具箱中选择控件按钮为选中状态),可以 在备选控件上单击左键选择窗体上的控件,从 而实现改变控件的大小、调整控件的位置等操 作。
控件的基本操作 –改变控件大小
选中窗体上的控件,控件四周会出现8个控 制点,当鼠标光标靠近任意控制点变成双向箭 头时,就可以按下鼠标拖曳,调整控件大小,
控件的基本操作 –调整控件位置
选中控件后,当鼠标光标变 成手掌形状时,按下鼠标左 键可以用来移动整个字段, 包括文本框控件和其关联的 标签控件可以同时移动, 如果只是要移动标签控件或 文本框控件时,需要将光标 移到需独立移动控件的左上 控制点,鼠标光标会变成手 指形状,此时按下鼠标左键 可独立拖动该控件到需要的 位置。
1.创建单一数据源窗体
在“窗体”对象窗口中,双击“使用向导创建窗体”, 或从“新建窗体”对话框中选择“窗体向导”选项,弹 出“窗体向导”第一个对话框。
选择一个数 据源(表或 者查询)
2.创建涉及多个数据源的窗体
使用向导创建窗体更重要的应用是创建涉及多个数 据源的数据维护窗体,也称此类窗体为主/子窗体。如果 这些不同数据源之间的数据存在关联,那么就可以创建 带有子窗体的窗体。
5.3 窗体的设计
在创建窗体的各种方法中,更多 的时候是使用窗体设计视图来创建窗 体,这种方法更直观、更灵活。创建 何种窗体依赖于用户实际需求。在设 计视图下创建窗体时,用户可以完全 控制窗体的布局和外观,准确地把控 件放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它们的格式 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5.3.1 窗体设计视图
2 标签
标签控件主要用来在窗体上显示一段 固定的文字,用作提示和说明。它没有数 据源,只要将欲显示的字符赋给标签的 “标题”属性就行了。
标签的常用属性及说明
属 性
标题 前景色 文本对齐
说 明
指定标签的标题,即需要显示的文本 按钮启动颜色面板来选择 指定标题文本在空间中显示时的对齐方式
字体
可见性 背景样式
行来源类型
行来源
与“行来源”属性一同使用,使用该属性可以指定行来源的类 型(“表/查询”、“值列表”、或“字段列表”)
如果设为“表/查询”,则指定表、查询或 SQL 语句的名称; 如果设为“值列表”,则指定列表的输入项(多项之间以分号 隔开);如果设为“字段列表”,则指定表或查询的名称 指定哪一列与“控件来源”属性中指定的基础字段绑定。当在 列表中选择一项时,该列中的数据将存储在字段中。如果隐藏 了该列,则该数据可能会与列表上显示的数据有所不同
记录选定器 显示/隐藏记录选择器
导航按钮
分隔线 弹出式
显示/隐藏导航按钮
窗体各节之间的分隔线条,可设置是否显示分隔线 弹出式窗体的特点是该窗体不管是否为当前窗体,都会置其他窗体之 上
5.3.3 常用控件的使用
1.控件的基本操作 –添加控件
在窗体中添加控件有两种状态:工具箱中的“控件向导”选 中的状态(启动控件向导)和“控件向导”非选中的状态。
第5章 窗体的概念和作用
5.1
窗体概述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