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实现教育公正,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自觉进行人生修养
自觉进行人生修养首先是由公正的价值依赖性决定的。
就是说如果没有价值观上的必要修养,理解和实践公正一开始就是不可能的。
教育公正更是如此。
没有价值自觉,就没有教育公正。
教育公正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一个适当地对人对己的问题。
对人对己的公正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宽阔的胸怀和高度的使命感,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抵制压力坚持公正的勇气。
公正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实现的道德原则。
但实际上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不具有较高人生境界者很难完全实现公正原则。
公正的含义之中,“公平”与“正直”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前者指对人对己都应当一碗水端平,而后者则是指一个人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品质。
一个自私或有偏见的教师很难作到教育公正。
一个明哲保身、不能坚持真理的教师也难作到真正的教育公正。
要实现教育公正,首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公正的人。
所以教师的道德和心性修养十分重要。
2.提高教育素养
教育公正的实现不能仅仅是一种心理的东西,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实践的法则。
比如形式上的教育公正和实质上教育公正的矛盾怎样解决,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原则的选择问题,它实际上主要是这一原则的实现方式的寻找的问题。
所以,教师的公正的实现,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技能上的素养。
3.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惩戒权一直是教师的职业权力和工具。
除了要注意努力作到公正惩罚以外,我们还必须尽量控制地使用惩罚的方式。
如何控制惩罚的量本身也涉及教师的教育公正原则。
滥用惩罚同样是不公正的表现。
所以惩罚的度如何把握、惩罚的公正怎样落实都是教师要努力探索的课题。
4.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公正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全部问题。
比如再公正的惩罚仍然是会对学生造成身心上的伤害的措施。
所以就必须有相应的补救措施。
又比如,学习生活中始终存在竞争。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我们知道,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胜者就只能是少数。
那么,对那些在竞争中落败的学生怎么办?所以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
教师用这一结合既可以增强教育公正的教育效能,也可以同时教会学生做一个既公正又仁慈的人。
二、教师的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一般教育原则的另外一种论证与说明?
论述如下:
1、公正是教师的一种重要品质
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它表现在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学生等人际关系之中。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是教师公正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公正。
如果对待教育对象做不到公正,其他的公正努力也就没有意义。
2、教师的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
教师能够对人对己作到公正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公正处理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就会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则有利于协调不同的教育职能,形成教育集体的良好心理氛围,从而形成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的内部环境;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教师公正的重点,这一种教师公正则有利于直接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
比如在实际教
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偏爱和对所谓差生或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后进生出于一种反抗心理,往往会强化其“捣乱”的倾向。
其结果当然是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最终是不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的。
3. 教师的公正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公正是人格的脊梁。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这句话虽然是对从政者说的,但对教师同样适用。
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管理者。
如果教师的行为是不公正的,除了同行、领导的舆论、谴责和制度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影响教师的威信。
由于学生对教师公正品质的期望很高,教师公正与否,当然影响他在学生心目着的形象。
一个没有威信或威信不高的教师注定将成为一个成就不高的教师。
4.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
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个体,另一个是对学生集体。
对个体而言,教师公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之一。
比如,教师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忽视或其他不公正的对待就既不利于优等生又不利于后进生的积极性的发挥。
对前者的溺爱会助长其骄傲和浮躁的情绪,丧失其不断进步的动力;对后者的忽视当然更会损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本来就可能不高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生集体来说,不公正的教师行为会人为地造成学生集体的分裂。
其结果当然是集体生活和集体建设的动力减退、集体对学生个体在德育和智育诸方面的教育性降低。
5. 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由于公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所以教师公正本身直接构成德育的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选择公正的生活准则,他自己就必须首先作到为人处事的公正无私。
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公正、无私、善良、正义的代表,对教师有非常美好的期待。
这一美好的期待决定着当教师在与他们的交往中作到公正办事时,他们就会感觉到公正的美好和必要,从而奠定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努力追求道德公正的心理基础。
反之,当他们原本有着美好期待的老师不能公正无私时,不仅会伤害他们对于老师的美好的情感,而且会让他们怀疑显性道德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公正本身的合理性,从而妨碍他们的道德成长。
5.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首先,教师的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公正直接从属于社会公正。
比如在招生、评价等问题上,能否公正对待一切对象就是一个直接的宏观的社会公正问题。
有些公正形态虽然属于微观的问题,但也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
比如,课堂上的公正,虽然涉及的不过几十个人,但它一样属于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
如果考虑到几十个学生可能联系到的人群,则这一公正涉及的面会更为广阔。
其次,根据杜威的观点,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因此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起点。
如果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不能感受应有的公正存在,那么学生将很难建立起公正的信念,最终会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所以教师能否实践公正关系到一个社会公正的实现及其程度。
终上所述,教师的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一般教育原则的另外一种论证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