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萌芽、形成与元杂剧的繁荣1、戏剧:戏剧是将曲词、说唱、舞蹈、音乐、表演、甚至杂技、武术、美术等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具有高度综合性艺术特征的一种文体。
2、戏曲分为萌芽、滋长、发展、成熟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3、关于戏曲的起源,学术界有巫优说、原始歌舞说、傀儡说及外来说等。
4 、作为古代戏剧诸要素之一的歌舞,兴盛于原始社会。
5、《踏摇娘》是带有具体故事情节的歌舞表演。
6、以科白滑稽为主的参军戏源于后汉。
7、宋代戏曲的典型范式是宋杂剧,包括宋杂剧、南宋官本杂剧和金院本。
(南宋官本杂剧是北杂剧的延续和发展)8、宋金杂剧包含歌舞戏、滑稽戏、说唱、杂艺诸因素在内的综合性艺术样式。
9、宋金杂剧的形制特征:(一)表演故事。
有的是有头有尾的故事,有的是故事的片段;(二)、滑稽调笑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有杂剧演出便有科诨;(三)、歌唱、说白、舞蹈、武技等多种表演方式都得到应用;(四)、音乐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五)、多与百戏同时演出。
10、正杂剧(偏重故事表演、综合性较强)呈现的表演特点:用北曲演出,但套曲使用多寡尚无定制,演员分工更细、形成以人物类型划分的脚色;故事性明显增强,注重化装和人物造型,加入乐器伴奏,有了专供演出的戏台。
11、宋金杂剧是元杂剧的早期形态。
12、诸宫调流行于北宋中期,首创为孔三传,诸宫调作为叙事体的通俗讲唱文学。
13、诸宫调与北杂剧的不同:诸宫调用第三人称,而北杂剧用第一人称,以便抒发戏剧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4、诸宫调不仅广罗各种传统音乐的曲调,也把传统音乐中原有的各种曲牌联套的形式加以发扬广大,使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一种既有曲调变化,又有宫调变化的联套体制。
(诸宫调是元明以来杂剧的传奇之鼻祖)15、元杂剧兴盛的标志:(1)、作家队伍的壮大和优秀杂剧作品的陆续上演,也是元杂剧繁荣的显著标志和重要实际的体现。
(2)、专业性剧团与职业性演员的出现,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标志,也是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
16、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高度的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合,是繁盛的重要条件。
17、元杂剧的体制特征:剧本结构、音乐体式、角色与演出体制。
18、剧本结构:(1)元杂剧包括唱词(曲文)、宾白、和科介三部分。
其中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和主干。
(2)剧本的基本组织行使可以概括为四折一楔子。
一本四折是指一个剧本可以采用不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期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故事发展中首尾相连的四个环节。
(3)元杂剧剧本的文学要素,主要体现在唱词和宾白两方面。
除唱词和宾白之外,元杂剧又有科(介)或科范。
19、音乐体式:主要是指元杂剧的宫调及运用问题。
元杂剧采用的宫调只有9个:仙宫调、中吕宫、男吕宫、黄中宫、正宫、双调、越调、大石调,统称:“北九宫”。
20、脚色与演出体制:旦、末、净、杂(一本戏中的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为正末,女主角为正旦)。
第二章元杂剧的分期与发展1、杂剧的派别:本色派、文采派。
2、本色派:曲词朴素、多用口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豪放激越派:关汉卿、高文秀、纪君祥等(2)敦朴派:郑廷玉、武汉臣、秦剪夫等(3)温润明丽派:杨显之、尚仲贤等3、文采派:曲词藻丽且多用雅言,可以分为两种(1)绮丽纤侬派: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2)、清奇清俊派:马致远、李寿卿、宫天挺等4、元杂剧兴盛时期的创作(一)忧患与怀旧心态:元代前期的历史剧(1)“四大历史剧”《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
(2)元代历史剧中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历史兴亡的伤悼与反思,对民族正气与英雄主义的礼赞与呼唤,对强权肆虐。
(二)、愤世之情与救世之念:元代前期的社会剧《窦娥冤》是元代前期社会悲剧的光辉代表作,王国维说它是“即列之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潇湘夜雨》是杨显之的著名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
《秋胡戏妻》是石君宝的杂剧代表作,是社会道德剧的代表作。
(三)、怫郁、冀盼心态的滋长:元前期的公安剧和绿林剧(1)元代前期著名的公安戏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后庭花》、《灰阑记》、《磨合罗》、《生金阁》、《救孝子》等。
(2)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现存包公戏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水浒双壁”是指《李逵负荆》、《双献头》(四)、在生存困境总的躁动自恋心态:元代前期的婚恋杂剧(1)元代初期婚恋杂剧的题材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士妓之恋,才子佳人之恋,人神之恋。
(2)关汉卿的《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是元代士妓之恋杂剧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
此外,石君宝的《曲江池》、《紫云亭》,张寿卿的《红梨花》,戴善夫的《风光好》,马致远的《青衫泪》等都是元代前期士妓之恋杂剧中的优秀之作。
(3)才子佳人之恋戏剧代表作:关汉卿的《拜月亭》、《望江亭》、白朴的《墙头马上》、石子章的《竹坞听琴》等等。
(4)人神之恋戏剧代表作: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两部作品被称为“神话双壁”。
5、元杂剧过渡时期的创作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题材方面,呈现出文人剧、爱情戏、神仙道化戏并峙,艺术风格方面,文采派占有重要位置。
(一)、士精神的高扬:元中期的文人剧堪称文人剧名作的有《荐福碑》、《王粲登楼》、《范张鸡黍》、《扬州梦》、《金钱记》、《渔樵记》、《冻苏秦》、《贬夜郎》、《贬黄州》等近10种。
(二)主题的升华和变换:元代中期的爱情剧四大爱情剧:《西厢记》、《倩女离魂》、《拜月亭》、《墙头马上》(三)仕进理想幻灭的困扰:元代中期的道化隐逸剧代表作:《岳阳楼》、《黄粱梦》、《铁李拐》神仙道化剧是因儒业废弃而陷入苦闷和彷徨的失意文人用宗教神秘主义的世界观观察社会、反思历史与现实,谋求摆脱人生困境,寻找价值实现的替代方式的精神产物。
6、元杂剧的摔蜕时期的创作(一)伦理文化体系的重构:元代后期的家庭道德剧最具代表性的有秦剪夫的《东堂老》(是秦剪夫的代表作)、《剪发待宾》、《赵李让肥》,萧得祥的《杀狗劝夫》。
《赵李让肥》是《剪发待宾》姊妹篇,主旨是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理想的人格范型,试图以此感悟世人。
(二)、天命观对自主个性的销蚀:元代后期历史剧元代后期朱凯等人对编撰以济世劝俗为旨归的历史剧有独钟,陆续推出了《孟良盗骨》、《醉走黄鹤楼》(以上朱凯撰),《风云会》(罗贯中)等系列历史剧。
传世者有《博望烧屯》、《千里独行》、《马岭道》、《连环计》、《飞刀对箭》、《小尉迟》、《隔江智斗》、《报妆盒》、《谢金吾》、《衣袄车》等十余种。
罗贯中也是杂剧高手,他编撰杂剧3种,今存《赵太祖虎风风云会》简称《风云会》一种。
(三)、宗教观念的变异:元代后期的神仙道化剧元代后期的神仙道化剧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一对现实矛盾和政治弊端,多采取冷漠旁观的态度,甚至消极避世,超然物外。
其二,在佛祖和真人临凡度人的过程中,机械的神道说教和使用神秘法术的机会明显增加。
其三,剧作对佛。
道观念的表达更为集中和明确。
元代后期(包括元末明初)神仙道化剧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竹叶舟》、《玩江亭》、《桃花女》、《猿听经》等10余种。
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和思想倾向大致可以归纳喂三个方面:追求功名利禄与得道成仙的两难去就,佛道法力与宿命轮回的玄虚扭结,仙道、鬼魂、梦幻的交错杂糅。
第三章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1、关汉卿,元代初期最伟大的戏剧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马致远)2、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社会剧(亦可以叫公安剧),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四种;二,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金线池》、《调风月》、《玉镜台》7种;三,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陈母教子》4种。
3、卓越的艺术成就:一,完善杂剧体制结构,创立戏曲艺术范式;二,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各类戏剧形象;三,重视舞台效果,创立本色风格。
4、作品赏析:A《窦娥冤》1、窦娥在临行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1)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屈(2)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映(3)抗旱三年:不仅希望自己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
2、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敢于和封建恶势力斗争,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B、《单刀会》1、主题思想:通过蜀汉关羽赴东吴鲁肃之约,宣扬了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的民族英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
2、人物形象关羽:对大汉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
乔公:对汉朝怀有深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
司马徽:厌倦战争,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
第四章王实甫及其《西厢记》2、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期,早年与歌妓关系密切的书会才人,晚年为幽居园林的隐士,现存剧本3种,《西厢记》为其代表作。
3、《西厢记》故事创作源头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会真记》)宋代:赵令畴《蝶恋花鼓子词》宋杂剧《莺莺六么》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洪西厢记》4、《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打破一人主唱的元杂剧惯例,从塑造人物出发,采用多人演唱形式。
脚色:正旦:崔莺莺正末:张生旦徕:红娘外:老夫人杂:法聪和尚、慧明和尚、孙飞虎将军、杜将军、琴童、众僧二争:法本老人、郑恒5、人物形象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至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追求理想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带有假意心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张、崔,反驳老夫人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6、《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一)戏剧冲突此剧有正反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正反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斗争。
正面人物的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因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
(二)戏剧结构突破一本四折的惯例,为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
(三)运用“那辗法”,充分展开情节,刻画人物。
(“那辗法”指在情节中描写认真搓那,展开,把情节简单的剧情也写出耐人寻味的好戏来。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A.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B、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C、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人物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