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
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
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
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
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
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
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
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
他“立在大海尽头紧觑着”太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甚至可以吞掉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
而在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同时,郭沫若也描叙了“人”的蜕变,新生的过程。
这突出表现在长诗《凤凰涅槃》里。
长诗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质问,情绪忧愤,颇类屈原的《天问》。
随后,以壮烈场面展现了凤凰的自焚,诗的后半部分,则欢快明朗地欢呼凤凰在烈火中更生,更生的是凤凰,也是诗人,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
诗人自己曾说:“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革命春秋》。
《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体现着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回响着真正的“男性的声音”。
作者敢于忽视形式的精致,敢于直率地呼喊,敢于在词汇、句式上不忌讳重复,从而构成了紧张热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虽然有些诗篇不无空泛粗糙之憾,但整体说来,其成就是突出的。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艺术风格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创作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所以能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往往和他在作品中刻意发扬自己的独创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郭沫若的《女神》创作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郭沫若少年时期受传统诗教的熏陶,对这两种类型的诗都有涉猎,但那时他较偏爱寄情山水的冲淡诗。
到日本的初期他喜欢泰戈尔的诗,也是较偏重于他的冲淡“恬静的悲调”,后来他倾向于海涅的“充满人间性”的诗,这是一个过渡期,随后郭沫若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惠特曼的偏爱。
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1819-1892)生于纽约,家庭贫苦,一生身处下层,他热爱自然,热爱人生,曾在美国各地流浪,与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结交朋友,并开始诗歌创作。
1855年《草叶集》第一版问世,以其崭新的内容和风格在美国的诗坛上独树一帜。
以后每再版一次,既增加一些新作,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一共出了九版,诗集的名字始终是《草叶集》。
惠特曼的诗热烈地歌颂人民,歌颂大自然,直抒胸臆,具有雄浑的气势。
如:《欢乐之歌》中的“啊!怀着最欢乐的心情歌唱呀!歌中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男子气概、女人心肠、赤子之心呀!充满了寻常的劳动气息——充满了谷物和树木。
……啊!我的精神多么欢乐呀!——它是无拘无束的——它如同闪电般飞射!仅有这个地球和一定的时间是不够的,我要有千万个地球和全部的时间。
……”《女神》写于在艺术风格上偏爱惠特曼的时候,在创作中受惠特曼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不等于就是惠特曼。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海涅和惠特曼的诗:说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都喜欢,但都不令他满意。
郭沫若在《女神》创作中所刻意追求的是雄和丽统一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女神》的创作中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三叶集》中宗白华称《凤凰涅槃》的艺术风格“真雄丽”,这说明作品的艺术风格必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必须采取众家之长,并把众家之长融于自己的艺术中,最后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作品来。
《女神》有相对统一稳定的风格特点:以雄为主,同时实现了雄和丽的结合,形成雄奇、明丽的风格。
从美学角度上看融合了雄浑豪放的美和新巧瑰奇的美。
二、感情基调——率真、明朗、壮阔、奔放读《女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诗人的感情如奔流入海的江河之水喧腾直泻,表现了最高潮时的生命感及强烈的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
郭沫若是一个感情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有巨大的感情库:民族的,个人的情感的郁积,能量很大,一有外界的触发,感情的决口必然具有江河决堤之势,形成感情的火山岩,狂烈、炽热、表现出无法遏制的迸发和倾泻,尽情奔腾,无以阻挡,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势必能在五四时期激进的青年中引起共鸣。
正是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就形成了郭沫若诗中率真自然的感情风格。
诗人向人们袒露心怀,直抒胸臆,真诚、明确、任性,使用大量的夸张手法,郭沫若不以含蓄、蕴籍见长,而是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打动读者,赢得读者感情的共鸣。
但是,郭沫若的诗感情色调比较单一,节奏也比较单调,它能造成紧张的气氛,给人以光耀夺目的印象,但是意韵不浓。
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诗歌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充分体现着诗人的个性特征。
如《凤凰涅槃》,诅咒现实世界,用火烧毁旧世界,催生新世界,火是熊熊之火,它带来光明,是壮丽的。
火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火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
凤凰火中更生的形象既美丽又有恢弘的气势。
郭沫若和著名豪放派诗人李白相比,同写大自然,但是二者截然不同:李白写月亮的诗很多,清冷而孤单;《女神》写得最多的是太阳,温暖而热烈,太阳意象在《女神》中约占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李白写月亮,表达他放达不羁的情怀,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如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及《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均有超脱尘世的意味,有雄宏之气,但飘逸之气更浓。
而郭沫若写的太阳,非常亲切,诗人心中是太阳的光海,太阳是欢乐的源泉,诗人借太阳的雄宏表现诗境、心境的雄宏,是五四时代的心声。
例如《太阳礼赞》“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以及《光海》中的诗句都能体现出他那种温暖而热烈的情感。
浪漫诗人把自然浸在自己的酒杯里,但是表现自然都有自己的偏爱。
而《女神》的创作中,诗人对所描写的客观对象很少冷静地去感受,而是用那种充沛的感情去感受形象的色彩、神态,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去涂抹,去渲染,或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去描写。
郭沫若写诗很少精雕细刻,多用简单勾勒,泼墨点染的笔法,显得大刀阔斧,挥洒自如,随其所愿,显示出所描绘对象的气势。
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女神》诗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流泻而形成的,郭沫若写诗完全凭感情冲动,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所以《女神》呈现出一种鼓舞型的节奏。
例如《天狗》表现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用狂呼、大叫的形式表现,为加强气势用了大量排比句,诗句、诗节有多有少,旋律顿挫,整首诗高昂的调子直线上升,非常有气魄。
但《女神》中的诗激昂有余,过于紧张,回旋少,顿挫感不强,显得单调,余韵不足。
《女神》语言多用亮、暖的色彩,如《凤凰涅槃》中反复吟咏“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等,映现出了诗人思想的特点和时代的色彩。
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
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 两年里。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
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
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
《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一方面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主要通过《女神》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表现出来。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
《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
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
《女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