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阳简介

重阳简介

楚国发源地或在保康重阳(2009-10-16 12:17:23)标签:杂谈分类:鄂西北(十堰、襄阳、随州市)2009年9月19日至20日在保康县召开的湖北省楚国文化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暨中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上,楚国源头得到进一步论证。

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与会专家学者大多认为,保康重阳就是楚国的发源地。

标志着楚文化研究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的楚国发源地问题终于有了学术定论。

(楚源地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议不休的话题。

此前,史学界有“陕西商洛说”“河南丹淅(丹、淅二水合流之处)说”等观点。

)尽管学术界对“楚”的意义有种种解释,但这种解释可能更形象生动---楚字上部是“林”,下部等同于足字,两字相合就是“丛林中一只跋涉的脚”。

换言之,楚是林地狩猎民族,这也是楚崇凤,视凤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鸟,惯以凤鸟为图腾的原因之一。

要追溯早期楚发源地,必须从“熊绎辟荆山”开始。

这从《左传.昭公十二年》云: “昔者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褴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可知,故研究早期楚文化,一定要讲到荆山与沮水。

《中国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荆山条载:荆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西岸。

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

因昔盛产荆条(灌木)得故名。

海拔一般为800~1200米,最高点望佛山(又名望夫山)1946米。

主峰聚龙山1852米,因山东南有两条山梁,一沙土梁,一岩石梁,状如两条龙而得名。

山体呈东西走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5公里。

面积36平方千米。

多茅草。

长江支流沮、漳河源于山南,汉江支流蛮河源于山北。

1989年版《辞海》也有相同的记载:“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

漳水发源于此,西北东南走向,主峰聚龙山,在保康中部,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

富丛林。

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有抱玉岩。

相传春秋楚国卞和得玉于此。

”为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克陵提出“熊绎辟荆山,渊源就在现在的保康聚龙山一带”,他根据1972年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的古地图,利用国际先进的测绘方法,得出荆山就是保康县境内的聚龙山。

而丹阳在荆山以南,符合楚人实现的政治抱负和生存需要。

而保康楚文化研究者虢光新,根据近几年发掘出来的西周诸侯国都城遗址,得出丹阳必在荆山主峰聚龙山南部,也就是今保康县马良镇重阳。

一时间,荆山作为“楚源地”也随之声名鹊起。

史载商末周初,楚开国先躯鬻熊担任部族首领时,审时度势,最终依附周朝。

故《史记.楚世家》记鬻熊“子事文王”。

周成王时,周公旦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

“周公奔楚”后,至使周成王“伐楚”(见成王时“矢令簋”:“唯王于伐楚伯,在炎。

”) ,鬻熊之子熊丽被迫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今湖北南漳西)之间,另图发展。

(《墨子.非攻下》有“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后来,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并平定三监之乱(注:西周初商王畿地区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后,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于是,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到荆山一带(今湖北保康南漳一带),建立了荆国。

盖因周政府无能力接管原荆山的广大区域,欲以名爵换取楚人内附。

历史定格在公元前1046年,一个远古的身影在荆山沮水荒蛮之地艰难跋涉,他就是楚人开天辟地的先祖熊绎。

《左传.昭公十二年》云: “昔者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褴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惟是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认为可辟邪。

),以共御王事”。

此外,还进贡苞茅为周王室用以祭祀。

这可能与楚地独产苞茅和楚人传统的掌天人相通的祭祀职责有关。

楚人对此亦极为重视,引以自豪。

楚人迁徙到荆山时,周边诸候国林立,荆山东部今谷城境内有谷国;今房县境内有彭国;今竹山境内庸国;今南漳境内有罗国和庐戎国;南部今沙洋境内有权国;西南今秭归巴东境内有巴国。

楚人生存危机可想而知。

相比之下,荆山腹地的沮河流域还没有成建制的部落,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确为是理想的栖息之地。

尤其是沮河上游今保康重阳坪一带有大片冲积平原可供开垦。

故《左传》有“汉江沮漳,楚之望也”。

沮水,发源于今保康西南的歇马,经马良到重阳流入南漳,经远安、荆州西注入长江。

重阳位于保康马良镇境内,是湖北早期楚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

1976年,重阳西坪高家山出土了楚国早期的青铜鼎,该鼎三足外撇,口径41.6厘米,腹深28.4厘米,耳高11.5厘米,足高23厘米,重达19.6公斤。

现藏襄樊市博物馆。

2007年在距重阳仅20多里的店垭格栏坪村发现4个大磉礅,呈上圆下方形,上圆直径58厘米,底边边长70厘米,单个重达150公斤以上。

并发掘了公元前1046年的楚子祭祀天神的东西南北庙。

1980年在重阳坪对面紫阳村出土了一柄青铜剑,该剑通长47.1厘米, 宽3.9厘米,剑中脊起棱,有脊,圆首实径,双箍。

据鉴定,应是东周以前的遗物。

再次为楚荆山的定位提供了力证。

此外,还发现古遗址四处:1.穆林头遗址。

位于沮水北岸的紫阳村,重阳坪对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厚3米,土分5层,出土有石器、陶片,器表多素面,少量有纹。

2.卞和墓。

位于重阳村周公岭山脚下。

墓已毁,但墓道尚存。

据考证,卞和出生在今保康县马良镇重阳村。

在这里,至今仍保留了哭卞和庙,把卞和当神,对亡人感恩,保康沮水巫音是楚国祭祀音乐的繁衍,保康端公舞是楚国流传下来的祭祀舞蹈,保康人信奉给竹子戴孝、给果树贴红、喂饭等习俗。

3.西坪遗址。

位于重阳村西6公里。

遗址南北长200米,宽30米,厚1.5米,地面暴露较多的陶片,出土铜簇一件,为东周时期物品。

4.锅厂遗址。

位于店垭锅厂村。

面积约1500平方米,厚1米,出土文物多陶片和草木灰。

保康县史志办杨选成认为,保康重阳的周公岭、殿皇庙都和早期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揣测周公岭的地名和周公旦奔楚有着密切联系,有可能楚人把周公旦下榻之地命名为周公岭;而殿皇庙缘于楚国受封后,政治处境得到很大改善,都城建设随之兴起同时,兴建殿皇庙作为国家祭祀祖先的地方,进而推断出重阳为楚都丹阳的佐证,其理由有二:一、时间上,周公旦奔楚在前,封楚在后,周公旦所奔楚地应在重阳。

二、从重阳周公岭、殿皇庙位置看,以及与之相对的紫阳穆林头有曾有过建过都城的遗迹。

尔后,楚先民在重阳励精图治,逐渐强大后,从远安和南漳境内出荆山,在江汉平原称霸,然后问鼎中原。

至于对重阳地名的推测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种是怀旧,把重阳视为重建的丹阳,简化为重阳。

一种是祭祖,楚人把重黎尊为先祖,把都城带个重字。

再就是重阳和紫阳两边都有城,两地都有阳,合二为一叫重阳。

有必要说明的是,保康县的重阳、马良、店垭三镇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归属南漳,1949年才划归保康。

荆山1.湖北南漳、保康一带晋.庾仲雍《荆州记》载: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

宋《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八经。

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

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

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晋·庾仲雍《荆州记》载云:“西北三十里有清溪,溪北即荆山,首曰景山,即卞和抱璞之处。

”《湖北通志》载:“案《韩非子》云卞和得玉楚荆山,其地在今南漳县,盖《禹贡》之南条荆山也。

”2.湖北阳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3.安徽芜湖《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

”《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

“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

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

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4.安徽怀远《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

《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

《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

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

5.高淳县东三十公里的桠溪荆山.二.丹阳1、安徽当涂《汉书.地理志》谓丹阳属今安徽当涂境,此说为后人所不取。

2、陕西商县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

(见石泉、徐德宽《楚都丹阳地望新探》)至今没有可靠文献资料证明熊绎之时,楚人在今陕西商县之地活动。

反而与商王武丁“奋伐荆楚”;与“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与“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等记载不符。

3、湖北秭归括地志云:“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

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

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

”《水经注》称今湖北秭归为熊绎之始国。

4、湖北枝江《史记.楚世家》集解徐广曰:“在南郡枝江县。

” 正义颍容传例云:“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

”《左传.桓公二年》正义引宋仲子语,谓丹阳在今湖北枝江。

湖北秭归说、枝江说,同样缺乏可靠证据。

与“周公奔楚”等记载不符。

5、河南淅川(龙城)清人宋翔凤在《过夜录》卷九《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徒郢考》中,则首倡丹阳今河南淅川说。

淅川众多楚墓出土的文物可证明,其地是前七、八世纪(熊仪——楚武王早期)的一个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是,不能证明它是鬻熊之居处、熊绎之封地。

6、湖北南漳《左传》的熊绎“辟在荆山”与《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的“荆(山)”,应当同指湖北南漳之荆山。

属山林蛮荒之地。

三,人物简介鬻熊商王武丁时就有“奋伐荆楚”之举。

说明殷商时期楚人已有一定的实力,楚人已经居住“荆楚”之地。

后来鬻熊投奔周文王,任“文王之师”。

然而,西周开始分封时,楚人并没有得到册封,这可能引起了周、楚不睦。

故成王怀疑周公时,周公才会“奔楚”。

熊丽。

鬻熊之子。

《墨子.非攻下》有“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

”证明熊丽所居之地,也在睢山(荆山)“荆楚”之地(今湖北南漳境)。

熊绎鬻熊之曾孙。

周成王之时封子男之田,疆土方五十里。

四.熊绎受封的猜想《史记.鲁周公世家》:周武王死,子成王立,“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楚人敬为上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