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市“年俗”调查薛逸珺一、调查计划1.调查时间:2012年1月1日(腊月初八)——2012年2月6日(正月十五)2.调查地点:山西省运城市3.调查对象:该地区春节期间的各种风俗习惯、故事,祭祀活动,民间文艺活动,饮食传统等方面4.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法,访问调查法5.调查目的:通过了解该地区春节的各种活动,进而对春节的几个思考a)了解当地春节的特色,包括风俗习惯、饮食娱乐及民间传统活动等b)今昔差异的原因,“年味”淡化的原因c)传统活动的商业化后果二、调查背景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民间一般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
现在的春节作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集中在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全家共同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节日。
春节是由虞舜兴起,以岁首为开端,进行祭拜活动,早期的春节内容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也称为“过年”,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
民间的春节活动十分丰富,祭神祭祖、走亲访友、娱乐活动等层出不穷,是一个充满浓郁喜庆气氛的节日。
但古今相对比,现代的春节已经越来越远离过去的影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区别。
在某些人看来,现在的“年味”已经淡化,一些传统的活动已经愈来愈符号化、商业化,在面对多方压力之下,我们该如何看待春节,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探寻和思考的。
此次调查报告主要就是以山西运城地区的春节经历为例,记录当地有关春节的各种元素,描绘春节在该地的地域特色,进而在记叙的基础上对某些现代话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与渭南市、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也是晋、陕、豫三省交界之处。
全市辖1区2市10县,总人口万,面积万平方公里。
地处盆地的运城市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传统的农业大市。
该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之一。
舜都蒲坂和禹都安邑都在此地,古称河东,因内陆盐湖而着名,因此有“运盐之城”而来的“运城”之名。
这里历史悠久,不仅保留了着名历史遗迹,如驰名中外的武庙关帝庙、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壁画艺术宝库永乐宫等;而且是杰出人才的发源地,如春秋商人猗顿、三国名将关羽、唐代王勃柳宗元等,皆为此出。
也许正是由于这里的悠久历史,才使得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能够流传下来。
同时,带有浓郁的农耕文明的形式一直层出不穷。
三、调查内容(一)习俗1.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每家每户都要煮腊八粥,全家人一起喝粥。
腊八粥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不仅是一餐饮食的意义,而赋予它以祈求丰收等含义。
腊八节主要是用于进行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使用家里一年所剩的各种豆、米、枣等为原料,将它们全部入锅,熬成一锅腊八粥,分别给家人食用。
在晋南地区,人们多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
在过去,腊八粥的原料必须是家里一年来所积存下来的余粮,在这一天将之做成腊八粥,寓意年年有余的含义,也有为来年粮食丰收的祈福之意。
此外,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还要制作腊八蒜。
这天,将蒜头剥皮洗净,放入可密封的罐里,用山西特有的老陈醋浸泡,将罐子密封好,蒜瓣会逐渐变成碧绿色。
一直到除夕这一天吃饺子时,才可以把腊八这天制作的腊八蒜取出食用。
这时的蒜不仅颜色明亮,而且入味十足,同时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料。
腊八蒜是北方春节常见的配料之一。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从腊八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年货,进入过年的倒计时了。
到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在农村地区还保留着祭祀灶神的习俗。
这是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火的敬畏和崇拜,而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开始对火神进行祭祀活动,火进入家庭后形成灶火就演化成火神的象征,因而对灶神的祭祀也就意味着对火的崇拜。
在运城的部分农村地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傍晚会在家里的灶房贴上灶神的图像,两边贴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下面放香炉和祭品进行供奉。
而在城市区域,这个习惯已经几乎看不到,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也仅仅是做蒸糕和饺子进行庆祝,已经没有祭祀灶神的活动。
3.扫尘过完灶祭之后,每家每户就要正式准备新年的到来。
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每家都会开始扫尘,也叫扫房,意为“扫陈”,除旧迎新。
每到这个时候,家里人都会拆洗被套、窗帘,擦洗家具、窗户等,让家里干净透亮,迎接新春。
4.蒸花馍在晋南地区,蒸花馍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的媳妇就是开始蒸馍了,这种馍大致分为祭神祭祖和走亲访友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样百出,有些很具有观赏价值,不失为一种民间艺术。
(蒸花馍在此处不多叙述,后面的饮食中会进行详细介绍)5.剪窗花春节来临,剪窗花、贴窗花是一种盛行的民俗活动。
在农村里,家里的女人几乎都会做一些手工,例如剪窗花、绣鞋垫。
春节期间,妇女们剪窗花不仅能装饰家居,也是一种民间艺术的竞技,是展示技巧、才能的时刻。
这种窗花有一些留给自家贴用,一些可以送给亲朋好友,还有的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6.贴春联大致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过年时一定要贴对联的。
记得在年幼时的农村,不论是大门还是院子里的房门,都要在除夕这天全部贴上对联。
春节的对联基本是用金粉所写,红底金字,喜气洋洋。
农村的大门较为高大,这个门的春联也必须要大。
这些春联可以是家里的老人自己书写,也可以是村里书法好的人来代写。
并且在大门的横批上方,要挂上柏树枝,有驱邪之意。
同样,在现在的城市,这种贴春联的习俗依然保留,但大部分已经不再使用自己制作的春联,商家的贴标赠品便成为手写春联的替代物。
如果说春节是春联的世界,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充斥在一个由各种银行、公司和商场名称构成的红色副标题的商品广告之中。
7.压岁钱如果说过年是团圆的节日,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无所谓相聚贺岁,而是压岁钱最具吸引力。
压岁钱一般是长辈给予晚辈的拜年钱,压岁有压“祟”的同音,有祝福辟邪之意,意味着来年平平安安。
有的压岁钱要用红色的纸袋包起来,所以压岁钱有时也叫做红包。
8.正月结婚在晋南地区,人们会特别挑选在正月的时候结婚。
一方面是图个喜庆热闹,有时取双喜临门的意思;另一方面,过年也是亲朋好友团聚时刻,这时结婚也是为的能够让亲人参与婚礼,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9.祭祖在农村过春节,从除夕夜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年。
除夕之夜,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
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
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
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
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
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
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
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食即可。
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
然而,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家乡的祖屋里进行。
在现代的春节里,如果不回家乡,便不用进行祭祖的活动。
但是如果家乡已经没有年长的亲属,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
总结与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和亲友探寻,不难看出以下两点差异:一方面,过年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习俗保持的更加传统,礼节也更多,而城市中“年味”就淡了许多;另一方面,过去与现在相比,现代商业味道更浓,缺乏了以往春节的浓烈节日气息。
并且近些年来,这种现象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不乏多而杂,但明确的几点容易引起我们的思考。
1.历史传承方面我国是大陆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国,且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围绕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进行,我们一直局限于农耕文明,经济一直以农业为本,重本轻末。
反映在风俗等方面,也必然是以农业为主,以祈求收成为重。
因而,自远古时就有的祭祀活动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变种,但不断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
至今保留下来的祭灶神等活动就是这种延续。
城乡相比下,农村地区一直还保留着农业耕种,因而这些相关的风俗相应地完整留存下。
而在城市中,人们已经逐步脱离与农耕的直接关系,一些传统的带有农耕文明性质的风俗习惯也逐步遭到摒弃,从而渐渐不为人知,直至消失。
2.商业化影响现代社会越来越发达,工业化的程度越高,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手工业的衰落。
春节的一些手工艺品本身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息,现代工艺的大批量雷同生产就让这种庆祝活动缺乏了许多乐趣。
例如,过去的春联都是手写书法,贴春联不仅是一种喜庆的活动,也是展示民间书法工艺的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甚至有些春联是出自家人之手,春联也包涵了家人的祝福之意。
而现代的印刷品几乎取代了这一过程,缺乏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必然也缺失了其中包涵的情谊。
3.生活水平提高不得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
以前的节日充满诱惑,各种有趣的活动和节目是平日不可多得的,因此,对节日的期待愿望很强烈,对节日的重视也相应提升。
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娱乐活动都极大的丰富,在非节日时期就不断受到充斥,甚至过剩,节日这种集中式的欢庆已经得不到期许,更不具吸引。
我们残存下来的也只有所谓的“传统文化”了。
4.外来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使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断来袭,不仅促进文化的多元,也在不断消解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往往对外来节日的过分推崇,反而淡化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此外,外来的文化受到推崇,使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受到影响,对外来的崇拜必然也导致对传统的摒弃。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上的过年是否只能存在于八十年代以前印象中?(二)禁忌1.家里有白事,三年不贴春联,不走亲戚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在此三年之内,春节时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
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
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2.初二上坟,不走亲戚相传正月初二是过年时的“鬼节”,这天也是给地下的人过年的。
在这一日,是要给自己家里过世的亲属上坟,烧纸钱,放供品,也是让他们也能过个新年。
同时,这天是不能走亲访友,不能占有鬼节,会给他人带来不幸,大家都要恪守这种规矩。
3.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
如果女儿在家里过年,会给家人带来不幸。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
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
相比于过去以及农村地区,现代的城市已经淡化了这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