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的关键:提高认识能力
○龚志聪
新闻报道的引导力度在于思想深度,因而增强思想深度是一切新闻报道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其中担纲领衔的无疑是重大事件、重大问题、重大典型等深度报道。
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取决于报道者的认识能力,因而在提高认识力上狠下工夫是加强深度报道的关键。
研讨这个问题,需要从新闻的价值说起。
新闻价值在于思想价值
我们知道,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一定的思想作用的结果。
思想源自实践,而新的思想一经出现、形成,就必然高于原来实践中的思想,引发高于原来实践水平的新的实践。
如此周而复始,就是人类的历史。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之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列宁悼念恩格斯,用了一位诗人的诗句:"一盏多么明亮的智慧之灯熄灭了"。
"毛泽东思想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使中国人民富起来",这已成为亿万人民的同感共识。
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蔡伦、毕升、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思想贡献,今天的人类社会该是什么样子。
任何物质只有在人的思想操纵下才能产生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是社会的灵魂,力量的按钮。
这番"空话"、"大话",似乎与新闻报道不着边际,其实正是新闻报道的要害所在。
不是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碎片"、"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吗?既然一切文明史都是思想的历史,既然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记录者就不能没有新闻的思想价值观念;不是说新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吗?社会活动家不能没有社会灵魂;不是说要发挥新闻的指导、引导、导向作用吗?没有思想靠什么来"导"?没有思想的事实如何显示力量?没有思想强度,哪来"导"的力度?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但报道的目的并不是让受众都去做同样的事情,而是让受众从中注意什么、思考什么。
这些道理,说起来不言而喻,而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往往注意不够、用心不够、刻意追求不够,这是造成报道深度欠火候、一般化的首要原因。
而这些"不够"的原因,或许也许在于思想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观念不够。
当然,思想有大有小,我们通常的新闻报道不大可能一下报出个"马克思主义",报出个"相对论",而大多是些有点新意的小思想,对广大受众的思想起潜移默化的启发、推动作用。
但也并非一概如此,也有的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对社会生活、宏观世界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比如,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始发于一名新华社记者的思想火花;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始发于一篇送审新闻稿件;全军实行升级制训练,始发于一名战士报道员写的一封"读者来信"……从广义上讲,这些报道也是深度报道,因为都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一",而且非完全独立的"天外来客"。
新闻的思想价值观念强了,搞深度报道也就有了主观能动前提。
如果这个前提不明,深度也就无从谈起。
新闻事实的客观性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
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企求报道的思想深度会不会违反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呢?这里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新闻所体现的思想从哪里来,二是如何体现新闻的思想性。
首先应当说,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与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事实是形,思想是魂。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小汤山建立治疗非典定点医院"这一新闻事实,包含丰富的思想,比如:党和国家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遏制疫情、关键时刻凸现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军中白衣天使展现英雄风采,等等。
同新闻事实一样,这些思想也都是客观的,看你如何认识,抓取哪一点。
电影《鸦片战争》首席编剧朱苏进说,他对鸦片战争的历史仅仅是常识性的了解,就觉得这段历史可以创作10部都很有分量的影片,他们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思想,通过艺术形象总结和反映"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这也就是说,这段历史所包孕的思想,还不止10个方面。
强调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并不要求、也不允许杜撰个什么思想强加到新闻事实中去,而只是要求报道人员看到新闻事实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性,把它反映出来。
如果报道人员主观杜撰,那就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也就难以取信于受众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报道确实存在,而它们的命运,轻者被视而不见,重者挨骂。
所以,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一定要追求,编造思想的做法一定要不得。
新闻的思想体现,消息、通讯、新闻追踪等纯事实报道,除了需要特别强调者外,通常都让事实本身来体现,字面上"引而不发,跃如也"。
"引而不发"的好处是,可以让受众充分感悟新闻的思想,而不至局限在报道所点明的某一个思想里。
新闻分析、新闻述评等叙、议结合的报道,也要注重以事实说话;议论要以事见理,既见解新鲜又恰如其分。
纵观抗击非典这一重大战役报道,思想性步步深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高于一切---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保证---赞颂广大医务人员的献身精神---高举科学的旗帜---展示军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崭新风貌---激励互相关切、生死与共的人文关怀---推进以法治医防病---及时改革和完善政策、制度---眼前、长远两手抓,夺取抗疫斗争和经济及各项工作双胜利。
这是个"大路子";如具体细化开来说,当然还可以说上很多思想。
各新闻媒体共同走在这条"大路"上,这表明,一方面,各媒体都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另一方面,各路新闻人员面对这一重大战斗任务都遵循了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并且拿出了真功,努力开拓报道的深度。
总之,坚持新闻报道的思想性与新闻事实的客观性相统一,坚持以新闻事实体现思想性与恰当地阐发新闻事实的思想性,是开展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
认识能力的长期积累与报道深度的临阵磨刀
报道的思想深度与报道人员的认识能力成正比,思想深度是认识能力的具体表现,认识能力是思想深度的主观前提。
一定的认识能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采写、编发任何一条新闻作品,事实上都投入了长期积累的认识成果,因为你总是把自己全部认识力都用上了,而不至于留一手的。
然而,各新闻人员,即便年龄、学历、经历都相同,认识能力也会有强弱,甚至差别十分明显。
新闻作品经常在体现这个差别。
这个差别主要是由平时的积累差别造成的。
因此,吃新闻饭,惰学为大忌。
惰学识浅,何来深度!
然而,不管认识能力如何,在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中,还少不了从三个方面力求报道的思想深度:
一是采访,抓思想。
一开始就全神贯注地注意对象的思想内涵,抓住容易一闪而过的思想火花,特别是有新意、有个性的想法、说法。
这思想火花是新闻事实所含思想深度的闪现。
比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人民群众怀念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团队建设向前跑,千斤重担众人挑"(与"
领导是关键"相辩证。
模范团政委魏殿举语)、"一生名节重晚节"(模范共产党员范匡夫语)、"就是头拱地也要把装备拉到前线去"(优秀军事领导干部张永平语),等,这些话语,都是人物大量事迹中的星星点点,但很能反映人物精神境界,以至体现了人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抓住它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报道的思想深度;在整个报道布局中,有的用作大标题,有的用作小插题,使报道呈现出思想纵深。
二是学习,炼思想。
联系报道对象的具体实际,学习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学习有关的理论和经典著作,学习同类内容的优秀新闻作品,等等。
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拿来"、套用,而是以学求悟,求有所发现,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对象、认识对象的新闻传播意义。
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笔前作者们专门学习了中央精神,洞观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报道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高屋建瓴、缜密精进地深思熟虑。
下了这样的学习功夫,才写出了传世作品。
穆青等新闻专家尚且如此,我们一般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如不下一定的学习功夫,要搞好深度报道、很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怕是难以想象。
三是研讨,汇思想。
在采写过程中,注意同所有对象讨论思想;必要时专门邀请一些善于出思想、认识水平高的人开研讨会,力求找各类型、各层次的人。
本人在报道魏殿举事迹过程中,就特地找基层官兵、报道骨干、师长政委、兄弟部队的领导、南京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等许多人,请他们谈见解、感想,共同感悟魏殿举。
要是仅仅作者孤求,也许"众里寻他千百度","衣带渐宽"终不见。
※※※
毛主席说:"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句话阐明了一个政治原则,还说明了思想和理论不完全是一回事,两者是有区别的---一定的思想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理论是系统化的思想,思想是零散状的理论;理论是树,思想是树叶。
凡是优秀的深度报道,都具有强烈的理性;反过来说,缺乏理性思维,根本就别谈深度。